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史

必读理由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1948年此书一问世,立即成为西方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1985年中文版出版,首版印刷10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任何一位哲学家或任何一部中国哲学史著作都无法与之比拟的。通过此书,可以了解中国哲学发展史以及中国哲学史治学方法论演变史。

冯友兰——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1895-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赴美留学,师从杜威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1946年赴美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在此期间他用英文写出了《中国哲学简史》。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冯友兰著述颇丰。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20世纪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新编》把哲学的历史与历史的哲学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进行论述,不仅成就了一部中国哲学的历史,而且还成就了一部中国的历史哲学。

深度解读

《中国哲学简史》是根据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讲稿整理而成,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本。直到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了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根据英文本译成的中文本。

在该书写作之前,作者已经著有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已经达到相当的境界,因而在写作《中国哲学简史》时自然能厚积薄发。

《中国哲学简史》以新理学的理论为统率,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察和总结,并将自己本人的哲学思想列为全书的收尾,体现了哲学和哲学史的统一。

全书共28章,约23万字,叙述了从孔子到晚清西方学术大规模输入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可视为全书的导言。

《中国哲学简史》具有寓哲学于文化之中的融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深刻阐述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作者指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但作者认为中国的儒家不是宗教。

作者给出了他对于哲学的独特定义:“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作者强调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区别,指出:“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虽然儒家《四书》文明以后在知识分子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圣经》,但是《四书》没有创世纪,也没有天堂、地狱。人们通常说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宗教,作为哲学的道家、佛学和作为宗教的道教、佛教也是有区别的。作者接着指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所以,就中国哲学中的主要传统而言,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

二是深刻阐述了中国哲学家思想表达方式及根源。作者指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警句、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如《老子》全书都是名言、《庄子》各篇充满比喻例证。即使孟子和荀子的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很多的名言警句。名言、比喻例证虽然不够明晰,但富于暗示,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中国哲学为何有以上的特点和精神?作者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中国的先哲如孔子、孟子所处的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不轻易迁徙,发展起来的是家族制度,儒家学说大部分是家族制度的理论说明,儒家学说就成为正统哲学。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直觉的,所以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就富于暗示。

三是阐述了历代著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作者把哲学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以文化引出哲学,以哲学概括文化,表现出了高度的驾驭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得出别人得不出的结论。比如作者在分析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的学说时指出,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四是深刻阐述了中西哲学思想在根本方法上的差异。作者指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它给予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个思想为之一变。”强调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并没有取代中国原有的负的思维方法,只是补充了负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为代表的正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这实际上是回答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这个大问题。只有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方法及特点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一部首尾连贯、材料与观点融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完整系统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首尾连贯、材料与观点融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完整系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堪称冯友兰先生前期哲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具有选材得当、描述准确的特点,更是对中国哲学史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其中所体现的新理学哲学思想和鲜明的时代性更促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代化,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本书虽小容量大,它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正如冯友兰在该书的自序中曾自信地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图画,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