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在春天里
6188000000029

第29章 借力“育子” (1)

/徐立新/

亚马孙流域的植物种类居全球之冠,这里上万种的植物大多体型高大,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但事实上,它们在这里的生存环境并不好,季节性的降雨使得亚马孙河及其支流经常泛滥成灾——每年11月份,亚马孙就开始涨水,这期间,3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会迅速变成汪洋,整个亚马孙几乎成了水的世界,洪水深度比平时水位要高出十几米。因此,生存在这里的植物必须要接受一年一度的洪涝灾害,最重要的是努力长高,才不至于被洪水淹没窒息而死。

成年植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它们的“子代”来说,就是致命的了。如何让自己的“子代”也能逃过洪水的围堵,健康茁壮地成长,从传粉散播种子的那一刻,作为母体的植物们便开始“思考”起这一问题,并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

首先,种子必须要远离植物母体,因为如果种子落在植物母体不远处,那么发芽后的幼苗便几乎不能成活,因为母体植物体型巨大,占据和遮挡了幼体的阳光和营养,即便幼体能够侥幸成长,也同样躲不过洪水的袭击。为此,母体植物必须要让种子远离自己,到更有利于生长的地方落地生根。于是,便需要有一种外力来帮着母体运送这些种子。

接下来,母体植物决定把这个运送的任务交给亚马孙丛林的各种动物——昆虫、蝴蝶、蜂鸟以及在夜间活动的吼猴、密熊、蝙蝠等,因为它们都能到处活动,四处游走,能够带着种子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成的“新家”。

最后的问题便是,如何把这些动物吸引过来,为它们所用。为此,一些在白天产籽的植物母体,便开始绽放出一朵朵五颜六色迷人的花朵,释放出一阵阵浓烈的香味来,目的是要把昆虫、蝴蝶和蜂鸟等吸引过来,好让它们为自己传粉、散播种子。为了让动物们能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办事,母体植物们都要不计本钱,耗费体内大量的能量,牺牲自己,以奉献出一个个又大又好的果实和味美丰腴的果肉。因为只有味道足够,动物们获利尝到“甜头”后,才愿意“常来常往”地当搬运工。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果肉可以被吃掉,但是里面的种子绝对不能被吃掉或消化掉,为了防止种子不被吃掉,母体植物们又在种子里分泌出一种毒素,味道非常不好,同时会有硬壳包裹种子。这样动物们就不会吃种子了,即使吃下了,也不容易被消化,而是把它们装在肚子里四处走动,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排粪便或其他方式放下它们,种子便能得以成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母体植物都是在白天完成产籽的,许多植物是在夜晚开花产籽的,因此,它们不能靠颜色和气味来吸引动物。比如,在晚间活动最多的是蝙蝠,但是蝙蝠天生是色盲,对色彩熟视无睹,如何吸引这些夜间的访客为自己服务呢?母体植物动了不少心思,它们发现蝙蝠夜间觅食全靠超声波,通过发出超声波,遇见障碍物阻挡,然后确定食物的位置,因此,在夜间只有越大、越明显的事物才能吸引蝙蝠,为此,母体植物们开始使劲分泌体内的能量和所有营养,让花尽量长得大些,再大些,以方便被蝙蝠发现。结果,它们成功了,最终蝙蝠选择了它们。

来年,这些被动物散播在各处的种子都已长大,足够健壮,足以抵挡一切来袭,当洪水退去后,无恙的它们将继承一个崭新的亚马孙大地。而这一切都基于它们母辈的智慧和不计报酬的牺牲!

企鹅的繁衍

/澜涛/

每年的2月,南极的夏天接近尾声,气温开始降低。这时,南极企鹅们离开温暖的海洋,纷纷上岸,成群结队地迈向冰原的深处,它们蹒跚的双脚在冰面上行走显得那么笨拙迟缓,但它们从不停歇。这些企鹅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到长年冰天雪地,冬天气温甚至可骤降至零下八十几度,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存活的出生地,交配、产卵,繁衍下一代。

昏天黑地的冰风暴让企鹅们脚步更加踉跄,旅程变得更加艰辛。

大约70公里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家乡。很快,在一番热闹的追求与求婚仪式后,原本散乱的企鹅群变得成双结对的和谐与有序。结合成夫妇的企鹅们,或一起散步、互相依偎,或帮对方清理毛发。一对对企鹅完成了婚姻大礼后,开始营造它们的家。企鹅巢穴使用的材料是它们唯一搬得动的鹅卵石,为了建造直径大约10厘米的巢穴,企鹅“夫妇”必须四处寻找足够的石块。

白天越来越短,气候也越来越恶劣,母企鹅终于产下一枚蛋。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吃东西的母企鹅在产下卵后,已经筋疲力尽,但它们来不及休息和喘息,就匆匆踏上返回海洋的长行。因为它们产卵消耗了太多的热量,必须马上回到海洋觅食,一方面是补充体力,一方面是储存食物来喂养即将孵出的小企鹅。母企鹅小心翼翼地将在脚上的蛋交给身旁的公企鹅,笨手笨脚的公企鹅在嘴的帮助下总算把蛋铲到了自己的脚背上后,略略抬起前掌,用肚子下方肚皮褶皱形成的孵化袋紧紧地把蛋裹起来,开始了漫长的孵化小企鹅的工作。公企鹅为了能让企鹅蛋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以上,它要始终将企鹅蛋托在自己的双脚上,然后始终用孵化袋裹着蛋,一刻也不能离开。否则,一旦企鹅蛋暴露,南极大陆平均-60℃的气温将很快就将企鹅蛋冻裂。

孵卵是一段艰辛的过程,暴风雪经常来袭,虽然有厚重的皮下组织保暖,但气温太低了,公企鹅们聚在一起将身体紧紧贴近,相互取暖着。但一段时间后,企鹅群外围的企鹅们仍旧承受不住了,这时,群体中间的公企鹅移到群体的外圈,原来在外围的企鹅们则移到中间。

这样的内外轮换十分频繁,几乎三两天就要进行一次。这样的轮换,一方面让企鹅们轮流在外圈抵挡风雪和享受内圈温暖的体温,另一方面也让企鹅们避免瞌睡发作,睡过去。

风雪、严寒,饥饿、疲惫,长夜、寂寞……

孵卵的企鹅们一个个都恪尽职守着。

轮换进行了两个月后,小企鹅终于一只只地孵出来,原本伟岸漂亮的公企鹅却急剧地消瘦下来,体重从原来的30公斤—40公斤骤然降到了20多公斤,毛色也变得黯然无光。这时候,外出觅食的母企鹅也摇晃着吃得圆圆的身体陆续返回。经过家庭的短暂团聚后,体力殆尽的公企鹅前往海洋寻找食物,母企鹅开始承担起喂食小企鹅的任务。

当我从一位生物学家朋友那里了解到企鹅孵化繁衍的过程后,觉得很震撼。

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企鹅们,它们并没有被严酷的环境灭绝,反而息息不绝地繁衍、壮大着它们的种族,繁衍之道却如此简单:每个个体扮演好自我的角色,同时紧密联系其他同伴,相互取暖、相互帮助。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时代。一些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渐渐忽略了他人的利益,甚至丧失了携手、助爱他人的心。人们以为这样“全神贯注”地发展自我,用心自我,就可以将自己提升得最快最高,实际常常难如心愿。

社会半径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成功的大小。而社会半径的大小,取决于爱心的多少。

冰雪酷寒的南极,再坚强彪悍个体的“我”也无法独胜风雪,只有所有个体携手成“我们”时,才生命不息。这生存法则一样适合人类。

只需要一个“辣椒”

/感动/

在印度阿萨姆邦,丛林一直是野象的领地,后来,农民们开始不断蚕食森林,建起了房屋、种上了庄稼,这使野象的活动范围日渐缩小,它们被迫走出栖息地,来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寻找食物。它们开始走进村庄,并把庄稼地当成了自己的美食园,大肆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