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98

第98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10)

戚继光精通兵法,他根据南方的地理特点,研究阵法,训练新军,经过他的指导,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特别强,被称作“戚家军”。

过了几年,倭寇袭击吕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带军前去抗倭,一共进行了九次战斗,戚家军大获全胜。最后,倭寇在陆地上没有立足之地,被迫逃到海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打,倭寇死的死,降的降。

倭寇看到浙江海防严密,不敢再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侵扰。敌人兵分两路,声势很大。福建守将抵抗不住,向朝廷告急,朝廷急派戚继光支援。戚继光带兵赶到以后,听说倭寇的巢穴盘踞在横屿岛,地形十分险要。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想出了对策。晚上落潮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捆干草,把干草带到横屿岛的一条水道上铺路。那条水道不宽也不深,几千捆干草居然铺成一条路。戚家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杀进倭寇大营,全歼了倭寇。

戚继光攻下横屿岛以后,又进军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令:“长路进军,人马疲惫,先就地休整。”

这话很快传到牛田的倭寇耳朵里,他们信以为真,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当天夜里,戚继光下令进攻牛田。倭寇毫无准备,仓促迎战,戚家军猛攻猛冲,倭寇连连败退。戚家军一路攻下六十多个敌营。到了天色将亮的时候,大获全胜的戚家军开进了兴化城,城里的百姓这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消灭了,大家兴高采烈,都到军里慰劳将士。

第二年,倭寇又进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俞大猷已经出了狱,官复原职。朝廷任命俞大猷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位名将联手,大败倭寇。

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指挥下,戚家军一直战斗在闽浙的抗倭战场上。他们狠狠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各路抗倭队伍齐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战,几乎消灭了全部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总算基本上解除了。

张居正改革

一生求道的明世宗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朱载后(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明穆宗也是个短命天子,只坐了六年皇位,三十六岁时就病死了。明穆宗死时,太子朱翊(yì)钧只有十岁,他放心不下,就把高拱、张居正等大臣叫到床前,托付他们辅佐太子。

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就是明神宗。内阁首辅高拱狂妄骄横、简单急躁、热心揽权。不久,高拱被宦官冯保以太后的诏旨罢了官,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字叔大,为人精明强干,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张居正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多方面调解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事纠纷。

他对于宦官采取的对策是搞好关系,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一些私欲,少让他们干涉政事。对于两个主事的太后,张居正努力取得她们的信任,果然奏效,皇太后十分器重他,多次说:“外廷的事就有劳张先生了。”

张居正竭力培养小皇帝,教他知书达礼,养成节俭的习惯。他亲自编写了历史上的治乱故事,还用口语讲给小皇帝听,小皇帝很敬畏张居正,凡是张居正建议的事,他都同意。

张居正在地位巩固后,开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首先提出整顿吏治,严惩贪吏。他说:“以后用人,要看品德和办事能力,不能只讲资格。只说不干的人不能录用。”他在一次视察中,把那些不称职的或善于阿谀奉承的官吏,罢免了很多。他给高拱的亲信张佳胤写信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应当用来治理天下。你的才能我了解,不要听别人的闲话,努力工作吧,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有很多对张居正不满的人,也承认他知人善任。张居正提拔使用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吏,比如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张居正非常爱护人才,并且用人不疑。一次,校尉捉了一个暗藏佩刀混进宫廷的南兵,一问是从戚家军营里来的。按照惯例,戚继光很可能蒙上不白之冤,甚至被杀头,张居正却说:“戚公刚上任,不要相信小人的胡说八道,让戚公安心为国守卫边防吧。”从而保护了戚继光。

张居正改革吏治,裁减很多冗员,改变了明朝中叶以来的官吏办事徇私迁就、不讲实效的风气。

张居正最有名的改革是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就是把各种赋税合而为一,按地亩数征收银两。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土地,经过三年工夫,查出隐占田地二百多万顷,使国家增加二百多万顷的土地赋税收入,使百姓的赋役负担合理平均了一些。

经过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明朝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了,吏治和社会风气好转了许多,社会比较安定,国库收入也增加了,并且商品经济也开始有了迅速的发展,这都是张居正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五十七岁的张居正病死了。一些对他怀恨的人趁机罗织罪名。于是,明神宗撤消了赐给张居正的谥号,削去了他所有的官职。张居正的家也被抄了,大儿子被杀,二儿子充军,结局十分悲惨。直到明朝最后两个皇帝时,才认识到张居正对国家的贡献,替他申了冤,复了官。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起来。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敦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刺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目,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港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夜深的时傀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前前后后出海七次,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一次到达非洲的木骨都索(在今索马里)。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徐霞客历游四方

徐霞客是位以毕生精力考察研究祖国山川河流的伟大地理学家。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两省)江阴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但最爱读历史、地理、游记和地方志一类的书。这样,在很小的时候,他便从书本上学到了不少地理知识。

徐霞客从不死读书,常一边读一边思考。他发现过去的地理书对中原地区的叙述比较详细、清楚,但一写到边远地区的山川河流,则多是沿用前人的说法,陈陈相因变成了固定不变的说法。可这些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脑子里常画着问号。

在徐霞客十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按封建社会规矩,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不能外出。三年服孝期满,他准备出外旅游,以实现自己考察祖国山川的夙愿,但他又不放心老母,所以很犹豫。母亲是个开明人,她对儿子说:“男儿应志在四方,不应该一辈子拘守在一地,我身体很好,你走吧!”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收拾好行装,踏上了漫游的路。

徐霞客先游览了离家不远的太湖,登上东、西洞庭山。

不久,他又北上,拜孔庙,登泰山,游北京。接着,南下江浙,攀登了落迦山、天台山、雁荡山。徐霞客游历可不是游山玩水,他游历和读书一样认真,只要听说哪里有奇山异水,就马上去实地考察,回来后还要向人请教,请人告诉他哪里还有自己没看到的景物。在游完雁荡山的归途中,他顺路拜访了一个朋友,朋友随口问他:“你到雁荡峰顶了吗?”徐霞客顿时感到很窘,因为他因故没登上峰顶,从友人家出来后,他又折回去重登雁荡山。过了十几天,徐霞客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他兴奋地对朋友说:“多亏你的提醒,我这次登上了雁荡山顶,那儿的景色真美,不登到峰顶是看不到的。”

从雁荡山归来后,徐霞客又游览了南京、黄山、武夷山等名胜,每次回来,他都和母亲讲上几天,母亲也听得津津有味。

不久,母亲也故去了。守孝三年后,徐霞客又一次踏上了征程。这次没有牵挂,他开始尽情畅游。从崇祯元年到十三年这十三年时间里,他游遍了大半个中国。

西南地区人烟稀少,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去过。到这里来探访高山深谷、危崖石洞更需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徐霞客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次在江上航行,遇到了一伙强盗,陪他同行的一个和尚被杀害,他也险些丢掉性命,但埋葬了同伴后,他又毅然前行了。

徐霞客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则不顾疲劳,或是借着灯光,或是借着篝火,写下当天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便是这样写出来的。

徐霞客在地理学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早已为人们所公认,比如经实地考察,他纠正了前人“岷山导江”的错误说法,证明了长江的正源应是金沙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学者写的,倒像是二十世纪一位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李自成进北京

明末政治十分腐败,官僚们朋比为奸、贪污受贿,百姓生活极其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