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15

第15章 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最权威、最详尽的研究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最权威、最详尽的研究

必读理由

本书是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薄一波同志的回忆,而且是一部带有研究性质的中国当代史专著。本书论述了1949年到196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此书“不是写个人的事情,当然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回忆录;但又包含着个人的回忆在里面,书中有不少情节是历史档案中所没有的”。所以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11,被誉为“在我们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本书是迄今为止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最权威、最详尽的研究。

薄一波——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薄一波(1908-2007年),原名薄书存。

1908年生于山西定襄蒋村。

1925年入党,在山西从事学生和工人运动。

1929年在中共顺直省委军委指导兵运工作,在唐山等组织兵暴,三次被捕入狱。

1931年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坚持狱中斗争,1936年出狱后任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抗战时期,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山西青年抗日敢死队,1939年所部编入八路军,任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边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1948年任华北局第二书记、华北军区政委。

1949年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副总理等职。

1979年7月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9月被增补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曾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和1987年11月,两度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1月15日2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深度解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隆重地推出了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价值的新书——《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是薄一波的回忆,也是带有研究性质的中国当代史专著。

薄一波在前言中交待了他写这部书的动机,他写道:“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和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我奉命参与接管北平和组建新中国财经领导机构的工作。建国以后,在毛主席和少奇同志、周总理、朱德同志、陈云同志、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我参与了财经和工交战线的领导工作,因此,对中央若干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和贯彻执行情况有所了解。多年来我有一个愿望,想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了解的情况为基础,再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写出一部书来。可是因工作量大,我又一直抽不出时间,迟迟没有动手。党的十三大后,中央分配我的日常工作有所减轻,这件事才总算提上研究日程。1988年4月,我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报告,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项工作,当即得到了中央的赞同。在中央和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关心、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部书的上卷终于在党诞生70周年的前夕同读者见面了。”

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是讲真话、留信史的好书。薄一波是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写这些书的,他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前言中说:“由于本书不是写个人的事情,当然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回忆录;但又包含着个人的回忆在里面,书中有不少情节是历史档案中所没有的。我觉得,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如实地写出来,留给今人和后人去探讨,是我的责任。”

胡绳曾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读后感》一文中给他看到的本书上卷以非常高的评价,他这样写道:“胡乔木同志认为这部著作是‘党史著述中的空前力作’。他说‘这部著作回顾了作者亲身经历的1949年至1956年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事件的过程,这在我们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他还说,这部书使人读起来‘如入宝山,只见琳琅满目,不忍掩卷’。我完全同意胡乔木同志对这部书的估价。”

薄一波在本书前言中写道:“不是写个人的事情,当然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回忆录;但又包含着个人的回忆在里面,书中有不少情节是历史档案中所没有的。”所以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14.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最权威、最详尽的研究。

薄一波是比较重视历史的人。1988年到1993年,他写了这部带有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从1949年到1966年,近80万字。

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别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年出版,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修订本。200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重新出版。

上卷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写道:“上卷是回顾从1949年接管平津、创建新中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八年间的重大决策和事件。这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这个时期,党的最重大的决策和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党领导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卓有成效地恢复财政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成功地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开创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因此,这一卷的重点是告诉读者: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时代背景和客观依据,以及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施这一决策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巨大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现在国内外许多人士正在对中国50年代的这一伟大社会变革进行研究,我希望本书对他们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上卷中评述了中共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争论的是非,加快手工业改造问题上的得失等。书中对一般研究者感觉到很难处理的问题,没有回避。如中共建政以后,党内的某些意见分歧,特别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等。本书对此没有回避,而是详细地论证了党内分歧的实际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这对于澄清国内外的错误看法有极大意义。

例如书中曾记述了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两次分歧。

一次是刘少奇于1949年上半年在天津有关“剥削有功”、“剥削越多越好”的言论;第二次是1950年1月23日,毛泽东的红人高岗鉴于东北出现“富农党员”的现象,主张土改完成后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刘少奇认为“富农党员”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像高岗那样以为党员就不能有剥削,是一种教条主义。

刘少奇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剥削非但不可避免,而且还有正面价值。在毛泽东对刘的讲话表示过明显不满之后,周恩来1954年2月16日在七届四中全会上还说:“少奇同志的谈话,可能有个别话走了火,但本质上还是对的。”(P207)

书中也记述了周恩来的地位危机。例如1956年周的“反冒进”再次使毛不快,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毛特别表扬了能够体现他意图的柯庆施的文章《乘风破浪》,“16日,毛主席在大会上再次拿出柯文,当众对周总理说:‘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周总理回答:我写不出来。”(P662)

本书下卷回忆了1957-1966年间,党的经济政策制定过程及“文化大革命”中党内高层的政治活动。

关于下卷,作者薄一波介绍说:“这一卷主要是回顾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的重大决策和事件。这十年,也是我们党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经历的一个艰难曲折的时期。在探索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决策上的失误比较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一卷将尽量告诉读者:这些失误是怎样发生的,党和人民为纠正这些失误又做了哪些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工作。深入地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对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少走弯路,无疑是会有帮助的。”

下卷的22个章节,没有采取编年体的方法而是以事件和专题划分。重要的章节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风、反右倾;批评反冒进。书中有6章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大跃进”,包括庐山会议;还有6章是涉及1960-1962年对经济进行整顿的文章,非常详细地分析了《农村六十条》、《工业七十条》产生经过。有3章再现了中国政治中的阶级斗争,两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经济政策,最后一章则评价了1957-1966年及改革时期的共产党员。

这一卷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据薄回忆,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约有300万党员、干部受到严厉的批判。他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7-1960年这段时间里,约有600万人被打成右倾分子,其中433万党员、干部受到冲击,374万群众受到迫害。1962年8月,给84%的党员、干部,88%的群众恢复了名誉。薄对“反冒进”的评论更加证实了他对经济发展判断的正确和当时出现“大跃进”的必然性。

上卷目录:一 接管平、津;二 新中国的建立;三 刘少奇同志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四 平抑物价,统一财经;五 调整工商业;六 新区土改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七 贯彻防腐蚀方针,开展“三反”斗争;八 发动“五反”,打退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九 围绕山西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争论;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十一 1953年夏季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十二 统购统销的实行;十三“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十四 关于高、饶问题;十五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的转折点;十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版;十七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十八 加快手工业改造的得失;十九《论十大关系》形成前后的调查和探索;二十 向科学进军的两项重大部署;二十一“反冒进”和八大的正确决策。

下卷目录:二十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二十三 整风、反右派和修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二十四 批评反冒进;二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二十六“大跃进”的发动;二十七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二十八 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尝试;二十九 郑州会议开始纠“左”;三十 庐山会议的“反右倾”;三十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及初步实施;三十二《农村六十条》的制定;三十三《工业七十条》的诞生;三十四 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三十五“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三十六 西楼会议和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三十七 八届十中全会和强调阶级斗争;三十八 开展城乡“四清”运动;三十九 关于防止“和平演变”和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四十 试办托拉斯;四十一“三五”计划的制定与三线建设的展开;四十二 文化领域的大批判;四十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验与教训。

除了本书,薄一波还有一部纯粹的个人回忆录《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本书为“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党史国史研究提供了最权威的资料

本书是了解“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历史和中共决策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本书为“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党史国史研究提供了最权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薄一波根据积聚心头多年的亲历事件书写而成。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重要时刻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本书是他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中共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薄一波对待历史的积极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1949年至1966年之间,我们的党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确实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缺点和失误。薄一波一这部书使我们看到了这些年的成就,并告诉我们这些成就取得非常不容易,是克服许多偏见才取得的。

阅读本书,我们应该学习薄一波敢于说真话的勇气。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是讲真话、留信史的好书。薄一波是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写这些书的,他这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敢于说真话,勇敢地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本书,可以汲取“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少走弯路,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