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33

第33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首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必读理由

在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他首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关于计划与市场哪个能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这场争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而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很好回答了这场争论。了解这场争论,了解兰格的主张,不但对于加深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而且对未来的发展都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奥斯卡·兰格——市场社会主义的首倡者

奥斯卡·兰格(Oscar Lange,1904-1965年),波兰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价格理论上有较大的建树,形成了一套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式。他把货币引入均衡理论的分析,认为货币的引入是提供了解经济均衡以及不均衡过程的关键;他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模式研究之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兰格模式”,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高效率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他还把现代科学知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管理活动中,把计划的科学化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的主题,形成了现代的科学计划理论。

1904年,兰格出生于明兹托马舒夫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4岁时就参加了解除德国侵略者武装的斗争,并组织了波兰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小组。1927年,他毕业于克拉科夫大学,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同年,他加入波兰社会党。在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兰格主张与共产党合作,几年之内曾两次被停止党籍。大学毕业后,兰格留在克拉科夫大学当讲师。1936年,他越洋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当讲师,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两年后他回到波兰,并恢复波兰国籍,同年任波兰驻美国大使,兼任波兰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1947年,他当选为波兰社会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年底当选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

尽管仕途一帆风顺,但兰格还是对学术研究更有兴趣。1950年,兰格在波兰中央社会科学院任经济思想史教授。1952年他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52-1955年,他出任中央计划统计学院院长。1955年,兰格任波兰国务委员会委员。两年后升为国务委员会副主席。

此外,他还担任过议会党团主席,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议会计划、预算和财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曾获得波兰科学院院士、海牙社会研究院名誉院士、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名誉会员、国际统计学会会员、法国第戎大学名誉博士等荣誉。

兰格最有影响的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价格弹性和就业》、《经济计量学导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最优决策》和《经济控制论导论》等。

深度解读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兰格最著名的代表作。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介绍兰格模式。“兰格模式”是国际经济学界论战的产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的论战中,以来米瑟斯米瑟斯、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断然否定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能够合理进行计划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可能性。

苏联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奥地利都讨论了计划经济的理论。那时与奥地利相邻的匈牙利、巴伐利亚发生了短暂的社会主义革命。奥地利有O。Neurath和K。Polanyi等人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著述。维也纳是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的发祥地,这一派的米瑟斯于1920年发表“社会主义共和国中的经济计算”,认为经济计划从原则上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

但是,兰格对这一理论并不盲从,而是始终保持质疑的态度。为了捍卫社会主义,兰格写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那是早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理论的名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于1936-1937年分两部发表。

长期以来,在波兰以及其他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步深化。兰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又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

兰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大胆采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价格理论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从资源配置问题出发来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他使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来作具体论证。兰格论述的出发点不是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实物经济形式,而主要是与市场相联系的商品经济。

兰格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不一定要实行以实物形式分配消费品和直接分配人民各种职业,而是可以通过市场,实现西方福利经济学所设想的消费者偏好的最大满足。这就是社会资源使用的最优效率,它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中。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共分6部分:辩论现状、在竞争市场上均衡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试验错误方法、试验错误方法的普遍性、经济学家赞成社会主义的理由、论过渡政策。最后还有一篇附录: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社会主义下的资源分配。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讨论经济改革的著作逐渐增多。而在苏联和东欧,这类讨论也已进行了多年。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198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文版第一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的第一篇即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他各篇依次为:“经济计划的实践和资源的最优分配”、“我是怎样看波兰经济模型的”、“关于波兰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计划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合作化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作用”、“产出-投资比和投入-产出分析”、“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展望”、“计算机和市场”、“附录 奥斯卡·兰格传”。

读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社会主义的经济实验,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反过来,理论的发展,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重读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但可以了解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由来已久的争论,更可以加深对30年改革开放历史和实践的认识,而且对未来的发展都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如果说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大变革,以至出现“凯恩斯革命”的话,那么兰格于1936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使东方经济学发生了新转机,从而出现了“兰格革命”。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与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经济学,就形成了两种极端的经济理论观:前者反对中央计划化,主张完全的自由市场经营;后者则反对市场调节、自由经营,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主张完全的、大一统的计划管理。在东方经济学的阵营中,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力排众议,在考茨基的社会主义货币思想(参见考茨基《劳动革命》,1925年英文版)和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启示下,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中央计划和竞争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初步建立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导入市场机制的经济模式。

读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计划的作用。

读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他首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兰格不仅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行得通,而且认为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照样行得通。社会主义并不是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实物经济模式。公有制本身并没有决定消费分配与就业制度的固定程式,也没有规定指导生产的原则。兰格把消费者偏好的最大满足作为资源配置的根本标准。因而社会资源使用的最优效率存在于供需的一般均衡之中,这与资本主义经济中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是一致的。

在兰格的社会主义模式中,首先假定消费品的分配与劳动力就业是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但不存在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市场,自然资源与生产资料的价格是由中央计划局确定的“会计价格”。所以,他认为这一构想既满足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公有制,又能解决人们的消费需要问题,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源最优配置问题。

在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和资源最优配置前提不变的条件下,兰格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也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分散的,也可以是集中的,还可以介于二者之间。于是他便提出了著名的“五模式”理论。

然而,凯恩斯革命和兰格革命却在西方和东方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前者受推崇,成功了。后者却被当时的苏东经济学界视为“反动”思想,视为洪水猛兽,持久地对其展开了批判。“如果”兰格的理论当时得到与凯恩斯同等的命运,“如果”市场社会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那么社会主义的历史无疑将改写。这说明经济理论是多么重要。

最后,我们发展地认识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比兰格的成熟得多,也是他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是一种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