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32

第32章 《经济学原理》——《国富论》之后的最重要经济学著作

必读理由

本书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入门必读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最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马歇尔因此也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马歇尔1842年出生于伦敦郊区的一个工人家庭。他于1861年入剑桥大学学数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教数学。从1868年起马歇尔开始致力于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1877-1884年先后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牛津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1885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在此期间还参与英国政府政策咨询活动。退休后,仍从事研究和写作活动。他的高足庇古和凯恩斯都曾在剑桥任教,所以以他为核心的学派又叫“剑桥学派”。

深度解读

1890年,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初版,在他生前,共出版过8版。

当时,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是国际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创立的时期。自从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以往庸俗经济学的辩护理论已被马克思所揭穿,它们已经不能为资产阶级担负起辩解的任务,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创立一些新的理论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适应这种要求,在19世纪70年代,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中就出现了新历史学派和以威廉·斯丹列、杰文斯、里昂·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等为代表的边际效用学派。到了19世纪末,马歇尔吸收各新旧庸俗经济学派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建立了一个以折衷主义为特点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产生也适应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在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工业和国际贸易上都居世界首位,但在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萧条。而德国和美国的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了保障国内外的经济地位,英国垄断资本加强了对国内工人的剥削,从而使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英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统治阶级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说,来为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作辩解。马歇尔的经济学说适应了这个需要。

《经济学原理》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认为是划时代的著作,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们认为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并把马歇尔称作新古典学派的代表。直到20世纪30年代,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直占着支配地位。20世纪30年代后,其支配地位被凯恩斯主义取代,但是它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马歇尔给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

马歇尔把贫困人口称为“贱民”,并认为他们“身体、精神和道德方面的不健康”,贫困是主要原因。马歇尔把穷人称为不健康的人,称为堕落的人,把财富多少与人的品质严格挂钩,实际上是一种以财富多少来划分人的等级的行为,迎合了庸俗资产阶级的口味。

马歇尔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庸俗进化论运用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他认为,支配生物发展的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的发展只有渐变而没有飞跃,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样。

马歇尔宣扬庸俗进化论的目的在于反对唯物辩证法,否定社会革命,企图证明资本主义是不断进化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人生活将逐渐得到改善。

马歇尔还研究了“竞争”,他指出: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马歇尔一方面说竞争充满了罪恶,另一方面认为限制竞争会生成特权阶级,他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经济自由是近代企业和产业的特征,不含有任何好的或坏的道德品质的意味,只是一个更能说明自力更生习惯、更有远见以及更为谨慎和自由的选择。

全书共分导言,若干基本概念,需求及其满足,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6篇。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认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不仅把“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价值论上,而且把它推广到分析各种经济问题。

马歇尔还把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引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在《经济学原理》中,他通过“边际增量”的分析,说明价值、工资和利息等怎样由在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均衡来决定。所谓均衡,按照他的解释,就是相反力量的均势,有如处在一个盘子里的若干圆球静止的均势。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把价值看作是由供给和需求或买卖双方所达到的均衡来决定的价格。

马歇尔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他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指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而言),认为国民收入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与此相适应,国民收入也分为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它们也就是各生产要素的价格。马歇尔应用分析均衡价格时采取的方法来分析被他看作各生产要素价格的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问题。

关于工资,马歇尔认为它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

关于利息,马歇尔把一部分利润归结为利息,把另一部分利润归结为资本家经营管理企业的报酬。他认为利息是资本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

关于地租,马歇尔认为土地没有生产成本,因而也没有供给价格。地租是受土地的需求影响而由它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

关于利润,马歇尔认为它是对企业家管理和组织企业的报酬。

在《经济学原理》中,他写道:“一般资本和一般劳动,在创造国民收益上是相互合作的,并按照它们各自的(边际)效率从国民收益中抽取报酬。它们的相互依存是极其密切的;没有劳动的资本,是僵死的资本。不借助于他自己或别人的资本,则劳动者势必不能久存。哪里的劳动奋发有力,则哪里资本的报酬就高,资本的增殖也快。由于资本和知识,西方国家的普通工人,在许多方面都比以前的王公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住得也好。”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颂扬自由竞争原则,认为自由竞争会排除经济危机,使社会各阶层得到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