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美国流行俚语
62326700000002

第2章 美国俚语与美国俚语文化

一、美国俚语的概念

美国俚语,也称习语、隐语、行话或黑话,是一种特殊的非正式的语言形式。美国俚语大多来自民间,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形象生动地反映着美国民众的观念、个性和意识形态。在《牛津词典》中,俚语被定义为一种低级而粗俗的语言;而《韦氏大辞典》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由充满活力、色彩丰富或具有滑稽特色的词语构成的流行语言。在当今美国社会,俚语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履行着越来越重要的交际功能。沃尔特·惠特曼在《俚语在美国》一书中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俚语:“如果把语言比作君临天下的帝王,那么,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竟然出来一位莎士比亚笔下小丑式的人物,登堂入座,甚至跻身最庄严的盛典,这就是俚语或称隐语。它出自大众之口,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框框,使人们能够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二、美国俚语产生的背景

美国俚语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早在300年前,欧洲移民纷纷涌向北美。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各个地区的方言、各个社会阶层的行话,甚至黑话也乘着“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到了19世纪,人口大量涌向西部,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经过不断的移民和人口流动,美国人不断地接触外来语,而当时的美国官方并不强调“标准语”,又很少进行“语言纯化”,大量的俗语、行话等语言形式不断进入人们日常语言交际中,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美国俚语。

到了20世纪,美国俚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因素成了俚语的催化剂,产生了大量的俚语。此外,美国先后出现的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反战运动、性解放、同性恋、离婚等诸多社会问题也成为美国俚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现代美国俚语的来源

1.美国亚文化的渗透

美国社会的亚文化为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初,俚语是毒品吸食者、流浪汉、黑人、赌博者和囚犯等下层人士使用的语言。美国是全世界毒品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随着毒品问题的日益严重,跟毒品相关的俚语也随之出现。为了避人耳目,毒品交易尽可能地使用黑话或隐语,如trap(贩毒),smacked(药效发作),zigzags(卷大麻的纸),stoned(吸毒后飘飘然的,精神恍惚的),毒品的代名词就有nose candy,black stuff,shooting gallery等,还有brow,bud,grass,green,pot等表示大麻。又如,对于犯人来说,高墙之外的street(大街)就是社会的代名词,所以便产生了street time一词,用来指假释期。再如,过去执行绞刑时,死刑犯需要站在木桶(bucket)上,于是就有了俚语“kick the bucket”,意思是踢开脚下的木桶。又如在美国,同性恋是公开合法的,所以便出现gay(男同性恋者)、lesbian(女同性恋者)、straight(异性恋者)等俚语。

2.黑人的语言

黑人的语言更是美国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其明显特征的如jazz(爵士乐)、hip-hop(街舞)、dog juices(廉价酒)、blood(朋友)的俚语被广泛应用。黑人俚语中最经典的、耳熟能详的cool原意是“凉爽的”,作俚语讲则是“动人的,妙极了的”意思;high原意为“高的”,在俚语中则是“高兴的,欢快的”的意思。

3.社会名流的积极推动

当代美国俚语中,有一部分产生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上层人物。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休士顿、芝加哥等大城市中,他们通过传媒主宰着美国的文化。这些地区的上层人物,如政界要人、行政高官、明星、商人、电视节目主持人、杂志编辑、栏目撰稿人等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擅长创造智慧的语言,也包括俚语。例如:

He also struck up what one aide calls instant chemistry with US Secretary of State George Shultz.

他与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建立了一位助手所称的“一拍即合”的关系。

由此,曾经被定义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名报、名著、名人传记中,甚至是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说中。可以说,美国俚语正逐渐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血液”中。

4.新兴事物的大量涌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大量的新俚语应运而生,计算机俚语、体育俚语、校园俚语等新兴俚语进入日常生活,用以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如:hot line(热线)、fall out(放射性尘埃)、afro(蓬松发型)等。在新鲜事物面前,一些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hacker原指精通电脑编程语言的程序员,现在专指一些喜欢破坏他人的程序,甚至非法入侵电脑系统的电脑高手(黑客)。ankle biter原指小孩子,但在IT领域指“半瓶醋”电脑专家,水平有限却想一鸣惊人。电视、电影、广告、报纸等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俚语的词汇。voice-over(画外音)、segue(连续)、intro(开头语)、out of sync(声像同步)等早已成为一般用语的一部分,最近又出现了bang-bang(西部电视或电影)等。随着电视、电影、广告、报纸通讯的发展,它们将给俚语提供更多的词汇。

四、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运动员、士兵、学生等逐渐成为创造和使用俚语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的介入,俚语的使用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好标新立异,俚语又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成为当代美国俚语最积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美国这个多种民族移民国家历来以广博的热情欢迎新的、生动的表现形式,乐意接受任何外来的“漂亮之词”,并立即给予其广泛而亲密的流通,从而使美语中的俚语极为丰富,并在不断发展壮大。弗莱克斯纳(Stuart B. Flexner)的《兰登书屋词典·美国俚语》(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收集了22000条俚语词和短语,已经进行了四次修订以反映日益增多的俚语。据《美国俚语词典》统计,普通美国人的词汇大约10000-20000条,其中2000条为俚语,占美国人平均词汇量的十分之一。可见,俚语已渗入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的变异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俚语更脱离不了社会的发展。无论过去流行得多么广泛,它不可能永远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俚语升级为口语或非正式语,或已跻身标准语行列,比如Hi(你好)。但一部分俚语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吉普赛人等对俚语的创造已几乎停止;许多铁路工人的俚语也已被航空工作人员以及汽车司机们的语言所取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俚语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学习语言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是一味地局限于一成不变的教材,要勤于收集报刊、网络、电影、电视以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鲜词汇,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美国的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