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20

第20章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之作

必读理由

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写成的《大众哲学》是一部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该书于1935年以《哲学讲话》为书名出版。1936年6月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并在短短两年出到第10版。解放前《大众哲学》就印行了32版,供不应求,1979年又印行了35万册,仍旧一售而空,创造了中国哲学出版界的一个奇迹。《大众哲学》风靡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有许多青年都是在《大众哲学》的启蒙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不少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众哲学》一版再版,不但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价值。

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艾思奇(1910-1966年),生于云南腾冲和顺乡,原名李生萱,后因仰慕马克思与伊里奇(列宁)而改名为艾思奇,意为“爱好思考奇异事物”,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艾思奇曾两度留学日本,期间自学日语、德语,大量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于1933年在上海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先后担任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总编,同时兼任新华通讯社副总编、延安大型学术刊物《中国文化》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66年3月艾思奇病逝于北京。艾思奇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最广为人知的是《大众哲学》等,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的道路,也为此获得了“大众哲学家”的美誉。

其他主要著作还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编)、《艾思奇文集》(两卷)、《艾思奇全书》(八卷)等。

深度解读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而国民党政府却一再妥协退让,还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士。在这种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由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普遍感到思想困惑和前途渺茫。

艾思奇决心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方法,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抽象、深奥的哲学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以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艾思奇写了24篇哲学讲稿,于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刊载在《读书生活》杂志上,1935年把它们汇集成册,以《哲学讲话》为书名出版,1936年6月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全书共4章24节,11万字。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中包括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

《大众哲学》以其贴近大众的内容、形式、语言受到读者的热情欢迎。具体说来,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紧扣时代主题。艾思奇指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担负起改革世界的任务,就必须与革命的实际行动结合,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观点。必须把握大众,成为物质的力量。”

《大众哲学》不仅在实践依据方面立足于当代,而且在理论深度上也具有当代的特征。

1934年,艾思奇调入《申报》,负责编辑“读书问答”专栏,这就使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了解到了广大青年提出的哲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许多问题。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艾思奇和其他编辑一起,就为读者解答疑难问题1800件,这为他撰写《大众哲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大众哲学》一书中,艾思奇抓住了大众读者的困惑所在,在书中尽量引用和大众读者息息相关的事例,把当时国家的形势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紧紧连在了一起。

2.创新文章形式。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从而把哲学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实际生活,使哲学和人民群众接近,使人民群众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学。

在文章的形式上,艾思奇进行了大胆创新。《大众哲学》全书共探讨了22个问题,在论证过程中每个问题都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

每章各节的大多数段落前有一小方框,在方框内简略归纳该段落的内容。每个小标题对所论述的问题起到概括归纳的作用,逻辑严密,论证层层深入。读者可读了一段文字论述后一,地看看小标题的归纳,这样,就给没受过任何抽象思维训练的读者降低了阅读的困难,唤起了阅读热情。

3.通俗化、生动活泼的语言。《大众哲学》所论证的哲学问题艾思奇都设计了生动活泼、简明易懂而又很能吊足读者胃口的语言来描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从每篇的题目到内容的表述,都使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如“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牛角尖旅行记”、“卓别林和希特勒”、“天晓得”、“原来是一家人”、“笑里藏刀”、“七十二变”等等。

二是利用富有悬念的题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哲学并不神秘”、“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岳飞是怎样死的”等。

三是注重通俗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每一个通俗的文章标题后又加上破折号引出其要揭示的哲学命题。这样巧妙的构思,可以让读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所要论述的哲学问题,使读者读后记忆犹新,不容易遗忘。更方便读者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来处理思维中的矛盾困惑和生活中的难题,使哲学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总而言之,《大众哲学》正是对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正如李公朴为《大众哲学》写的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紧扣时代主题、创新形式、大众化语言是文化走向繁荣的法宝

《大众哲学》出版后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不仅自己多次认真阅读过《大众哲学》,还给他在苏联留学的儿子毛岸英寄过一本《大众哲学》,让他认真阅读这本书。又曾去信给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叶剑英,要他在西安多买一些《大众哲学》带回延安来,供提高干部思想水平之用。蒋介石则无可奈何地承认该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大众哲学》作为70多年前的著作,虽然有些内容从时代特征上来看有些过时了,但从总体上来说,它的内容和形式还具有永恒的价值。

1.《大众哲学》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所以《大众哲学》仍可以向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2.对于初学哲学的青年学子,可以把《大众哲学》作为“入门向导”。

3.《大众哲学》是科学普及性质的通俗读物,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社会科学的普及读物,《大众哲学》可以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研究与改革哲学的指南针,同时可以对我们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产生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4.《大众哲学》深刻地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应注意改进和创新传播方式,要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入耳入脑的大众话语,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5.《大众哲学》可以给当今的文化工作者很大的启发:无论电视、电台还是各类书刊,都应紧扣时代主题,注意创新传播形式,抛弃生硬、刻板、装腔作势、高高在上的姿态,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才能得到大众的欣然接受和热烈拥护,才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