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97

第97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9)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病逝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建文,他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总是提心吊胆,他的叔叔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尤其是老四朱棣,在各亲王中,他拥兵最多,势力最大,当时谣传他有谋取皇位的野心。建文帝常常为此忧虑。

一天,建文帝把他的教师黄子澄叫到宫中,问到:“先生,您还记得从前在东角门说过的话吗?”黄子澄慌忙回答:“臣至死不敢忘记!”建文帝重重地叹了口气,心事重重地说:“以先生之见,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臣这就去找尚书齐泰商议此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见叔叔们都不看重他,就和教师黄子澄谈起了这件事。他曾经问黄子澄:“爷爷还在,叔叔们就敢这样傲慢地对待我;爷爷不在了,我怎样才能制服这些叔叔们呢?”黄子澄回答说:“各亲王虽然拥有军队,但兵力毕竟有限,他们和朝廷的力量无法相比;如果亲王发动叛乱,朝廷就可以派大军讨伐。皇帝讨伐叛臣是合情合理的,一定会大获全胜,皇太孙不必忧虑。”这些话本来都是安慰朱允炆的,黄子澄心里也清楚,制服这些亲王谈何容易!现在,朱允坟已经当上了皇帝,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了面前。面对皇帝的问询,黄子澄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黄子澄找到了齐泰,对他说了建文帝的心事。齐泰说:“现在亲王中要数朱棣的力量最大,如果要削藩,必须先铲除朱棣。”

黄子澄紧锁双眉,摇了摇头,说:“朱棣早有准备,如果先拿他开刀,势必会引起大乱。我们不如先从其他亲王下手,除掉那些和朱棣关系密切的亲王。周王是朱棣的亲弟弟,应该首先把他的藩号削掉。”

齐泰同意黄子澄的这种办法,他们计划一定,就马上报告了建文帝。

恰巧,这时有人控告周王谋反,建文帝派李景隆带兵进军开封,趁周王不备,包围了周王府。周王被擒,被押到了京城。建文帝下令废除周王的封爵,把他贬为庶人,发配到云南。

在审理周王谋反案的时候,另外一些亲王,如湘王、代王等也都被牵扯了进来,建文帝对他们或废或关,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先后削除了5个藩王的爵位。

朱棣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也害了怕。为了能够躲过这场灾祸,他决定实行装疯卖傻的计策。

主意一定,朱棣就打乱自己的头发,披上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往街上跑去。他的身后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朱棣跑到了一家小饭馆里,抓起肉来就吃,抓起酒来就喝,并且还把一些吃的东西分散给围观的孩子。朱棣满街乱跑,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府里的家人来拉他回家,他就对家人连打带骂,第二天整个北平(今北京市)城里没有人不知道朱棣疯了。

北平城里有两个人,一个叫张呙,一个叫谢贵,他们都是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他们听说朱棣疯了,都不相信,就决定亲自到朱棣家里看看虚实。

这一天,张呙和谢贵来到了朱棣家里。此时天气非常炎热,两个人累得热汗直流。可他们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朱棣身披一件大皮袄,坐在一个火炉旁边,身子还冷得瑟瑟发抖呢!

他们二人急忙上前给朱棣请安:“王爷,身体可好?”

“你们还没有吃饭?”朱棣故意答非所问,“来呀,备酒!”

张呙谢贵看到这种情况,他们以为朱棣真的疯了,就慌忙起身告辞。他们写了一份密折,派人送到京城,把朱棣疯了的消息告诉了建文帝。

但朱棣并没有因此而幸免。过了不久,建文帝下了一道圣旨,剥夺了朱棣的爵位,下令逮捕朱棣手下的官吏,并派大军向朱棣居住的北平进发。

朱棣也急忙召集自己手下的将官,对他们说:“朝廷上出现了黄子澄、齐泰两个小人,他们挑动皇帝杀戮亲王,真是罪该万死!今天我朱棣被迫起兵,希望各位将军随我前去除掉这两个奸贼!”众将齐声应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平定祸乱的意思。

朱棣久经沙场,智勇双全,他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了北平一带的广大地区。

起初,建文帝派耿炳文讨伐朱棣,但耿炳文被朱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建文帝召回了耿炳文,让李景隆来指挥三军。

朱棣听说李景隆挂帅,不由得哈哈大笑。他说:“李景隆本是个素不知兵的小辈,让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我朱棣必胜无疑了。”他突然心生一计,对众将官说:“由我朱棣亲自镇守北平,李景隆不敢轻易来攻。现在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吃紧,我先带兵去救援永平,他一定前来攻城,那时候我再回师北平,咱们内外夹击,李景隆必定大败。”

李景隆果然中了计。他得知朱棣率兵去营救永平,真是喜不自禁。他认为朱棣一走,城内必定空虚,这样一来,北平便唾手可得了。哪想到自己正中了朱棣的计谋,被朱棣的军队打得大败。李景隆连夜逃回了德州。

这样一来,朝廷的军队大伤元气,朱棣的军队更是锐不可当。不少守将一见朱棣大军杀来,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开门投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5月,朱棣率军打到了长江以北,南京城里一片混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只好以割地为条件,派人向朱棣求和。此时,朱棣认为破京师已不费吹灰之力了,他怎肯就此善罢甘休?

6月初,朱棣誓师渡江。一时间,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朱棣的军队一到勺南京城的守军就开门迎降,朱棣的军队很顺利地攻破了南京城。

这时,宫中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朱棣派人搜遍了京城也没有找到建文帝。有人说建文帝自焚身亡了;也有人说,建文帝趁宫中起火京城大乱的时候,从地道里逃出了城外。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搞不清。

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宝座,他下令改年号为永乐元年。他就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明成祖,人们又叫他永乐皇帝。

土木堡乏变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明成祖在征讨瓦剌的途中病逝,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明仁宗。第二年五月,明仁宗也不幸去世,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明代的仁宗和宣宗两朝,被史家誉为“仁宣之治”,和汉代的“文景之治”一样,政治都比较清明。明宣宗死后,他的儿子朱祁(qí)镇即位,建元正统,就是明英宗。明英宗时期,明朝出了一件少见的荒唐事,明朝皇帝竟然成了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阶下囚,而这件事和宦官王振大有关系。

早在明太祖时期,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教训,立下了宦官不得过问国事的规矩。到了明成祖时期,由于他是从侄儿手中夺得的皇位,怕大臣反对,就特别信任宦官,把这条规矩给废除了。到了明宣宗,连批阅奏章都要宦官代笔,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王振是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进宫后,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即位时才九岁,王振当了司礼监,帮助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年幼无知,王振把朝廷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权势不断膨胀。

这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落十分强盛。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派两千多人向朝廷贡马,为了多得赏金,谎报是三千人。王振发现后十分恼怒,削减了赏金和马价,这样就伤了和气。于是,也先大举进攻大同,大同守军接连失败。

王振轻视瓦刺军,又想建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就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朝中大臣邝堑(kuáng kūn)、于谦认为朝廷没有充分准备,不能亲征,但在王振的怂恿(sǒng yǒng)下,英宗根本不听劝阻。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把留守北京的任务交给他的弟弟朱祁钰(yù),自己带领五十万大军出发了。这是一次没有准备的亲征,军纪涣散,并且没有足够的后勤供应,一路上又遇到狂风暴雨,人困马乏,粮食接济不上,士卒大批地生病饿死。有些大臣不断上奏劝英宗、王振退兵,王振不但不听,反而惩罚这些大臣。

也先听说明军北进,就诱敌深入,静静地等待时机。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附近被也先杀得全军覆没。失败的消息传来,明英宗十分恐慌,王振也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

明军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王振因运送给养的车子还没到,执意在土木堡过夜。

也先连夜杀到土木堡,把明军包围起来。第二天,英宗刚想启程,发现敌兵遍野。土木堡没有水源,并且明军因为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根本无力防守,只得冒险突围。也一先两面夹攻,瓦刺兵个个手执长刀,奋力砍杀,士气非常旺盛,大喊:“投降的不杀!”数十万饥饿、干渴、疲惫的明军一下子就被打垮了。

在兵败之际,禁军将领樊忠气愤地说:“我为天下杀死奸贼。”说着,用锤砸死了王振。

明英宗见败局已定,实在没有希望逃脱,就干脆盘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刺兵把英宗俘虏了。

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为“土木堡之变”。经过这场战斗,明朝元气大伤。瓦刺的势力越发强大了,北京也受到了威胁。保卫北京的重任,就落在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和大臣于谦的身上。

于谦保卫北京

土木堡兵败的第二天,一匹快马仓皇入宫,报信人把土木堡全线崩溃、英宗被俘的消息告诉了皇太后和朱祁钰,一时间宫廷内一片混乱。当晚,消息不胫而走,北京城里人心惶惶。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朱祁钰监国(代理皇帝的职权),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臣们意见不同,侍讲徐珵(chéng)说:“天命就是这样,只有逃到南方去才能免祸。”兵部侍郎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就应该杀头。京都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意迁移呢?大家难道忘了南宋的教训吗?现在的办法就是赶快调集军队,安定民心,准备战守。”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皇太后决定让于谦负责守卫北京。为安定人心,于谦等主战派请太后正式宣布朱祁钰做皇帝,英宗改称太上皇。之后,朱祁钰称帝,即明代宗,又称景泰帝。

于谦在危难之中接受了守城的重任。他一边命令各边关镇守将领加强防备,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及附近的兵力,一边从速修缮(shàn)器具,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各地入京护卫的军队陆续到达,但土木堡的惨败,使将土们十分畏惧瓦剌军。于谦认为瓦剌军气焰嚣张,只有打败他们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针对将士们的怯懦,于谦下了一道严令:临阵打仗时,将军不顾士兵先退缩的,斩;士兵不顾将军先退缩的,斩。将士们被于谦果敢坚决的精神感动了,土气奋发昂扬,都下定决心誓死保卫北京。

于谦宣布将领们分别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之外列阵,他亲自率石亨等人驻守在德胜门外,面对着敌人到来的方向。

也先的大本营设在北郊土城。为了探知明军的兵力部署,他派出了探马。于谦将计就计,用少量游骑迷惑敌人,也先上当,以为明军兵力有限,命令一万多人马发起进攻。当瓦剌军进入埋伏圈后,明军一跃而起,大力冲杀,也先军溃不成军,忙撤回土城。明军紧追不舍,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爬上屋顶,向敌人投掷砖瓦,瓦刺军死伤惨重。

也先攻北京损失惨重,知道明军已有准备,如果不速战速决,退路可能被明军截断,就有自身难保的危险。也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探知也先撤退,连夜命令石亨用大炮轰击敌人营垒,杀死敌人数万。也先逃走,北京的威胁也就解除了。

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的防守,于谦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他除了巩固北边防务外,还在西面和南面设镇屯兵。他又改革军制,设立团营,自己兼任总督,命令将土们每天操练,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于谦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受到北京军民的拥护和爱戴,明代宗也十分敬重他。于谦两袖清风,十分廉洁,住的房子非常简陋,明代宗要为他建一座府第,于谦推辞说:“国家现在正是危难的时候,我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于谦临危不惧,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挽救了明朝廷的危难,他力挽狂澜,起到了中流砥(中)柱的作用。此后,也先又进攻过大同,包围过代州,但再也未能长驱直入。北京城在以后的七八十年内再也没有受到敌人的践踏。

民族英雄戚继光

明世宗的时候,边境并不太平,一些日本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当地的土豪、奸商勾结在一起,抢夺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很不安宁,当地人把他们叫做“倭寇”。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们与汉奸汪直、徐海相勾结,在浙江、江苏沿海登岸,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将士和官吏不敢抵抗,望风而逃。

倭寇越闹越凶,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被震惊了,他忙派严嵩处理。严嵩的亲信赵文华说,要解决倭寇,必须向东海祈祷神灵保佑,明世宗信以为真,就采取了这个办法。

后来,朝廷派俞大猷(yóu)去抗倭。俞大猷熟悉沿海防务,很有经验。他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不久,俞大猷受严嵩的陷害,坐了牢。沿海的防务一时空虚,倭寇乘机又猖獗(chāng jué)起来。朝廷忙又把戚继光调到浙江,才使形势有所好转。

戚继光一到浙江,就感到那儿的军队纪律涣散,不能打仗。他马上组织招募新军,一些吃够倭寇苦头的农民、矿工自愿加入,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加入进来,戚继光的新军很快就发展到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