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31

第31章 《政治经济学原理》——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圣经”

必读理由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适应了现在时代更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的“现代《国富论》”,为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一本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的圣经,被奉为经济理论的圣经、政治经济学必读的教科书。经济理论的调和折衷主义是公认的穆勒《原理》的特征。追随者认为,这一特征标志着《原理》作为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总结了从亚当·斯密起到19世纪中叶大半个世纪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也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1773-1836年)的长子。

他受过父亲的严格教育。1823年,17岁的穆勒进入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858年。1865-1868年任英国下议院议员。

他一生以新闻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写了不少著作。其心理学思想散见于《逻辑学体系》(1843)、《对汉密尔敦的审查》(1865)和《对詹姆士·穆勒心理学的诠释》(1869)等。

除此以外,他的著作还有《论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1844年)、《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论自由》(1859年)、《论述和讨论》四卷(1859-1875年)、《代议政治论》(1861年)、《功利主义》(1863年)及《论妇女的从属地位》(1869年)等。《约翰·穆勒自传》是他的最后一本著作,如实地叙述了穆勒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和政治的历史,对于研究穆勒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深度解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之一,1848年在伦敦初版,在他生前曾重版七次(1848、1849、1852、1857、1862、1865和 1871年),此外,1865年还印行了大众版。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尊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为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一本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的圣经。直至19世纪末年,这本书一直是英美等讲英语国家的大学初级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教科书。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对这本书中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挑战,严重地动摇了它的权威地位。但只是在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后,它的地位才完全为后者所代替。

穆勒本人很谦虚,他自认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只是继承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的著作。他在本书导言中说,他的目的只是在于写一本适应现在时代更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的“现代《国富论》”。对于李嘉图,穆勒认为他只是对李嘉图的学说作一些补充或引申。在他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说,“我怀疑在这本书中,没有任何一个思想不表现为来自他(李嘉图)的学说的推论”。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不完全承认这个说法。他们认为,虽然《原理》的确继承了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原理》,但恰恰是在结合现代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对旧理论加以补充、引申时,穆勒提出了许多他自己的意见。然而,他们却也不能不承认穆勒的意见实际上是折衷主义的综合物,在《原理》中,混合了斯密和李嘉图古典的和以后种种反古典的经济思想。

无论是追随者和批判者,都一致地认为经济理论的调和折衷主义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的特征。追随者认为,这一特征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作为一承前启后的著作,总结了从亚当·斯密起到19世纪中叶大半个世纪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批判者则认为,穆勒的调和折衷主义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破产的宣告。

我们通常简称这本书为《政治经济学原理》,略去了其副标题“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事实上,恰恰是这个副标题表明了穆勒在写本书时力图把经济学从李嘉图以次的英国经济学家们的教条精神中拯救出来,在经济理论分析中注入大量的对人类福利的关注和容忍的精神,从而对他先前所服膺的边沁的功利主义和以之为社会哲学基础的李嘉图经济学作了修正。这一新立场部分是受浪漫主义者的影响,但更多地源于英法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在这一转变之后的产物。而之前写于1829-1831年间的《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书不具有这个特征,而表现为基本上与李嘉图相同的观点,就是一明证。

穆勒并没有完全放弃功利主义,也没有对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失去信心。但他理解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对于利己主义的自发功利作用发生怀疑。于是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就出现了接受对现行制度的某些改革的主张,甚至容忍这些改革所可能带来的政府对于私人经济行为的干预。这种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新看法自然形成英国经济界主流的传统。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穆勒之所以自认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只期待着成为一本“现代《国富论》”的含义和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可以看作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的后继者的论断。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经济思想传统仍然存留于今日的英国经济学界。因此,在今日,《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不但是一本有历史意义的书,而且由于在一种思想体系传统的发展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它对于了解眼前国外经济学界的发展还具有某种启迪的作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继承发展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三个伟人思想的伟大著作

在经济学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更具有启发性,马尔萨斯更富于独创性,李嘉图则更有条理性。可是,只有穆勒知道如何总结这三个人的发现,知道如何把这些发现首尾一致地联结在一起,使普通人对其有所了解。他的伟大不在于为后人发现了真理,而在于充分表达出了当时人们所信赖的那些真理。正因为如此,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学术界享有持久的地位,稳如磐石,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著作为数甚少。

本书所记录的那些经济理论曾推动了19世纪前半叶政治形势的发展。

本书是一份价值极高的历史文件,非常精彩和真实地描述了19世纪中叶知识阶层的行为方式。

正如伊丽莎白时代马洛或莎士比亚的戏剧,其灵感来自观众,其人物反映了德雷克和雷利的精神那样,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学则从19世纪英国公众那里获得灵感并反映了当时政治家的精神,从而间接地为19世纪上半叶的商业英帝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