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57

第57章 《古文观止》——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

必读理由

《古文观止》是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书中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迄明末诸家散文的精华,所选的222篇古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佳作。《古文观止》成为当时的文学启蒙读本,流传甚广,而且它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成为自清代以来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也成为学习古文的经典启蒙读物。此书与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

吴楚材(1655-?),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人。

从小接受家教,勤奋好学,曾在家设馆授徒。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24岁时,投奔到任福建巡抚的吴兴祚门下做公案书记,并受到器重。后来吴兴祚做了两广总督,吴楚材随同一起前往广州。

康熙三十四年(1695),吴楚材与侄子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成为当时的文学启蒙读本,流传甚广。

除《古文观止》外,康熙五十年(1711),吴楚材又编成《纲鉴易知录》一书,共107卷,族叔存礼在序中写道:“法遵纲目,注集王、刘,繁简适宜,雅俗共赏”。为旧时初级历史课本,与《古文观止》同样广泛流行。

深度解读

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长期设馆授徒,《古文观止》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以敏锐的眼光,吸收了宋代以来各种古文选本的优点,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章中,披沙拣金,精择细选而成。吴楚材叔侄认为他们选录的古文精美至极,因此起名叫做“古文观止”,用白话翻译出来就是“研究古文看到这里就可以了”。

《古文观止》全书一共有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迄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众体兼备,将几千年名家巨手所著的智慧结晶悉数囊括其中,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既有外交家的唇枪舌剑,纵横家的巧舌如簧;又有帝王求贤问策的记述,臣子献计进忠的疏表;还有欢适惬意的宴饮、硝烟弥漫的战场与奢靡宏伟的宫室、落英缤纷的桃源……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和传统文化之精髓。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面世以来,经受住了300多年的考验,成为至今最为普及的初学古文选本。

古文的体裁

古文便是不押韵、不讲对偶的文言散文。《古文观止》所选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论辩类:论说辩驳的文章。包括了“论”,如《过秦论》等,《心术》、《亲政篇》虽无“论”字也属于这一类;“原”即推究根源的论文,“辩”即分辨是非的论文,“驳”即提出独特看法驳斥错误主张的论文。专门向皇帝写的论文都可以叫“奏议”,本书有“策”,即根据皇帝命令而对政策发表意见,又叫“对策”;“疏”,即分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又叫“条陈”;表,即表示意思或表白忠心;“札子”,即信札。皇帝向臣子发表命令和意见的文章,叫“诏”、“令”、“制”、“诰”,本书选“诏”;“劳”即慰问。

杂说类:也是一种论说文,但往往只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或者借事言志,旁敲侧击。本书有“说”,“杂说”,“解”即解释或分辩,“对问”,寓“言”。

杂记类:这是一种随感性的文章。本书主要是景物记,但没有一篇单纯的游记,往往以议论为主。

序跋类:这是写在诗文前后的评论。写在后面的既可以叫“序”,又专门叫“跋”、“后序”、“后叙”、“书后”。诗文的“序”,又衍化出一种“赠序”。它是一种临别赠言,用于规劝、安慰、鼓励对方。

传状类:这是记叙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可以叫“传”,也可以叫“状”、“行状”、“事略”。专为死人写的“传”,又叫“墓志”、“碑”、“神道碑”、“碑记”、“阡表”。“墓志”后面往往有歌颂死者的“铭”文。

书信类:书信,古代有“书”、“牍”、“启”、“笺”、“移”、“简”、“札”、“帖”等名称。

除标准的古文外,《古文观止》中也有少量入选作品不符合古文的标准,如选录了若干骈文或辞赋。这种情况比较独特,有的骈体或辞赋,自然流畅,比较接近散文,又特别优秀,如陶渊明《归去来辞》、骆宾王《讨武曌檄》、王勃《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

古文观止的选材及特点

《古文观止》中西汉以前的文章以左丘明的《左传》为突出点,选录34篇,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以上;《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的文章选录有36篇,两者汇总计70篇,占《古文观止》全书的三分之一。编者有意强化对汉代前文章的分量,是为了使读者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本,以便打好根基。

对两汉的文章,编者比较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汉文31篇,《史记》有14篇。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为主,分别选入24篇和11篇;宋文以欧阳修、苏轼为侧重点,分别选入13篇和12篇。秦文仅选李斯1篇,六朝文章选6篇,元代一篇未选,明代选入18篇。

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练、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编者在文章的选择上以古文为正宗,轻重得宜,取舍有据,集中反映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有轻有重。在文章中间或末尾,编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

当然,这个选本在今天看来,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先秦诸子,如庄子、荀子、墨子、韩非都有许多精彩的作品,本书编者却囿于古文家的偏见,一篇也没有选收。后世的曹操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作品也被排斥在外。由于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行残酷的文字狱,一些表现强烈民族气节的文章也不曾入选,而为变节行为辩护的《李陵答苏武书》却不辨真伪地收了进来。此外,如孔稚珪《北山移文》,是典型的骈文,用典很多,实不应入选。另外,书中所选诸葛亮《后出师表》、苏洵《辨奸论》的真伪问题存在争议,应有所辨正。

《古文观止》中也有不少文章,其客观意义超出了编者的主观意图。例如《公羊传·春王正月》、《檀弓·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曾子易箦》等篇,虽说其主旨在宣扬旧伦理道德,却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旧伦理道德的表现形式及它的反动实质。又如《国语·里革断罟匡君》原是歌颂直言敢谏的忠臣,而我们却从中得到了“伐木禁伐小树,捕鱼禁捕小鱼,幼兽要待它成长,鸟卵不准损伤”等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早的文献资料。因此。这一类即使思想性、艺术性不高的文章,也可能有某些认识价值。

读《古文观止》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中国堪称是散文大国,从先秦至明清,散文著作汗牛充栋,名篇佳作不可胜数。通过选本可以撮几千年散文之精要,各类文选读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就是《古文观止》。

金克木评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说得很有道理。中国强大的文人团体和历史记述涵盖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作为一本启蒙之书,或者说入门读物,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从中寻找到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找到相关书籍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