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12

第12章 超意识形态视角的中国近代史名著

《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六版)——一部超意识形态视角的中国近代史名著

必读理由

虽然我们有许多部中国近代史,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局限于地理、编年和各种各样的人名事件,而是试图对这段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进行刻画……这是一本研究精当,编排精心,内容博大,写作精良,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令人愉悦的书。详细的地图和丰富的插图相结合,并辅以详尽的索引,在方便读者对相关内容的搜索查阅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

徐中约(Immanuel C。Y。Hsü,1923-2005年),1923年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专攻中国近代史,治学严谨,论著多种,著有《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8年》(哈佛,1960)《伊犁危机:中俄外交研究,1871-1881年》(牛津,1965)等,翻译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1959),在西方学界很有影响。《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一版于197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快风行欧美,在1971年获得美国加州共和奖(Commonwealth Prize)。1971年,由圣巴巴拉分校几百位教授组成的学术评议会遴选徐教授任“研究讲座”(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该校最高的学术荣誉。

深度解读

本书是目前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好的通史之一——资料丰富且翔实,广泛吸收大量研究,写作清晰而深入。本书1970年初版,次年获得美国加州共和奖(Commonwealth Prize),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到2000年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出了六版,内容也不断充实。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约请专家,根据第六版译成中文繁体字出版。此后大陆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本书。后经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

本书的副题就为“中国的奋斗”。是本书之灵魂,也是本书之纲。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历经的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加到一起,对中国重现青春活力做出了贡献。”

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全书约85万字,共分29章,另附参考书目、索引、历代纪元表、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以及精美的插图、地图等,体制完备,装帧精致,为近年出版的同类著作与教材中少见。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

本书判定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我们常见的有关论著不同。徐中约教授将中国近代史的起始时间定在“清朝的建立”,他认为:“如果我们对前期的机构制度不甚了了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全面评判19世纪和20世纪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但是,如果对原先的机构缺乏相当了解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效果。”本书将清朝史纳入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就弥补了这个缺陷。

本书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定在21世纪初,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更符合近代史的完整涵义。

面对约400年纷繁复杂的历史,许许多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作者作出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评论。

作者一方面盛赞“乾隆朝是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同时又指出“就在这个王朝鼎盛之时,清朝最后灭亡的因素也已呈现出来了”。

关于“同治中兴”,或者说“洋务运动”,本书这样评价:“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关于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书中这样写道:“回顾历史,美国虽然因许多失职行动和错误举措而‘有罪’,但却不能要它对‘丢失’从未‘拥有过’的中国负责。中国共产主义是一场经历了三十年之久、有着巨大生命力的内部力量,外国的干涉不大可能改变它的方向。”

启发我们客观地看待历史

本书不仅为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近代史多了一份比较与参照,而且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与认识。

读《中国近代史》可学会以全新视角、客观地看待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美籍华人徐中约教授长期研习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心得。徐中约教授作为一位长期生活与工作在美国高校中的华人学者,由于社会环境与学术背景的差异,其书论述的中国近代史,在结构、分期以及论述与批评的标准和方法上,都会和我们大陆读者习惯常见的有关论著不完全一样,从而引起我们阅读本书强烈的兴趣与新鲜感;但同时,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始终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表达“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因此时时流动着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引起我们深深的思想共鸣。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少棠认为本书“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以英文作为媒介,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400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读《中国近代史》可融会中西史学和社会学的精神。本书兼具中西史学和社会科学的精神,全面运用多种文献资料,吸收不同语文研究成果,以跨学科的方法撰写的近代中国历史,使当时流行英语世界的其他汉学史著不得不重新反思他们研究背后的文化观点。

读《中国近代史》可培养自己客观独特的历史观。作者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突破学术界传统的中国近代史时段划分,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承启连结,以独特的论述方式,缕述上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40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

本书是党政干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书。它内容扎实有价值,地图非常实用,图片珍贵,而每章后的参考书目对我们也有相当的助益。同时本书也是历史系学生、选修历史的其他科系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社会读者不可不读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