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16

第16章 《毛泽东传》——最受推崇、最畅销的领袖传记20世纪中国史

必读理由

在众多毛泽东传记中,本书独领风骚。这本《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了解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可分割关系的必读名著。而且,这是一部迷人的作品,作者特里尔能够将学者的研究与新闻记者的优美笔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他对毛泽东形象的真实刻画持续不断地、令人着魔地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罗斯·特里尔——美国的毛泽东与东亚研究专家

罗斯·特里尔

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澳大利亚籍美国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西洋月刊》编委,美国政治学协会会员。

罗斯·特里尔1970年代初期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获博士学位。以后,他破例留哈佛任教6年,循例从助教升为副教授。同时兼任哈佛费正清中心的研究员。在读书期间,正好赶上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掀起的“中国热”,他作为澳大利亚总理随员,在北京拜见过周总理,访问过郭沫若,回美国赶出一本书《八亿人》。该书直到1981年仍然是畅销书。

1975年聘任合同期满,因“亲华亲共”等原因未能留哈佛终身任职,于是就开始做专业作家,开始写毛泽东、江青的传记。

深度解读

《毛泽东传》自1980年出版后,被翻译成至少8国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作者根据近年来得到的最新资料,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订版。2006年修订版为最新版全译本,根据斯坦福大学1999年增订版译出。相比第一版,新版增加了很多新的材料,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最新编辑和研究的成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据此对书中关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活动的叙述进行了大幅修改,全书章节增删篇幅甚至达三分之一以上。

2006年新版承袭第一版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的毛泽东一生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但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

这本书是一本新闻性著作,但是相对而言,其学术性还是比较强的。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是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另外,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珍贵的图片,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外国学者,特里尔不像国内官方学界出于政治原因而有所顾忌,能比较客观地揭示许多国内出版物上难得一见的史实。

本书对历史事件的议论常显露出机智和幽默,如:特里尔这样形容1958年的中苏分裂:“失去了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纽带关系就像从盘子里掉出的中国豆腐。”

罗斯·特里尔的助手杨炳章曾在《特里尔及其〈毛泽东传〉》一文中介绍过《毛泽东传》的出版发行状况,并把该书内容同国内外相关的权威著作进行了简要比较。他这样写道:

罗斯·特里尔先后写过十几本书,除去一本关于英国社会主义活动家R。T。托尼的哈佛政府系博士论文之外,几乎都是中国题材。其中《毛泽东传》则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英文书名起得也怪,简单一个《毛》字。它曾经是特里尔最用心力、影响最大的著作,而对于那些想了解毛泽东其人其事情的人,至今仍然十分可读!1980年由Harper&Row出版,1993年由Simon and Schuster再版。以上两家出版社,在美国商务出版界都是首屈一指的。1999年的最新扩充版本是出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该出版社在美国学术出版界的显赫地位,与该大学在美国教育界的显赫地位相同。

《毛泽东传》英文初版曾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推出中译本,先后几年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以上。眼下这本中译本,根据的是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的最新英文版本。

西方国家有关毛泽东的书文甚多,不过,大都是以各种视角看毛泽东,或者看毛泽东的各种方面,而以毛泽东生平事迹作为主要题材者,在特里尔之前,还是埃德加·斯诺的那本脍炙人口的《西行漫记》最为著名。

就其创新性、现实影响力而言,特里尔自然是无法与斯诺同日而语的。只是《西行漫记》基本上属于记录毛泽东的自我叙述,而且只到1930年代为止,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毛泽东传记。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则是作者客观研讨的结果,涉及到毛泽东从诞生到逝世的历程。

国内也有不少有关毛泽东的书文,其中最具权威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集体编写的《毛泽东传(1893-1949)》上下两大卷本。

就其完整性、史实准确性而言,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自然是无法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毛泽东传(1893-1949)》同日而语的。需要指出的是,后者大致是《毛泽东年谱》的扩充,注重事实陈述而缺乏理论分析,注重国计党政的大事而忽略私人起居生活、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小事。

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则相反,其中不乏对于此等“小事”的细微描述,为读者所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伟岸肃立的领袖形象,更是一个生动真切的人。

此外《毛泽东传》立足于国外立场,如果不是更好,起码是有所不同。一个人的眼睛是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的,需要通过外界的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特里尔访问过不少同毛泽东相见相知的外国领导人,比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记录下他们对毛泽东的印象,这是国内作者难以做到的。

最后一个则是《毛泽东传》最初版与最新版的“比较”。

特里尔在斯坦福大学版本“引言”中说,新版在基本的结构内容和对毛泽东的基本评价方面,没有什么改变。其实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新旧版本的若干不同。新版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是明眼可见的。增加部分主要在于过去二十年间出现的新文献资料,尤其是中文资料,诸如《六大以来》、《毛泽东文集》,以及毛泽东亲属、秘书、警卫人员、医务人员的回忆书文。

客观地认识、评价毛泽东和20世纪的中国历史,更好地了解现在、了解我们自己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透过罩在伟人身上的炫目光环,去体味伟人的精神世界。毛泽东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尊神。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中国革命为什么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为什么没有照搬“苏联经验”?毛泽东凭着什么震惊了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本书启示我们:历史即人,去体味伟人的内心、人的精神世界,或许是了解历史、了解现在、了解自己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作为外国人写的毛泽东传,本书中提供了独特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外国政界特别是书中记叙的他访问的同毛泽东个人接触过的很多人物,如李光耀、基辛格等,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毛泽东,客观地看待历史,不能歪曲历史,甚至妖魔化毛泽东。

通过本书,我们要学会去同某些相互矛盾的史料进行对比甄别,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