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脑的神奇下
6241100000016

第16章 创造力培养:精彩人生

“如日中天”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能力。它是指能够提供独特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创造力作为人类心理智能的一种,与人类自身活动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能力与活动是相伴而生的,没有相应的活动,也就没有相应的能力。

创造并不是天才的专利,它是智力展开的一个谱系。人人都能创造,只是独创性和社会价值有所不同。

1.创造力是人的智力的最高形式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能力。它是指能够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创造思维方法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产生新思想和新形象的思维方法,它也是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是完成创造活动的途径和工具。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强弱,也表现在创造思维方法的运用水平上。

创造力表现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是变通性,意思是说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活跃,灵活多变,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定势的影响;

二是独特性,对问题有独特、新颖的见解,遇事常有思想、新观念、树立新形象和拿出新点子、新办法;

三是流畅性,知识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而流畅,方法灵活,智力活动阻滞少,反应迅速。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是创新,然而它并不神秘莫测。创造力与创造思维一样,人皆有之,并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能力。

创造力作为人类心理智能的一种,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能力与活动是相伴而生的,没有相应的活动,也就没有相应的能力。同样,相应的能力也是表现在相应的活动之中的。人人都有一张嘴,那么他可以吹自己有能力,但能力不是吹出来的。记住:评判能力的最终标准是体现在相应的活动之中的。《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一个传奇人物,人人都说他有能力。然而张飞却因他几个月不理政事而大动肝火,但他却有办法——也就是用半天的时间就处理完几个月来的政事,让张飞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让刘备看到自己对庞统是大材小用了。这就是能力,庞统用处理政事的手段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价值。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只有在相应的活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同时,也只有创造性活动才能检验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创造力。而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则是根据活动的产品、产物来划分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某种活动,这些活动有无效与有效之分,有低效与高效之分,有常规与创造之分。那么创造性活动则是指一种提供具有独创性的、有社会意义、有价值的产物的活动。这些产物,既可以是科学领域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也可以是生产领域中的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还可以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创作等等。评判这些产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具有社会价值两个指标,(前者是指与众不同的或前所未有的创意,而后者则指产品对社会是有一定价值的,)不是随意的。后者是对前者的限制,因为独创性的产物并不都是创造,有些独创性的东西可能只是些毫无价值的、与社会规律相违背的东西。如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尽管是独创的,但却并不能将其说成是创造。对于个体而言,虽然他所作出的很多活动,所形成的很多产品,都是具有独创性质,但并不能说成是创造,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价值,不被社会所认可。

创造性活动有两种,即发现与发明。发现指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但未被前人认识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发现某个事实。而发明则是指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但对人类而言是具有某种社会价值的产品。这两类创造性活动,对人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由于创造性活动与创造力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创造性活动中,就可看出相应的创造力的高低来。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有高低水平之分,这也就是各类诸如服装设计大赛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在相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中,由于其最终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反映了创造者本身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当然,产品与创造力是以创造性活动为中介的、互为因果的东西。

2.人的创造力的几种类型

我们知道,创造力是指能够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而它又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并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反映出创造力高低水平的差异。因此,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来对人类的创造力进行分类,即可以从人类创造性活动所得的结果——产物、产品上来划分创造力,也可以从创造性活动这个层面来划分创造力,还可以根据创造力水平的高低来划分创造力。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泰勒依据创造力水平的层次,把它区分为以下5种类型:

(1)表露式创造力

这是最初级层次的创造力,通常是指个体在儿童时期所显露出来的创造力。物理学家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独立制造小水车、精巧的风车;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就能解级数求和的问题;唐代诗人骆宾王在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诗;宋代方仲永在孩童时期就能作诗,深得王安石的称赞等等。这种表露式的创造力如果得到培养与发展,就会发展为高级水平的创造力;如果得不到培养与发展,就会夭折。

(2)生产的创造力

这是指发展各种技术、创造出新物质产品的生产力,它以技术性、实用性为特征。

(3)发明的创造力

这是指发明新机械、新工具、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的创造力。

(4)革新的创造力

这是指革新某种机械、工具、技术、工艺、方法、产品的创造力。

(5)深奥的创造力

这是最高级水平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成果是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原则,创立崭新的理论体系,而这些新的规律、新的原理原则、新的理论体系能形成新的学派或开辟新的领域,在人类认识史和科学史上能起到划时代的伟大作用。

也有人根据创造力所应用的具体领域,将创造力划分为以下几类:

(1)哲学型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是同哲学知识、横断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哲学型创造力是一种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极强的能力。因此它要求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具有能够在最一般、最普遍的哲学范畴内进行哲学思辨的能力。

(2)数学型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是同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其成果是各门数学分支学科与科学论文。这种数学型创造力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极强,能够在很高的层次上充分自由地运用各种脱离具体事物的符号,这种能力的最大表现就是对符号的一种操纵能力。这种数学型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数学领域,还体现到了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中去,创建了许多边缘型学科。

(3)科学型创造力

这是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创造力,这种科学型的创造力不仅要求有很高的科学素养,更要求有在各自领域中所要求的领悟力与洞察能力。根据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型创造力又可分为:

①自然科学型创造力。表现为在自然科学中的一种超群创造力。它体现为对自然科学的特殊兴趣及由此而产生的惊人洞察力。

②社会科学型创造力。这是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既要求有很高的洞察能力,又要有很高的思辨能力。

③意识科学型创造力。这是以思维科学领域为基础的创造力,表现为意识心理的极大热情和预见能力。

(4)艺术创造力

这是以一定的艺术知识、艺术技巧为基础的,其创造成果是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创造力。艺术创造力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力、情感思维力、灵感和美感。艺术创造力又可分为:

①文学艺术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借助于形象思维、想像和灵感,以语言形式表达。

②表演艺术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必须借助于说、唱、动作和体形的表演。

③造型艺术创造力。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总之,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可以用创造力的水平、创造性成果和创造活动的类型来区分创造力。从创造力的分类也可以看出创造力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同时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可能会偏向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而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每个层次上都表现出同等的创造性来。

当然,对创造力的划分,也并不认为各创造力之间就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各创造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许多创造力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有些人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超常创造力就不足为奇了。如我国东汉的张衡,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文学家,还对绘画很有研究。意大利人达·芬奇也是一样,他不但在艺术方面有惊世之作,在科学、机械、水利等方面也很有造诣。

3.敢于怀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意大利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怀疑精神是发明创造的最佳领路人。”敢于怀疑的精神能为创造力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1)敢于怀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就应该敢于怀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面对行星运行中的许多解释不了的事实,冒着生命危险对“地心说”产生了大胆怀疑,自己创设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废寝忘食,致力观测,长达30年,并把观测资料加以精心整理,经过三次重大修改补充,写了一部六卷的巨著《天体运行记》,推翻了神权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怀疑是发明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立的学说所压倒。”

一位初中生正是由于敢于怀疑,才发现了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处表达不严密的地方,并写了一篇很有创见性的文章。初中语文课本《荔枝蜜》中,有这么一句话:“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后,作者又写道:“透过荔枝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在水田里,辛苦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位初中生将前后两句一对比,发现一个问题:作者本意是想借咏蜜蜂而引出对劳动人民之赞美,重点在颂人,可相比之下,似乎蜜蜂更高大,因为它“不是为自己”,是无私奉献;而人却要“为自己”,是有私劳作。这种错误主要是作者语言表达不够严密所致。因为蜜蜂作为一种昆虫,它酿蜜,首先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这是它客观上的本能;至于其他,则是人主观上的引申和联想。为了突出蜜蜂后面的精神属性,大可不必否定它的基本属性,而这里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就完全可以表达得准确:“不仅为自己,更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2)培养好奇心,激发创造力

求知欲、好奇心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只要注意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培植好奇心、开发利用好奇心,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有一位13岁的初一年级的学生的一项“无空耗电度表”发明,获得了上海仁利达青少年发明一等奖,就是因为这位少年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遇事愿意多问。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时,即对电筒为什么发光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疑问。

如果一个中学生对什么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那么,创造力也就泯灭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有一种逢事必问的精神,培养强烈的好奇心,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只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不相信本本、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才敢于大胆假设、积极探索,我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4.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影响

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人,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创造力。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者研究成人的创造力,发现儿童期的家庭影响颇为重要:

①父母是否尊重儿童;

②父母是否信任儿童的能力;

③父母是否容许儿童自主尝试以及做决定;

④适度的要求练习。

⑤家庭中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努力、价值、成功等正向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与众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干扰,从而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没有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他创造的自由环境,尽管爱迪生具有好的天赋,恐怕也不会有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00多种,人们称他是“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富于幻想和爱动脑筋,特别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3年读书生活,还是在淘气中度过的,并被校长误认为是贪玩而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她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验,从而使小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激励。12岁那年,他到火车上卖报,但同时又偷偷地在火车上做试验,差点使列车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耳光,使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铁路电报员,继续学习和研究。1862年,他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为此法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头衔,美国总统请他到白宫去表演。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蓄电池,成功地进行了铁道电气化试验。1883年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此外,他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被誉为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5.发现、保护、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说高超的智力是成功者的桂冠,那么具有智力活动最高品质的创造才能就是嵌在桂冠上的一颗明珠。

创造才能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像是两种主要的能力。

(1)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非常好奇、好问。孩子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到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等。

孩子还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他会扔下一大堆玩腻了的玩具,翻箱倒柜地拨弄父母的书籍与收藏物,看看有无新鲜玩意儿;他会把自己种下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生长的等等。所有这些,都因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引起。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好奇,孩子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这种接触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而且让他获得了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家茅以升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他随父亲去看灯。那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人小马怎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中多得不胜枚举。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既然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就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孩子总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花鸟虫草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可以让孩子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一生要脱几次皮,每次脱皮后有什么变化,蚕宝宝最后怎样吐丝做茧,也许,孩子会由此开始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的探索;可以带孩子观察夏夜的星空,让他对横亘的银河、闪烁的星星以及盈亏交替的月亮产生兴趣,也许,未来的天文学家会由此诞生;可以让孩子注意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电闪雷鸣;还可以让孩子搞些家庭的种植、饲养活动等等。总之,可以让神奇的大自然来容纳孩子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好奇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对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书籍来激发与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自己到书籍中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在这方面,除了给孩子购买与订阅现有的幼儿、少儿书籍刊物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长辈的藏书来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柏特兰·罗素就是从他祖父的书房里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罗素4岁失去双亲后,跟随祖父母生活。其祖父曾数次出任英国首相,家有万卷藏书。在祖父家,小罗素最爱去的地方便是祖父的图书室。尤其是他6岁那年祖父去世后,这儿就成了小罗素的书房。他在这里任意浏览各类图书,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还是数学,各种知识他都如饥似渴地汲取。他常瞒着家人偷偷地学习到深夜,一听到有大人来,就吹熄蜡烛悄悄钻进被窝装睡。他的哲学兴趣正是从童年时代养成的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