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14

第14章 《建国方略》——有许多可借鉴的宝贵治国方略

必读理由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其中的许多思想今天仍不过时,仍有非常大的现实价值。

孙中山——开创共和的国父

孙中山(1866-1925年),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深度解读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点明了他的建国目标与建国大纲,他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迨夫民国成立之后,则建设之责任当为国民所共负矣,然七年以来,犹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而国事则日形纠纷,人民则日增痛苦。午夜思维,不胜痛心疾首!夫民国之建设事业,实不容一刻视为缓图者也。

……回顾当年,予所耳提面命而传授于革命党员,而被河汉为理想空言者,至今观之,适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当为民国建设之资材也。乃拟笔之于书,名曰《建国方略》,以为国民所取法焉。然尚有踌躇审顾者,则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犹是七年前之党人社会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大敌横梗于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亦若是而已矣。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建国方略》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或《心理建设》,是《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1918年底完稿,次年6月正式出版。是孙中山的哲学代表作。全书共分8章,集中讨论了认识论问题,以大量事例理论化了“行易知难”的观点,提出:“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该书宣扬了“行而后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知先行后”和“知行合一”说有所批驳。在当时对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的“物质建设”,是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1919 年2月完稿。1919年2月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就以《中国的国际发展,帮助战后工业再调整所设计的计划》为题,在其挚友,乔治·布朗森雷出版的《远东评论》上,陆续连载至1920年11月。在这部洋洋十余万言的建设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10年远景规划:建设10万英里的铁路和100万英里的公路,建设七大铁路系统,疏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开辟全新的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商用港口,从这些港口出发的铁路将远抵西藏、新疆、蒙古和满洲。发展新的钢铁冶炼、矿业与企业,在中北部造林以及移民于东三省,屯垦新疆与西藏。

《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的“物质建设”部分,共分为六个计划。

在第一、第二、第三计划中,孙中山设想中国要建成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大港。关于北方大港,孙中山写道:“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与纽约等大。”关于东方大港,孙中山认为应建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并表示“论其为东方商港,则此地位远胜上海”。而在第三计划中,孙中山构想道:“为建设一南方大港,以完成国际发展计划篇首所称中国之三头等海港。”这个南方大港的位置“当然在广州”。

如今这三个头等海港已经建成,并形成了三个庞大的港口群。北方港口群以京塘港为中心,两翼有营口港、丹东港、天津港等;东方港口群有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连云港港以及落成不久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而南方港除了广州港外,还有深圳、蛇口等港口,吞吐量均在亿吨左右。

民国初年,孙中山即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三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

在此后的《实业计划》“第四计划”中,孙中山又进一步周密化,设计了五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在这之中,孙中山最富创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的建设。“此是吾铁路计划之最后部分,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孙中山当时对其便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但这位伟人同时表示,这一块土地“有最富之农产与最美之牧场”,矿藏丰富、世人罕至,一旦其他铁路完成之后,这条铁路建设实有“必要”。

孙中山不仅提出了构想,还细列出了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线等16条具体规划。孙中山表示,“此线行经之距离约一千一百英里。”沿线所列地点之细令人惊叹,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位伟人的良苦用心。

如今,这些构想都成了现实。

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构想基本上都是以沿海的三大港为据点,向内地辐射,并由此形成全国铁路网。如今看来,现在中国的铁路网的构架,基本上没有脱离他的规划。

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又将目光瞄向长江,除阐述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航业问题外,便是长江上游的水利开发——这是见于国人著述中最早的三峡工程。随后在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更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还可发电。2006年10月,三峡大坝蓄水至156米,三峡工程开始发挥其全面效益,除了孙中山所能想像到的航道改善、发电外,其最大的效益便是防洪,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实业计划》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思想。

《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又名《会议通则》。1917年完稿。该书分为5卷20章,包括结会、动议、修正案、动议之顺序、权宜及秩序问题等内容,叙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民主政治的思想。

《建国方略》有许多可借鉴的宝贵治国方略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虽然写于90多年前,虽然其中的许多理想已经实现,但其中的宝贵思想仍然不过时,仍然值得后人不断认知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建国方略》,有助于我们树立民有思想。改革开放不是要否认民有思想,不是要私有化。只有树立民有思想,才会有民治和民享的胸怀。

学习《建国方略》,有助于我们树立民治思想。中国在民主、民治的道路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孙中山早在近百年前就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还有赖后人不懈努力。

学习《建国方略》,有助于我们树立民享思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回顾历史,我们仍能感受到孙中山的博爱思想和广阔胸怀。

此外,其中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民主思想都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中国是一个受旧思想影响深重的国家,要摆脱落后、保守的旧思想的拖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