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51

第51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创新与资本主义成败

必读理由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是熊彼特对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几乎40年思考与研究成果的总结。这本书综合地表现了作者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当前熊彼特学说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有更大的扩展,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西方更多学者的重视。

约瑟夫·熊彼特——创新主义经济学之父

约瑟夫·熊彼特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早年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毕业后,1901-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的门生,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马歇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在奥国的几所大学任教,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随后,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创新理论”得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

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部长。

1921年,任私营皮达曼银行经理,1924年该银行倒闭。

1925-1932年,又从官场回到学术界,先应邀准备赴日本任大学客座教授,但不久改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1931年又短期访日讲学。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初逝世。

熊彼特迁美后深居简出,但仍积极从事学术活动:1937-194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订版)、《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经济分析史》(1954,熊彼特死后由遗孀整理发表)。

深度解读

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引发了俄国在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22年苏联成立,共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快速发展壮大。西方学者在剧烈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开始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

在知识和学科训练日益专业化和专门化的背景下,熊彼特对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趋势、经济学说发展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于1942年出版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该书以“创新理论”为根据,提出了“资本主义将活不下去”并且将自动进入“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他用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熊彼特综合地表述了自己关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思想,他从多个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的研究,为后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该书共分五篇,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篇“马克思的学说”分四部分,分别是“先知马克思、经济学家马克思、社会学家马克思和导师马克思”。其内容大力推崇马克思是博闻强识、钻研深刻的经济理论家,但并不支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篇“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作者以创新企业家的兴衰来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成败。熊彼特解释资本主义能存在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式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的新形势”,但在最终,资本主义企业日益丧失其创新能力,而企业家也将无事可做,最后导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最后趋于零。“社会主义的真正开路人不是宣扬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或煽动家,而是范德比尔特门、卡内奇们和洛克菲勒们”。

第三篇“社会主义行得通吗?”熊彼特认为,“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的逐步社会主义化,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最明显的可以指望的事情”。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是熊彼特的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2.不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3.变法前的社会主义政策。

在这三种形式中,熊彼特赞扬并主张所谓“成熟状态下”的和平过渡,也赞同在变法前实行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有化的所谓“社会主义政策”,而反对所谓“不成熟状态下”的革命转变。他说:成熟状态下和平过渡的社会主义,可“及时实现它的蓝图中所固有的一切可能的卓越成就”;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政策”,企业全盘国有化,由中央控制计划经济方式,可免于各种束缚以及财政上或其他方面的负担;而“不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是通过流血的暴力革命来实现的,是“极端恐怖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化”可以认为就是俄国革命的暴风骤雨、翻天覆地。

第四篇“社会主义与民主”,从分析无产阶级专政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政府的民主方法之间的关系;批驳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取得民主的途径,指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程序的不完备。

鉴于现实存在的民主与古典民主理论之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熊彼特开始对民主概念和理论进行整体性重写,提出以精英的上下流动解决民主的困境。他认为,民主是政治精英竞取权力和人民选择政治领袖的过程,民主的标志是选举。政治精英掌握政治权力,但其合法性源于人民的选择。他给民主下的定义是:“民主的方法是为了作出政治决定而做的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制度下,想获得决策权的人要在人民的选举中通过竞争而产生。”

第五篇“各社会主义政党史略”简单介绍了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费边社人士不在政府任职,但他们通过日拱一卒的方式,宣传劳工利益的重要性,最终为英国工人待遇改善和英国工党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另外也有瑞典的社会民主党的介绍。

创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熊彼特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从阶级归属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和攻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将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点,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观点。熊彼特所谓的“社会主义”,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标志的“公有”和“公营”,实际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和国营,根本没有改变或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

该书中他从精英角度切入,为解释经济变化和解决政治困境提出了新思路,即在经济领域以创新企业家(经济精英)的兴衰来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成败及社会主义的产生,在政治领域以精英的上下流动解决民主的困境,这些观点有很大价值。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中发挥到极致。“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创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如下启示:

1.珍惜企业家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

在熊彼特看来,作为企业家,个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动机,而最突出的动机是“个人实现”,即“企业家精神”。正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才能推动创新活动。

企业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最稀缺的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选拔人才的机制还不尽公正,对人才的制度化激励还相当缺乏,因此,应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出独特的创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

2.有秩序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面对这种问题,熊彼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场混乱——可能变为加重萧条后果的中心——变成有秩序的撤退”。

在发达国家高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展开一轮长期的、由机器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工业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的产业变革。同时,仍有一批传统产业在蓬勃发展,并与新兴产业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但不能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低收入人群涌现,供求总量、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3.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完整的创新生态应该包括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链、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政府应该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