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17

第17章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个外国人眼里的长征史

必读理由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现在,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地,人们对于几十年前由一支规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国男女组成的队伍所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中国读者对此感到费解,我只能重复埃德加·斯诺就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说过的话——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记者之一”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908-1993年),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和记者,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记者之一”。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1925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退学从事新闻记者工作。1930年至1948年,担任合众国际社记者、编辑;1949年至1953年,任《纽约时报》常驻莫斯科记者。1961年之后,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兼任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曾获“普利策国际报道奖”等多项荣誉。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从1972年至1988年五次访问中国,为中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漫长的记者和创作生涯中,曾为反映现代战争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的足迹深入到苏联卫国战争前线,遍访世界大战的许多战场,以他犀利的目光和鲜明的观点,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内幕。他的许多报道和作品早已誉满美国、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名著《列宁格勒被困900天》已成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前线情况的经典作品。这本反映中国红军长征的书在1985年10月在美国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的轰动,《时代》周刊等许多报刊大量报道,接着欧洲、亚洲一些主要国家也竞相表示要翻译出版。1993年5月他因病去世。

其主要作品有《列宁格勒被困900天》、《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天下风云一报人》等。

深度解读

写一部关于长征的书曾是斯诺的遗愿,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曾经同为战地记者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实现了他的遗愿。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本书的中文版自序里写道:

本书是我热望实现斯诺未完成目标的产物。我能如愿以偿,多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与合作。

“1972年,我向已故总理周恩来首次提出要写这本书,请他批准。然而,此事直到他和毛泽东相继逝世和‘四人帮’垮台后,才有了进展。事实上,‘四人帮’如不垮台,我写长征的事情,那是不可想象的。”

“1983年8月,终于获得了官方的批准。1984年3月,在我的妻子夏洛特的陪同下,随后在中国人的好朋友、中国社会及历史问题专家谢伟思的协助下,我在北京开始了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工作。”

1984年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以76岁高龄和自己70岁的妻子及好友用了74天时间沿当年的红军长征路实地考察。他认为“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是过雪山和草地。”在长征的路上,他采访仍然健在的老红军、曾经摆渡过红军的老船工等等。

他还到北京查找长征的资料,咨询相关专家,比如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馆长、长征历史专家秦兴汉将军。在北京他还对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党的重要人物及其遗孀进行“旋风式”的采访。

通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这位外国老人终于完成了《长征》。1985年10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美国正式出版了。1986年3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在中译本的序言中,索尔兹伯里欣喜地告诉中国读者:“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作者把数百次采访以及从文件和档案中搜集来的庞杂的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处置得详略得当。在叙述长征的主线中,适当地嵌入背景资料,巧妙地摆出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发人深思。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红军长征的敬意和肯定。

本书写作态度认真严谨,多达60多页的注释不仅注明了引用的出处、历史资料的详解,甚至还包括出于哪段采访。最为难得的是作为外国的记者,他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状况,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长征,并把它巧妙地表达出来。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了自己最擅长的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方法,以优美的文笔,生动而详尽地记述了长征。

作者在全书第一章“月光下的行军”的开头这样描写长征前夕的中央根据地,他写道:“十月的阳光洒满了洁白的病房。院外润叶成阴的樟树下传来阵阵喧闹,口号声、军号声响成一片,跑步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平静的空气中。屋内躺着的是一个面容憔悴的病人,左腿上打着石膏。这时他正伸着脖子想看看外边的动静,显然发生了什么情况,红军要采取新的行动了”。下面接着说,“这个人就是有名的陈毅”,周恩来如何来通知他,红军即将长征,而他将被留下。寥寥数语,红军长征前夕的紧张、忙乱气氛,第五次反“围剿”的接连失利,使躺在医院中的陈毅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的心态,便生动地勾勒了出来。

作者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生动地描绘了爬雪山、过草地这两段长征中最艰难的征程。雪山上的严寒、风暴,空气的稀薄,草地下的危险,气候的瞬息万变,缺粮的威胁……以及红军经过时的艰难险状,读起来莫不历历在目。对于大草地,作者形象地把它称为“魔毯”,表面上鲜花万簇,是那样美丽,而一眨眼却会把人吞噬掉。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将各种人物的不同看法、不同感想,如实地集中到一起,以立体的、多角度的、生动的描写,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形象、生动。说彭德怀“和革命结了婚”,是个土生土长、性格倔强的红军指挥官。说贺龙是个出色的将领,豪放爽朗,留着小胡子,喜欢和政委关向应下棋,还是个出色的演说家。说陈毅是位有文化教养的人,且富于幽默感,是个乐天派,坦率而豪放。

书中还按照自己的观点,对毛泽东等进行了大量坦率的评论。例如评价毛泽东智力过人,知识渊博,是一个珠玑满腹、思想深邃的人;评价周恩来才华横溢、能言善辩、事无巨细,对人和蔼可亲,是一位实干家、外交家、人道主义者和一位行政管理大师……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

阅读本书,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前辈胸怀目标、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今天,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追求远大理想的信心和毅力,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

另外,阅读本书,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执著的敬业精神,以他的敬业精神来面对历史研究和我们的本职工作。“舍生取义,死亦无憾”八字来自索尔兹伯里所著采访回忆录《天下风云一报人》其中一章的题目,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他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了。“我喜欢过‘三剑客’那样的生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工作,他不怕冒险。他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可谓命运多舛,多次因客观报道而触犯当权。他早年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任校报主编,因向校长、董事会挑战而被逐出校园;接着因为写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波及明尼阿波利斯,险遭合众社的革职;后驻苏联,因揭露斯大林统治时代的恐怖真相,险些被驱逐出境;随后的1960年,因刊发报道伯明翰社会恐慌的文章,而惹得伯明翰市不惜耗资数百万元要治其诽谤之罪;1966年,越战正酣,他从前线发来了使白宫和五角大楼大为恼怒的揭谎报道,以至于归国途中对自己的命运前途不无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