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理由
《忏悔录》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于晚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是卢梭生命和灵魂的全真记录。作者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引导读者深入那一时代去认识、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许多奥秘和深层次问题。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本书自问世后,曾经被世界各地用各种文字辗转翻译,在思维上、艺术上的成就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
让·雅克·卢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自幼由姑母抚养。1722年,父亲离开日内瓦,卢梭寄养在离日内瓦不远的傅塞城朗贝西埃牧师家。1724年他回日内瓦住在舅舅家,跟随一名文书当学徒。
1729年卢梭去昂西,一名神父介绍他去见德·华伦夫人。1736年,卢梭和德·华伦夫人首次住进秀美园。次年去日内瓦接受母亲的遗产。1738年回秀美园遭到德·华伦夫人的冷遇,他发奋自学。1742年到了巴黎;卢梭经人推荐向法兰西科学院宣读他的《音乐新符号建议书》,为此获得一份证书。1743年卢梭当德·蒙泰古伯爵的秘书,后来回到巴黎,在一家公寓居住时,遇到洗衣妇泰蕾兹·勃·瓦瑟。1745年3月与她同居。
1746年他做杜平夫人的秘书,期间写了一出诗剧:《西尔维的幽径》。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被他送入孤儿院。1747年父亲故世。他又写出喜剧《冒失的订约》。1749年应达朗贝尔之约,撰写《百科全书》中的音乐条目。1750年,第戎学院向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昌明会敦化抑或败坏风俗》一文授奖。
1752年10月,他的喜歌剧《乡村先知》在枫丹白露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驾前演出,获极大成功。
1754年卢梭由泰蕾兹陪同前往日内瓦,重新皈依加尔文教派,恢复日内瓦公民身份。1755年撰写《社会不平等起源论》。1756年,开始写《新爱洛依丝》。几经周折,1761年《朱丽》(或名《新爱洛依丝》)在巴黎出版,获巨大成功。
1762年卢梭发表《致德·马勒泽尔布先生的信》(2月)、《社会契约论》(4月)、《爱弥儿》(5月)。不久《爱弥儿》一书被警察没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受到批评,遭国会查禁。
1764年12月,日内瓦出版匿名小册子《公民们的感情》,影射卢梭遗弃自己的5个孩子,把他们送进孤儿院,促使卢梭决定写《忏悔录》。
1776年,《对话录:让—雅克评论卢梭》完稿,又写《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第一卷。
卢梭1778年7月2日逝世,葬于杨树岛。1794年,法国大革命五年后,遗骸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社会契约论,在认识论上崇尚唯物主义经验论,在宗教观上是自然神论者。其主要代表作有《忏悔录》、《爱弥儿》、《社会契约论》。
深度解读
平民出身的卢梭走过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他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1762年,卢梭50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但是当时卢梭考虑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不久,《爱弥儿》遭到查禁,他面临被逮捕的危险,再加上《公民们的感情》这本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的攻击,使卢梭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决定写《忏悔录》。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于1770年11月完成了《忏悔录》一书。1770年去里昂参加伏尔泰塑像揭幕典礼时,《忏悔录》手稿开始在密友中间传阅。卢梭去世后,《忏悔录》才正式出版。
《忏悔录》是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全书分为两部,共12章。主题是通过卢梭自己的坎坷一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某种残害和压迫。卢梭在《忏悔录》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在书中,卢梭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性。因此这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是卢梭五十多年真实生活的记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统治阶级、社会偏见和宗教传统压迫下的愤怒的呐喊,是当时进步资产阶级要求人权和尊严的“宣言”。
卢梭在《忏悔录》中开宗明义地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的确,通过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卢梭。
卢梭在本书中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早在当学徒的时候,冒着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从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一直到当代的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一直到自然科学读物,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热爱知识,有着令人敬佩的好学精神。他学习勤奋刻苦,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流浪中,他坚持不懈;疾病缠身时,他也没有中断;“死亡的逼近不但没有削弱我研究学问的兴趣,似乎反而更使我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学问来”。他为获得更多的知识,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他的时间,劳动的时候背诵,散步的时候构思。经过长期的努力,他在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和音乐等各个领域积累了广博的学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巨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他富有进取精神,学会了音乐基本理论,又进一步尝试作曲,读了伏尔泰的作品,又产生了“要学会用优雅的风格写文章的愿望”;他这样艰苦地攀登,终于达到当时文化巨人的高峰。
他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却保持了清高的态度,把贫富置之度外,“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从没有过因为考虑贫富问题而令我心花怒放或忧心忡忡的时候。……”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
他与封建贵族阶级对奢侈豪华、繁文缛节的爱好完全相反,保持着健康的、美好的生活趣味。他热爱音乐,喜欢唱歌,抄乐谱既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他寄托精神之所在,举办音乐会,更是他生活中的乐趣……
本书展现了自信、自重和骄傲的高昂精神
《忏悔录》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忏海录》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都体现了反封建的性质。
《忏悔录》展现了作者积极的自我形象,体现了平民的一种自信、自重和骄傲的高昂精神。《忏悔录》是18世纪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材料。它使后人看到了一个思想家的成长、发展和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强有力的方面和他精神上、道德上所发出的某种诗意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