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30

第30章 《经济学》——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

必读理由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于1948年第一版问世,直到现在仍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常青树,被誉为“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等。这本书迄今已出了18版,在全球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40多种语言文字,销售量已超过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萨缪尔森——改变世界的经济学泰斗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1915-2009年),祖籍波兰,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城的一个经济学世家,美国经济学家,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被誉为“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他是美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1935年,萨缪尔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经济分析基础》。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1940年,萨缪尔森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授课,并一直在此任经济学教授。

1948年,萨缪尔森编写的教科书《经济学》首次出版,多年来都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大学教科书,他的分析方法也成为了本科课程的标准。

1953年,他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成为白宫不可缺少的高参。

1961年,他再次出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

196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咨询委员会顾问,并出任美国国际经济学会会长。

1970年,萨缪尔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1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爱因斯坦奖。

萨缪尔森在20世纪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与经济规则》、《萨缪尔森论文集》等。

他的经济学职业延续了长达80年。他长期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专栏,备受读者欢迎。

2009年12月13日,保罗·萨缪尔森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萨缪尔森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生活的影响,超过了任何政府经济官员和很多总统。

深度解读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英美等国出现经济大萧条,对完全竞争的经济主张提出了挑战,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迅速成为国家的政策依据。但现实证明,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一些经济政策和经济方向,并不能完全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这需要一种更完善的理论加以说明。

在此背景下,1948年《经济学》一书出版。

1979年《经济学》公开在中国大陆出版,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先生依照《经济学》1976年的英文第十版翻译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大陆刚一出版即迅速风靡校园,一度成为最权威的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对经济学和混合经济体制进行了研究。

经济学究竟应研究什么?在《经济学》一书中,萨缪尔森提出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两个基本假设。这是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经济学要分析改善资源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革命性地将崭露头角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融合,提出了“混合经济体制”的理论模式。

首先,萨缪尔森肯定了凯恩斯主义的积极意义。他认为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日益强大,具体体现在:

1.政府支出的数量得以增长;

2.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3.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直接调节经济生活。

当然,萨缪尔森也并非完全支持凯恩斯主义,他认为政府对经济实行有效干预的同时,也应提供一些福利措施来化解社会矛盾,比如补充某些人的收入,给国民提供医疗和事业补贴,提供公共服务,尽量满足国民对公共产品的需要等。

萨缪尔森认为,在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他对政府作用的定位是:政府行为应以不干预市场机制自身发挥为前提。具体来说,政府干预只能在那些市场机制失灵、无效的领域,如社会公共产品领域等。

萨缪尔森认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生产成本不能降到最低点、市场价格并不总是均衡价格,所以,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

所以萨缪尔森认为,一切经济生活都是竞争成分与垄断成分的混合物。最普遍、最通行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不完全竞争,而不是完全竞争。社会所争取的目标也不是完全竞争,而是让经济运行最接近于完全竞争。

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共分7编34章,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他的首创。现在所有教科书都沿用了这个体系。微观部分主要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其主要应用为国际贸易、政府职能和环境保护,其中包括政府的各种措施带来的经济后果。他对微观经济学的分析,被誉为微观经济学典范。宏观部分主要讲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两者的均衡及其决定的产出、就业、价格水平等问题。在宏观部分中,他较多地分析了政府的政策干预,包括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此外,还有经济的增长和开放经济下各国的经济联系及其带来的问题。

大师虽逝《经济学》不朽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当然,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他曾经的信徒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并试图推翻萨缪尔森建立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新为“宏观经济”寻找微观基础,但萨缪尔森的影响仍在继续。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中国是第一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它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没有一个中国经济学家能够摆脱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的风靡程度还超出了经济学的圈子,成为整个知识圈和大学生的启蒙教材。20年以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已经占据了经济学教育的主流,其广泛程度,恐怕还要高于萨缪尔森在美国的影响。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般概括和理论总结,几乎是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其基本原理具有普及意义,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非常大的作用。

萨缪尔森高度赞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萨缪尔森在1999年《经济学》第十六版序言中写道:“就政治经济而言,中国无疑是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国度。中国的党政领导人和广大老百姓已经选定用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其发展的现阶段,已经特别需要我们这本教科书为你服务”。他建议中国将来应该以奉行“适度中间路线”的经济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他曾经一再提醒:当我们追求高就业率时,将会有很强的通胀趋势;甚至在我们完全消除失业之前,就可能已经产生通胀。

萨缪尔森强调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干预政策两者的综合。他说:“我们的经济不是纯粹的价格经济,而是混合经济;在其中,政府控制的成分和市场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来组织生产和消费。”他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的“混合经济”的体系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萨缪尔森推崇凯恩斯的经济学,但又使其建立在扎实有效的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历史的经验证明,凯恩斯的扩张性政策容易引发“滞胀”。如果实行激素式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仅靠政府投资刺激经济,没有企业活力的恢复和就业状况的改善,就会陷入凯恩斯主义的依赖症,这也正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目前必须防范的问题。我们可以像萨缪尔森那样,借用货币主义的“简单规则”,让市场更为充分地发挥作用,包括充分发挥“危机”在挤出泡沫、调整结构中的杠杆作用,也可以像供给学派那样通过减税,着力于微观层面的活力,以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我们要像萨缪尔森那样,善于吸取各家学派的精华,为我所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在政策建议上,萨缪尔森主张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之外,还要运用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等微观的、调节生产要素供给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