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按摩为何能益智
针灸按摩的益智原理,中医认为是通过银针、艾制品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达到醒脑开窍,增智益智的目的。为什么刺激一些穴位能使症状消失或使机体功能、大脑功能得到改善呢?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刺激人体体表的穴位,可以兴奋与该穴位相对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由植物神经功能的平衡、协调而作用于大脑,使整个神经系统功能得到调整。
还有一种比较客观的解释是,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使刺激投射往大脑,刺激那些长期处于“赋闲”状态的脑细胞,使之发挥功能,以扩大脑组织的功能范围,因此而使脑力加强。
针刺、按摩,并不一定上医院请针灸医师,只要掌握一些常用穴位和治疗手法,在家庭也能施行。尤其是艾灸、按摩,既无危险,也不痛苦,可以长期使用,作为日常保健的常规方法。
2.人体有哪些穴位可以益智
在人体穴位中,有一部分具有益智作用。这些穴位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祛病和增智。前者是消除影响智力的病态,如治疗热邪、痰浊、瘀血等导致的痴、愚、顽、钝、健忘、多动;后者用于加强各种智力因素,如聪耳、明目、安神、补气。下面扼要选介一些常用穴位,供参考。
(1)上肢常用穴
神门:位于手掌根部横纹的小指一侧,用手按到的两根“筋”之间,靠近掌根横纹处。此穴有“治善忘,狂癫,痴呆,惊悸,怔忡,心烦,安神定志”等作用。针刺时可直刺0.3~0.5寸。
阴郄:位于神门穴上0.5寸。有“养心,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针刺可直刺0.5~0.8寸。
通里:在神门穴上1寸处。此穴有镇静安神作用。针刺可直刺0.5~0.8寸。
少冲:4在小指指甲根角旁靠大拇指一侧约0.1寸处。此穴“开窍清心,醒脑开窍,治心悸,癫狂”。一般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少泽:在小指指甲根角旁与少冲相对的另一侧,亦距指甲根0.1寸处。作用与少冲相似,可“安神定志”。刺法同少冲穴。
中冲:位于中指尖端中央,距指甲0.1寸处。此穴“开窍,疗神气不足,失志”。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商阳:在食指指甲根部,靠大拇指一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此穴有“醒脑开窍,聪耳”之效。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后溪:手握拳时,手掌内侧赤白肉际,掌中大横纹尽头处。此穴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聪耳宁心之效。针刺时直刺0.5~1寸。
大陵:位于腕横纹正中央处,在掌后两根大筋之间。此穴有宁心安神功效,清心热,安心神,对失眠、烦躁有较好疗效。针刺时直刺0.5~0.8寸。
内关:在大陵穴上2寸处。此穴有宁心之效,对心悸、神志失常疗效很好。针刺时—直刺0.5~1寸。
间使:在大陵穴上3寸处。此穴宁神益志,对多动症等有效。可直刺0.5~1寸。
养老:正坐位时,前臂平放桌上,掌心向胸,此时尺骨小头(即靠近桌面的臂骨“孤拐”)上侧有一凹陷,此即养老穴。此穴明目聪耳。可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
曲池:姿势同上,曲肘,当肘弯横纹外端的尽头处即是。此穴清热泻火宁心,治健忘、心烦等症。直刺1~1.5寸。
少海:姿势同上,曲肘,当肘弯横纹内侧端的尽头处,与曲池相对。此穴定神志,治健忘。可直刺0.5~1寸。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侧之间凹陷中。有开窍聪耳之效。可直刺0.3~0.5寸。
支沟:在手背横纹上3寸,前臂两根骨头之间。此穴通窍聪耳,且能通便,对智力不足而兼有大便秘结者适宜。可针刺1寸。
大敦:在足拇趾外侧,距足拇趾甲根外侧约0.1寸左右处。可醒脑开窍。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隐白:在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功效、刺法同上。
太溪:在内踝与足后跟腱之间取穴。有醒脑开窍之功,用于失寐、耳聋、智力减退等症。可直刺0.5~1寸。
大钟:在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此穴“调先天之气,补肾和血,益精强神”,能治疗痴呆、嗜睡等症。针刺时直刺0.5~1寸。
照海:在内踝下缘凹陷中。能“养心安神”,治健忘、不寐、多动等症。针刺时直刺0.5~1寸。
申脉:在外踝下缘凹陷中。能安神定志。治疗烦躁多动,心神不宁。针刺时可直刺0.3~0.5寸。
悬钟:在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处。可治疗健忘、耳聋等。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丰隆: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外一横指处。此穴除湿祛痰,主要用于痰湿较重的智力不足或智力障碍。
委阳:在膝弯后,胴横纹外端尽头处。古籍记载此穴可治“失志”,有强神益智之效。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3)躯干部常用穴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心气在体表的反应点,与心神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对智力调整的作用很大,可调理气血,养心安神,益智定志;治疗健忘、语迟、多动、心悸不宁等。针刺时可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肝脏俞穴,有清肝柔肝之效,可用于治疗神志病属阳热亢奋者。刺法同上。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脾脏之外应,有健脾之效,可用于健忘、失聪、多动、易惊等属脾虚者。刺法同上。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是肾脏之外应,有补肾固精之效。对于先天不足或多病伤及肾气之智力低下症,有填精补髓、健脑益智之效,并可以治疗健忘及视力、听力减退、小儿多动症等病症。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上脘:在肚脐上5寸处。该穴有安神定志、和胃化痰之效。可用于治疗小儿癫痫。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巨阙:在肚脐上6寸处。功效同上。针刺时针尖向下斜刺0.5~1寸。
鸠尾:正对剑突下缘处。功效同上。针刺时针尖向下斜刺0.4~0.6寸;注意:此穴不宜艾灸,即使病情需要,亦不可灸7壮以上,否则反而损伤智力,“损神少志”。
神道:在第五胸椎棘突下(见图A59、图A60)。此穴可用于治疗健忘。针刺时向上斜刺0.5~1寸。
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见图A59、图A60)。该穴有清热、安神之效,可用于智力不足见有热症者。刺法同上。
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见图A59、图A60)。功效、刺法同上。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见图A59、图A60)。该穴为阳经聚会之处,有清热宁神、镇静情志的作用,凡见有热象、亢奋症状的智力障碍均可选用。
人中:又称“水沟”,在鼻子下面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该穴是急救要穴,用于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治疗一切见有智力障碍或神志丧失的急症。亦用于治疗小儿痴呆等。一般不用灸法,针刺时可向上斜刺0.3~0.5寸。
翳风:在乳突(耳根后那块突起的骨头)前下方,平耳垂下缘的凹陷中。此穴为益智常用穴,并有聪耳之效。针刺时直刺0.8~1寸。
听会:在耳朵前的屏间切迹(即“小耳朵”下面的凹槽)前,下颌髁状突(手摸到的突出骨头)后,张口时即出现一个较大的凹陷。该穴专治听力减退。针刺时张口,向凹陷中刺0.5~0.8寸。
采用针灸益智法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找到有关穴位。我们在上一节介绍了不少对智力有效的穴位,能否准确地找出它们,这关系到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取穴方法。
(1)标准折算法
这是目前普遍运用的最准确的取穴方法。该法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定出标准数字,作为标准,无论大人小孩、高矮胖瘦,都是按这个数字折算,比较方便。例如:将肘横纹到腕横纹之间的距离定为12寸,假如要取间使穴,该穴在腕横纹上3寸的两根筋腱之间,则只要将前臂划为四个等分,自下而上,第一个1/4处便是。无论什么体型的都是这样取穴。
我们在介绍穴位时,尽可能地将有关标准尺寸画在示意图上,故此处不详细介绍各部位的标准尺寸。
(2)标志取穴法
人体有不少自然标志,这些自然标志可以作为取穴时的参照。
有些标志是固定的,如肚脐正中为神阙穴,两耳之间在头顶部的连线中点为百会穴,两眉头之间为印堂穴,等等。
而有些穴位则需要人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才会成为取穴时的参照,如大椎在第七颈椎下,必须低头才能显得突出;取列缺时必须两手在虎口处交叉,食指尖所指处即是;取曲池时则要屈肘,在横纹外头处取之。
穴位取准了,就要实施治疗手法。下面介绍一些施治的常识。
(3)毫针刺法
现代针灸最常用的就是毫针。毫针进入体内时,要求迅速穿透皮肤,以减少痛感。进针的角度分为直刺(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与皮肤成45度角倾斜刺入)、平刺(与皮肤成15度角刺入,又称沿皮刺)。针刺角度要看穴位所处部位和治疗时的要求而决定。
刺入皮肤后的操作手法,一般分补、泻两种。补、泻的手法非常多,一般来说,补法用于偏虚者,针刺多沿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在呼气时徐徐插入皮下组织,先浅后深,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较小,用力较轻,选择吸气时快速出针,出针后揉按针孔。针刺泻法,所用手法与上相反。所谓平补平泻,其手法介于二者之间。
少儿针刺,因为年龄关系,大多会哭闹畏惧,一般不预留针,只要找准穴位,下针后稍施手法即可出针。但对于年龄较大、懂事理或智力损害较重的患孩,应留针10~20分钟,在留针期间间歇加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以保持刺激量。
针刺治疗弱智或智力障碍,可1~3天针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天,视病情好转与否,决定下一疗程是否再针刺。
(4)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取材方便,手法简便,取穴无需太精确,病人不痛苦,因此最宜于家庭中的自我治疗,对智力障碍的康复尤为适宜。
①艾炷灸:艾炷灸是指用艾作原料,点燃后,烧烘熏人体特定穴位,通过热效和药效来产生治疗作用。
艾炷是用纯艾绒捏成的圆锥状物,放置于穴位上,点火时由尖部燃起。根据穴位具体情况,可制成米粒大小、半枣核大或半枚橄榄大小。艾炷灸的方法很多,过去有一种“瘢痕灸”,是用艾炷放穴位上直接烧尽,灼伤皮肤,使其起泡化脓,直到留下瘢痕。这种方法使病人十分疼痛,现已很少使用。①无瘢痕灸:穴位处涂少许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并防止灼伤;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每个艾炷称一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②间接灸:即艾炷与皮肤之间加一层辅料。主要有隔姜、隔蒜、隔附子饼、隔盐等。对于治疗智力障碍来说,主要可用附子饼灸。即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硬币大小的饼,中间刺几个小孔,放穴位上,上加艾炷点燃灸之。由于附子有温肾壮阳作用,因此可用于阳虚不足或先天不足的智力低下。
②艾条灸:用市售的艾条点燃,手持对准穴位,离开穴位2~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烧;或对准穴位作上下移动(如雀啄食一样)熏烧。要使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灼痛,直至皮肤起红晕为度。
③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当针刺皮肤,固定于一定深度后,将艾绒裹粘于针柄上点燃,或者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施灸。这种灸法可使热力和药效通过针刺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此法运用得当,疗效甚好。但必须将艾粘牢,防止掉下艾火烫伤皮肤,可预放一块硬纸板在灸火下隔开皮肤。
(5)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主要用于一些体表的浅穴位,如手指、足趾、头面、耳部等处的穴位。因为此种疗法以出血为治疗手段,所以又称为“放血疗法”。
操作时右手持针,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0.2~0.3厘米的针尖,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立即出针,然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4.针灸益智处方选介
在广州中医学院,有一个弱智儿童专科门诊,专门以针灸治疗各种智力低下的病证。治疗4个月后的资料统计表明:听力不聪的提高率为40%;语言障碍的恢复率为18%;手软脚跛的恢复率为82%;流涎水症状的消失率为77%;多动症好转率为70%;癫痫控制率为75%。
主持这个门诊的针灸学家靳瑞教授认为:正常人的脑细胞只有1/10在经常活动,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针灸可以激发未能利用的脑细胞,从而提高智力水平。以上数据证实了这一说法。
由此可见,针灸在智力的保健,智力低下、智力障碍的治疗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下面介绍部分益智的针灸处方,供选用。
(1)智力保健
用于智力正常的少年儿童,可以促进智力、体力的发育,进一步提高大脑的利用效率。
取穴:以强壮穴为主,如足三里、关元、百会,辅以涌泉、印堂、会阴。
用法:每次选主穴l~2个,辅穴1个,针刺或用艾条灸(面部穴位不宜灸)。后者较为方便,且无痛苦。
(2)小儿多动症
取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情绪不稳定者,加照海;注意力难集中者,加百会、大陵;活动过多者,加心俞、三阴交。
用法: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用点穴法刺激穴位;如不属阳热症者,亦可采用艾条灸法。
由于多动症儿童易躁动,故每次选穴要少,一般用主穴2个,辅穴1个,上穴交替取用。进针要快,可不留针。15次为一疗程。
(3)痴呆症(肾精不足)
现代医学所说的大脑发育不良、各种脑病后遗症等,会表现为痴呆症状,智力减退或障碍。对这种痴呆症可用下述穴位及针灸法。
取穴:四神聪、涌泉、太溪。
用法:针刺、艾条灸均可,亦可针刺、艾灸交替进行。
(4)痴呆症(心肾两虚)
心肾两虚所致的痴呆症,与上述肾精不足者相比较,常伴有嬉笑怒哭变化无常等异常表情,不像上面所说的以“呆”为主。可以用以下穴位与针灸法治疗。此外,如禀赋痴呆,见有头形奇小,与身体不成比例,步履不稳,反应迟钝等症,也可按下法施治。
取穴:心俞、肾俞、神门、少海。
用法:心俞、肾俞用梅花针叩击法,至穴位及周围发红;神门、少海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以上穴位每次必用。另外,可轮换加用足三里、三阴交等健壮穴。
上述方法对小儿痴呆症有较好疗效。1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坚持几个或十几个疗程。
(5)癫痫
少儿癫痫为神志障碍性疾病,反复发作,较难治疗。时间过久,会导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等。因此,必须减少发病频率,缓解发病时的症状,逐渐根治其发作,这是保护少儿智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癫痫诸症,可分为“癫”、“狂”、“痫”三种不同的症型。“癫”,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或哭笑无常,幻想幻觉,言语错乱,不知秽洁,不思饮食。其特征是以“抑郁”为主。“狂”,症见少卧不饥,狂妄自大,无故怒骂叫号,毁物殴人,甚至越墙上屋,力大无比。其特征是以“躁动”为主。“痫”,就是俗称“羊角风”者。症见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中发出如猪、羊似的叫声,清醒后如同常人。
取穴:癫: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狂:大椎、风府、人中、内关、丰隆;痫:鸠尾、大椎、间使、丰隆等。
用法:除狂症外,癫、痫不仅可针刺,亦可艾灸。针法:症证用泻法,癫、痫用平补平泻法。
(6)智力下降(心肾不交)
后天导致的智力下降,如学习过于勤苦、久病体虚等,症见心悸失眠,虚热烦躁,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思维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取穴:内关、通里、三阴交、大钟。
用法:针刺均用补法,或加温针灸。
(7)考试紧张综合症
凡平时成绩较好,临考或考试过程中出现心慌、烦躁、紧张、焦虑、健忘、神情恍惚等现象,以致无法考出应有水平者,可在临考前1周时,使用针灸疗法。
取穴:心俞、内关、巨阙。
用法:或针、或灸;针用补法。
5.起床时的健脑按摩法
孩子每天起床时,就要督促他们做10分钟的健脑按摩法。根据很多人的经验,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收到很好的益智效果。
此法可以坐在床上进行,也可以在洗漱后、早餐前进行。具体的方法和按摩穴位如下。
(1)按摩百会、四神聪两穴
这两个穴位在人的头顶正中。从两眉间到后面脊柱正中画一直线,再在两耳尖画一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百会穴。“百会”,从它的名称来看,具有防治百病、疏通百脉的作用。每天早上坚持按摩这个穴位,能刺激大脑皮层和循环系统的功能。按摩之后,人会产生心情愉快、朝气蓬勃的感觉。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的地方各有1个穴位,合称为“神聪”,从这个穴位名称即可看出,此穴有开窍益智;清醒神志,聪明耳目的作用。
按摩时,先用右手中指第一节的指腹贴在百会穴上,由轻到重地垂直按压,心中默数数字,数数的速度要缓慢。当数到“7”时,中指突然放开,离开穴位;再默数“3”,作为中间休息;然后,中指腹再次按于百会,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逐渐扩大,绕四神聪作圆形按摩;同时,心中默数至“7”放开,再默数至“3”。以上为按摩1遍。如此反复按摩7遍。
按压的力量,以皮肤感到轻微重、胀为宜,如果中指的力量不足,可加左手手掌,以加强力量。
(2)按摩头维穴
“头维”穴的命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它的位置:头维穴位于头部两侧,在前额两侧发际,距鬓发与额发形成的弯角约一指左右的上方,像侍立于头部两侧的卫士,维护着头脑这个人身“司令部”;再就是它的功能:古人很早就发现这对穴位对治疗头痛、眩晕有很好效果。现代又发现该穴有调整头部血管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和调节运动神经、植物神经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维护头脑的穴位。
按摩的方法基本上与上文所述相同,可作垂直按压,也可以作圆周按摩,连做7遍。
(3)按摩天牖穴
在古汉语中,“牖”的意思是窗户。“天牖”就是天窗,比喻这个穴位像是大脑的天窗,有醒脑提神的作用。如果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就如同天窗常开,神清气爽。
天牖穴在耳根后面,我们可以用手很明显地在耳根后摸到一块突起的骨头,这块骨头中医叫“完骨”,西医叫“乳突”,与乳突相连的一根“大筋”叫“胸锁乳突肌”,沿着胸锁乳突肌往下摸,大约距乳突约二指的地方(约与下颌角平齐),紧靠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就是天牖穴。
按摩时,将两手交叉抱于脑后,用大拇指从两边向里按压。如果感到酸痛明显,说明穴位已经取准了。两个大拇指同时按压,再同时松开,直至酸痛感消失,穴位周围的肌肉变软为止。
(4)按摩率谷、天冲穴
翠谷和大胛网穴,传统医学认为是治疗听力减退和耳部疾病的穴位。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们对于恢复听力,防止大脑功能衰退,促进脑细胞功能活跃有明显效果。其作用与头维穴近似。
按摩的方法,可用双手掌托住腮,中指找准穴位,加力按压,并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转10圈,停顿10秒钟,再做下一遍。连续按压7遍。
(5)按摩天柱穴
“天柱”,按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支撑大脑的柱子。
在按摩这个穴位后,自己感觉到眼睛变得明亮,看东西更加清楚。这与古书上记载天柱穴又叫眼点的说法是互相吻合的。
取穴的方法:用手指沿着脑后两根大筋往上摸,当摸到坚硬的颅骨时,就是颈项与头骨的交界处,再往左右各分开一点,靠近大筋的边缘,上面是头骨的边缘,就是天柱穴。
清晨起床时按摩这个穴位,会感到饥饿,肚子会咕噜噜地响。有人认为,这是按压天柱穴,使植物神经得到兴奋的结果,作用的部位相当于人的间脑。因此,按摩这个穴位,可以通过明目、兴奋植物神经来达到增进智力的目的。
按摩的方法:将两手交叉,抱住后脑勺,再用两个大拇指从两边向中间按压,以出现非常明显的酸胀感为止。休息片刻再接着按压。
以上穴位,在每次按摩时,可以全部都用,也可以按需要选择,或配合得当,交替使用,但每次不得少于4个。按摩时,要给予足够的刺激量,否则会劳而无功,成为无效劳动。
只要长期坚持按摩,取穴准确,方法得当,不仅能取得很好的健脑益智作用,而且对轻度智力障碍、轻度智力发育不良和智力发育不平衡等,能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
6.脚底按摩使你智如涌泉
按摩足底中心部位的“涌泉”穴,即俗话所说的“搓脚心”。而“涌泉”穴的含义,是能使人的活力和聪明才智如泉水喷涌而出。古书上记载这个穴位的功能就有“治善忘,安神,通关开窍,醒脑,固真气”等涉及智力的作用。
按摩的方法是:临睡觉前先用热水洗脚,擦干后,一手握住脚趾,另一只手摩擦涌泉部位,大约摩擦50~100次左右,以局部发热为标准,然后活动脚趾头。两脚交替进行。可以自己按摩,也可以由家长代为摩擦。
除了这种方法外,日本还有一种滚竹筒的方法,也是脚底按摩的妙法。做法为:取一截直径约10厘米的毛竹筒,长约50~60厘米,两脚站在上面,手扶床栏或扶墙,脚底用力,来回滚动竹筒,充分按摩涌泉及其附近部位,直至脚心酸胀发热为止,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游戏的特点,所以孩子们特别欢迎。
我国民间还有一种“踩竹筒”的方法,与滚竹筒原理一样,只是做法有所不同:将毛竹筒对半剖开,取其中的一半放在地上,双手扶墙,双脚掌踩在毛竹筒上,让毛竹筒隆起的半圆形按压脚心,然后像正步走一样抬起腿,脚离竹筒30~40厘米,双脚交替踩竹筒,直至脚心酸胀发热。
以上这些方法非常简便易行,而效果十分明显。中医认为这些方法能够固真气,降虚火,补肾气,镇静安神,舒肝明日,疏通经络,流行气血,以健体强身,益智补脑。现代研究证明,刺激脚掌能够使末梢神经敏感性增强,平衡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还能刺激大脑供血,从而缓解大脑的疲劳,促进脑细胞的活跃。每当在复习功课时间过久,头昏脑胀,两眼模糊的时候,做些脚底按摩,马上就会有明显效果。
7.按推:增加脑内氧气供给
脑子能够生机勃勃地工作,这是大脑生理节律正常活动的标志。相反,在要开始学习或工作的时候,有时不知为什么总是没有劲儿,怎么也想不出好的方案来,或者刚看一会儿书,思想就开小差了,或者哈欠不断,昏昏欲睡。在这种状态下,是不会有什么新的建树的,工作效率很差,学习也不会进步。可以说,这是由于大脑松弛、发呆之故,是脑丧失节律的标志。这种人如果读侦探小说的话,恐怕连故事情节都会搞乱。脑是很容易丧失节律和走神的,如果弃而不用,它很快就会变得贪睡、懒散。所以,脑是一个很特殊的器官。
在前面介绍超觉静思法时,已经谈过控制脑的诀窍和集中精神的方法。这里介绍进一步提高思维活动的技术。并介绍为了提高思维能力,应该如何增加脑中新鲜血液,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异乎寻常的工作能力以及控制大脑节律的窍门等。
西医中自古就有按摩,东方医学中则有推拿。把双方的优点揉合到一起,发明了一个新的摩擦身体的方法。因为是按摩与推拿的结合,所以,我们给这个新方法起了个新的名字,叫作按推法。
按推一次的全过程仅仅需要三分钟,但效果却十分明显。按推可以调整脑的节律,使之获得大量新鲜血液,一定会使人感到心明眼亮,脑筋灵活,全身恢复生机。特别是对一些疑难问题,马上就能想出很有特色的解决方案。而且按推法简单易行。
由于按推法是由按摩和推拿揉合而成的方法,所以用按推法刺激皮肤,可以同时激活动脉、静脉。根据这个原理,推和拉的力总是保持相等,并且维持一定速度。同时考虑对经穴和联系这些经穴的经络的刺激。
针灸虽然有强烈的效果,但是一次所能刺激的经穴和经络,最多也就是十几处。然而,按推法则不同,按推法的刺激程度虽然不是太强,但却能够对全身几乎所有的经穴和经络给予综合性的激活性刺激,结果使冷觉、触觉、压觉等等皮肤的所有感觉点都得到锻炼,进而连汗腺和皮脂腺也受到刺激,发生身体表面的反射反应。不仅感觉系统,连呼吸、血液循环、消化吸收、激素代谢等全身系统的各个角落都受到生物化学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按推法可以通过感觉神经激活大脑的生理活动,从而改善大脑机能。
8.三分钟按推法介绍
为了激活全身和大脑的节律,充分发挥理解能力,最好是在脑力劳动之前做按推。但是,有的人有开夜车的习惯,夜间是身体节律下降的时候,这时即使做按推,效果也不大。但是,相对而言,毕竟做比不做还是有效果的。如果夜间工作很长时间后做一下按推,对振作情绪还是有作用的。
不管怎么说,像学习这类动脑筋的事,早晨的效果比夜间好得多,也更为合理。所以,做按推的时间最好也和身体节律同步,效果才更显著。
做按推,不存在什么时候开始为好的问题。想做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开始。但是,在患急性病,尤其是发烧的时候,则要暂时停止。
摩擦时用力大小和速度,往返要相同,并且要有节奏地一往一返。摩擦时的压力分为强、中强、弱,每个部位各不相同,这是需要记住的。比如,胳膊的外侧强,内侧弱;后背强;腹部中强。摩擦的次数分为“多”、“少”。多者大约往返12次,少者大约往返8次。按规定分别按推各个部位。智商不是决定生命质量的惟一要素,但智力的改善与提升,却可以让生活与事业绝对胜于以往。
——〔英〕I·G·吉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