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智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掌握和运用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人形象地把想像比作奇异的翅膀在无际的太空中自由飞翔。父母们应该注意,尽早为您的孩子插上智能活动的双翅,是迈向神童之路的关键一步。有了想象力,才能具有创造力。
1.想像为人类插上了翅膀
什么是想象力?所谓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里的表象指的是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存贮的形式。例如,世界上没有天堂,但是人们根据书上的描绘、别人的传说,设想一个他自己的天堂。
我们知道,外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大脑,最初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这个事物的形象,当这个事物不在眼前时,这个形象仍旧会留在大脑中。并且在这些已有的形象的基础上,大脑还会加工改造这些形象,从而构成新的事物。这一过程,我们就把它称为想像。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想像是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想像过程中,大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并不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简单地重现,而是新事物形象的形成。方志敏1936年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就有过对新中国的想像,他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智慧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代替了死的悲哀,明媚的花园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地立在人类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今天,这些想像都成为现实了。想像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过程,但它是在已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来的,也就是说它不是无中生有,是从现实中来的。以神像来看,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对同一个神像,法国人画的像法国人,英国人画的像英国人,德国人画的像德国人……人是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俄国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来不会光凭脑子去创造,要描写一个人物,我必须选择一些真人作为我的凭借。”这说明想像总是来源于现实。科学家提出大胆的假设,总是从现实出发的;文学家所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可能不是真人真事,但仍然是以生活中的事实材料为依据的。可见,感性材料越丰富,想像也越丰富。至于那些神话里的怪诞形象,虽然经常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但也都是取材于客观现实的,是表现的重新组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肥胖的人身、猪头、钉耙等所组成的新形象。因此,想像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就不能产生想像。天生的盲人决不会想像出春天的鲜艳美景,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像出优美的音乐。所以,想像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生理上说,想像是大脑皮层上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在词的调节下,重新组合,形成新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思维的基本功能是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记忆的基本功能是保持过去的经验,而想像的实质是对这种经验的改造。
人的心理活动不管是简单的感知,还是抽象的思维,都离不开想像。人的行为,不论是简单的饮食,还是发明创造,同样也离不开想像。想像对人个体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想像是促进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刻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广阔地反映世界,还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改造世界。例如,古人想像有一天,人类会有像孙悟空一样的本事,千里眼,顺风耳,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甚至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而今,这些都已变成了现实,如射电望远镜、无线电话、潜艇飞船、登月科考等等。
再如,毛泽东同志于20世纪50年代考察三峡后,就在其诗作中对三峡的改造作了大胆的想像:“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今天三峡工程早已动工,毛泽东同志的想像马上就将变为现实了。其次,想像是促进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们对未来的预见,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机器的发明,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工农业生产上的创造性劳动,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和人的想像活动密切联系。
人正是因为有了想像才有目的地活动,才使人有别于其他动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人的劳动过程的特点时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就是说,人类在劳动之前,要想制造的东西,早就在头脑中有了图样——有了关于它的想像。例如,工人的技术革新、农民的科学种田、科技人员的设计发明、艺术家对典型人物的塑造等,无一不是事先就有了想像活动。
再有,想像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有重大影响。
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对前景有美好的想像,会激励他朝气蓬勃地去战胜各种困难。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之时,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茫茫雪山草地上的饥寒交迫,没有退缩,没有吓倒,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因为他们始终被对新中国新社会美好的想像鼓舞着,激励着。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前途充满悲观恐怖的想像,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意志消沉,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曾有过这样的事例,一个工人进入冻肉库,库门锁上了,他发现自己竟忘了带钥匙。对寒冷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驱使他拼命拍门和大叫,手掌都拍出血了,可仍没有谁听到他的呼救前来救援。他绝望了,竟因对严寒恐惧而吓得发抖。两个小时后,换班的工人开了门,发现他已经死了。实际上,冻库的制冷系统因停电已有两天没有工作了,他是在常温中被“冻”死的!
医生告诉我们,一个病人对疾病的恐怖想像给他带来的痛苦,有时比实际带来的痛苦还要严重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医生总是不告诉癌症患者查出癌症的原因。
2.人的想像的两种类型
根据想像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以把想像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1)无意想像
无意想像是事先无明确目的、不自觉的想像。它常常由客观事物的某些外形特点引起,多发生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半睡眠状态。它是想像中最简单和最初级的形式。例如抬头看到天上的云或远处的山石,想像它像某种动物,或无意中听到别人讲述某件事,因而联想起其他某种情境等。
无意想像中最典型的是梦。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是逐步扩散的,是不平衡的。当皮层上有些地方神经细胞已处于抑制状态,而另一些地方的神经细胞还处于微弱的兴奋时,就会出现梦。由于做梦是不自觉的,无明确目的,所以梦的内容有时非常荒诞,但即使是很荒诞的梦,组成梦境的各部分材料,仍然是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事物。
(2)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有预定目的任务、自觉的想像,它常常是由语言引起并在思维的影响下形成的。有意想像通常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读了南北朝古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草原情景的图画,这就是再造想像。又如建筑工人根据蓝图想像出建筑物的形象,机械工人看着图纸想像出机器的实际形象,这些都是再造想像。
②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是根据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利用有关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创作一部新的文艺作品,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一台新机器,中小学生在科技创作活动中的一项小发明等都是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比再造想像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例如我们可以根据《阿Q正传》的描述,比较容易地再造出阿Q的形象,但鲁迅在创造阿Q典型形象时所付出的劳动和花费的时间显然就多得多。不过创造想像与再造想像也有密切联系。在再造想像中,多少总包含着一些创造想像的因素。例如,同样是读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阿Q正传》,但各人形成的阿Q形象却不完全相同;同时在创造想像中也有再造想像成分,因为任何创造都要依靠一些现成的材料或借助别人的经验。
再例如,据说鲁班师傅发明锯子,就是受到丝茅草易割破手指的启示;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莫札伊斯基是观察鸟的飞行受到了启发。
③幻想
幻想是指对于未来渴望的事物的想像过程。它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人们幻想离开太阳系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幻想征服海洋,到海底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幻想迁徙到别的星球,以解决地球人口过剩负荷过重的问题。
幻想与再造想像不同,它不一定是根据某种词或其他标志所引起的,而且幻想具有一定的独创成分。
幻想与创造想像也不同,它与当前创造活动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构思上不像创造想像那样要求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幻想总是受个人愿望支配,是自己向往的未来事物,创造想像则受创造的目的任务支配,例如在文艺创作中,有正面人物形象,也有反面人物形象。
幻想既不等于理想,又不同于空想。理想是以现实的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为依据,把当前和未来最美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所力图达到的东西,只要通过努力,是必定可以实现的;幻想则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的客观发展规律,但它又是大胆的、合理的想像未来,所以它虽不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但通过长期努力,又有某种实现的可能。空想则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消极的幻想。它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实际行动,不是面对现实而是逃避现实,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或向旁边看,使自己陶醉在幻想中,以幻想本身为满足,只想不做,严重的会发展为“昼梦”。这种消极的幻想,是十分有害的。
3.提高想象力是成材的必由之路
(1)想象力是打开思维空间的必要途径
想象力是人们接受知识,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介绍或图形示意以及老师的讲述传授所表现出来的。在学习中只有打开思维的空间,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自己无法直接感知的知识,特别是语言文字集中的文艺作品,缺乏想像思维根本就无法理解课文中阐述的知识内容。
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尤其是在阅读和欣赏语文课文中,凭着丰富的联想,展开思维的翅膀,就会在学习中感受其文学魅力,加深知识记忆,增强理解能力,更牢、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要点。可见,想像贫乏的人,思路就会狭窄,其智力也难以发展。所以有人认为,在学习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借助于想像,可以打破时空所限,自由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2)想象力是创造性学习的设计师
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有想像的参与。创造性学习,就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想像具体化,如此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系统内容和牢固地掌握知识。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无法进行任何创造性学习的。从某种意义上认识,想象力从来都是我们进行创造性学习与活动的“设计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学们在开始接受知识时,借助想象力,总是要受到一种类似事物的启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加工,进行联想和思维的积极活动,从而领会知识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在考试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没有想像的参与,任何学生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都是不可思议的。
(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
要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与追求,孩子时期,是为实现这些梦想追求开始奠基的重要阶段。当今的时代,最需要的便是创新型人才,而成为创新人才,缺乏丰富想象力的人是不具备资格的。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推动着发明与进步,概括着当今世界的一切。
一般而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知识的人,往往比知识贫乏的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所有想像的素材与源泉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知识的积累。
4.培养创造想像的个性品质
孩子创造想像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想像的动机,创造想像的兴趣,创造想像的信念和成就感。
创造想像的发展,要受自身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当然,人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可塑性,因而就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受到阻碍。我们应当了解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只有把握好内在辩证关系,才能有利于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创造想像动机是创造想像的直接推动力。动机在创造想像活动中表现出三种功能:
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
②指向功能——指向创造想像的目标,按目标、标准加工表象;
③调整功能——主体进行创造想像时,能否成功,维持整个程序,达到目标,取得成果,都依靠动机的调整功能。北京市一位十多岁的孩子对全市公交线路进行测量和调查,创造出一幅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交通线路图。这位少年的创造想像结果,也离不开浓厚兴趣的支撑。他对北京交通线路的好奇心已经达到着迷的程度。每天除了学好文化课程和相关技能,他的全部精力和爱好都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为此,他多次受到北京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奖励和表彰,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宣传其创造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想像素质。兴趣是促成创造想像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快的活动中,想像的主体也能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在这个孩子创造想像的过程中,兴趣发挥了准备、推动和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