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男人,他居然想到将自己的企业取名为“苏阿姨”,这个人就是苏阿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明。
来自姑苏的古朴食品
李小明认为,给公司起名叫“苏阿姨”是为了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来自姑苏的品牌,来自姑苏的古朴食品。一切得益于苏州这个城市,精致精细的特点让苏阿姨在上海、南京等地得到大发展。
随着三全食品2008年2月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苏阿姨——这个在速冻行业排名在六、七位的地区性品牌,开始谋动引进PE并计划上市。2008年5月23日,苏阿姨参加了由本报与苏州市发改委、苏州市经贸委、中华创业投资协会以及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1世纪成长企业投融资峰会”,并在会上做了企业推介。
墙内开花墙外香
1990年,李小明在《青年一代》杂志上看到一个关于国外速冻食品流行的文章,并且预计中国市场随着大众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速冻食品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前景。那时候,李小明还是粮站的员工。
看完这篇文章后,李小明开始留心观察这个行业,当时苏州还没有速冻食品,上海也只有一家速冻企业。1993年,随着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放开,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构被打破,粮站员工面临生存抉择,要么另谋职业,要么自己闯一番。
生性好强的李小明立志要闯出一片天地。1993年5月,带着4万元流动资金,在租借的300平米厂房里,李小明和刘德庆创立了苏阿姨的前身“好口福速冻”。这一行动正是受了前面那篇文章的影响。
创业第一步就是对市场做分析。李小明认为,当时市面上销售的速冻食品中,最多的是水饺,速冻馄饨还没有或很少,所以一开始他就将重点放在馄饨上。当时他还只是个体户,员工加起来只有9个人,租的是里河菜场里河食品厂的厂房。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苏阿姨的生存并不容易,1993年的苏州已经有八九家速冻食品企业,到1996年时达到13家。由于苏阿姨是“后来者”,市场拓展非常困难,终端都已经被老品牌占领了,公司在销售渠道上遭遇卡壳。
为了应对发展困境,苏阿姨只能进军周边市场,包括南京、上海、宁波等地。在开拓上海市场时,李小明承担了不小的风险。为了验证苏阿姨能否被大众接受,李小明开着销售货车,上面印有大大的“苏阿姨来哉”广告语,在经过上海街头的公交车站时,看到顾客对此的反应都很好奇,李小明心中一阵窃喜。
实际上当时周边市场并不知道苏阿姨是一家小企业,还以为是苏州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进入卖场超市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如此苏阿姨在外地一举成功,成为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企业成长案例。打开外地市场后,苏阿姨获得了大发展。1996年,公司搬迁至新的厂房,面积扩大到3000平米,销售额也突破5000万元。然而一年后,厂房又不够用了。
2003年,公司贷款5000万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新厂房,2005年5月正式搬迁。成为“华东地区硬件设施最好的速冻企业。”2007年,苏阿姨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人民币。
谋划苏式口味
面对生意红火的局面,李小明把公司的业绩归功于苏州的本土文化。他认为正是由于苏阿姨品牌具有的独特地域特性,公司的产品才能在江浙沪占领很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名字由“好口福”改为“苏阿姨”之后,产品开始强调苏式风味。
在人们的印象中,苏式的东西讲究精细精致,具体到食品方面,工序怎么做,肉怎么选都很有讲究。事实上,另外12家苏州当地的速冻企业由于都没有本地特色,早已“销声匿迹”。
在目前速冻行业的排名中,苏阿姨排在第六、七名,前面分别是“三全”、“思念”、“龙凤”、“湾仔码头”以及“笑脸”等。以目前苏阿姨的实力来看,正处于一个地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扩张的阶段。苏阿姨产品的销售重点是华东地区,和其他速冻品牌相比,其销售并没有形成全国布局。
苏阿姨产品进入大卖场、连锁超市后,成本越来越高,当务之急是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李小明和他的助手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除了大卖场和超市之外,目前苏阿姨的销售渠道包括企业、厂矿、院校等团购方式,以及一些农贸市场的渠道。
为了让公司能够健康持续发展,2007年苏阿姨在西山建设了自己的农业基地,这样就保证公司产品原料的正宗,产品的安全、质量和风味。而且有了自己的供应基地,消费者会更加信赖苏阿姨食品。此外,在下游的销售方面,苏阿姨也一直在探讨开设中式快餐(如大娘水饺),而且有计划在今年推出自己的销售终端“苏阿姨专卖店”,以减少对大卖场的依赖度。
致富经
从产品本身的特色出发去谋求商路,找寻目标消费者。当老品牌占领了一部分市场时,可以选择避开与老品牌的竞争,拓展周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