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人生每日的心灵感悟
6137300000030

第30章 学习中的智慧(3)

现在,他正在不辞辛苦地努力实现计划中的游览长城计划和参观月球等目标。

他的一生之中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

如果我们可以像他那样,规划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让他把那么多的绊脚石都当做了登攀的基石时,他微笑着如此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好了。”目标,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即使现在的你正在规划,它永远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有了规划便有了动力,就如同我们在宽敞的公路上奔驰着,虽然有时偶尔休息,但仍继续不断地在大道上奔驰。

这样的经历让人陶醉,因为这是在你的控制之下,在你的计划之内,在你的追求区域里全力以赴。远大的规划目标推动着人们前进的梦想,随着这些梦想的实现,你就会明白成功的要素是什么。

让我们规划一下未来,制定一下目标吧,正如著名的道格拉斯·勒顿所说:“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要作出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但是前提是,首先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

人生哲理:有了追求的目标,你要看清楚自己想要取得怎样的成就。有了目标,你才能不懈地努力奋斗,你才会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有勇往直前的冲劲,目标使你能够取得超越自身能力的东西。

培养热忱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热忱,热忱是出自内心的希望和冲劲,它是神奇的精神特质保存在一个人的心底。

一个热忱的人,无论是在挖土或者经营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热忱的人,不论工作有多少困难,或需要多大的努力,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保持着一定会达到目标的心态。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

古有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曹雪芹,他们无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完成伟大的佳作,如果不是热忱自己的写作事业,怎么会有我们看到的经典作品?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他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而且在当时的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行业。家人不准他去碰乐器,不让他去上学,哪怕是学习一个音符。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在半夜里悄悄地跑到秘密的阁楼里去弹钢琴。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直到老亨德尔去世时,仍念念不忘要让儿子做一个律师而不要去搞什么音乐。亨德尔却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艺术追求。在1702年,他先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也算是不违父命,同时又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

之后,亨德尔便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抱负远大的亨德尔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两年之后,亨德尔创作的歌剧上演获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意大利留学的旅程。在当时意大利是全欧洲歌剧艺术的圣地。他在那里学习了三年,同时也学习了意大利的歌剧。此后,他便爱上了歌剧。

学成归国的亨德尔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并有一个很好的职位,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个不错的差使,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他渴望有机会创造自己的歌剧,当时的英国比德国富裕得多,歌剧艺术在那里也更受欢迎。亨德尔看准了这个机遇,就请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国,此后几年亨德尔就往返于英德之间。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一切顺利的他,在之后的动荡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人们趁机制造各种流言飞语……

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病中的他受到了朋友的鼓舞,在他潦倒的生活中激发了莫大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改写其他的清唱曲,不再写歌剧。这也是亨德尔心灵可贵的转变。他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优美歌剧,也受到了人们热情的爱戴。

由此看来,热忱是动力,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可能沦为平庸之辈。没有对工作的热情和执著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就?

热忱是生活的灵魂,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人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或者在学习中找不到意义,仅仅是因为要生存才不得不从事工作,仅仅是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完成职责,这样的生活和选择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人也是要失败的。

热忱是战胜所有困难的强大力量,它使你保持清醒,使全身所有的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去坚定地做你内心渴望的事,它不能容忍任何有碍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干扰。

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的热忱,使你永葆青春,让你的心中永远充满阳光。让我们用我们的所有,换取满腔的热情。

人生哲理:一个热忱的人,无论是在收破烂,还是在经营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和执著的心态。不论工作有多么困难,或需要多大的努力,始终不急不躁,这样的人最终一定会成功。

向孩子学习

我儿子从13岁就开始对冲浪充满狂热,每天上学前放学后,他就穿上湿的泳衣,划到冲浪线外,等着接受挑战。有一天中午,他对冲浪的热爱受到了考验。

警察在将儿子送往医院的时候,打电话通知家长,在电话中对我先生说:“你儿子发生意外了!”

“情况有多严重?”

“不大好,当他冲浪冲到浪的顶端时,冲浪板的尖端正对他的眼睛刺过来。”我先生立即把儿子送到急诊室,然后他们父子就被转到整形医师的办公室,我儿子的眼睛旁至鼻梁的地方缝了26针。

当儿子的眼睛在缝针时,我得知消息,赶往在上飞机的路上,正在外地工作完准备回家的我,得知这样的消息几乎都要发疯了,我担心孩子的身体,直到我“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院。他们父子俩则离开了医院直接把车子开回了家里,当我赶到家的时候,儿子已经站在门前跟我打招呼。

对一个必须经常旅行的职业妇女而言,最糟的噩梦成真了,我快速向儿子奔去,以致高跟鞋的跟儿都断了。我跑到孩子面前,在戴着眼罩的儿子也俯身向前,对我展开双臂,哭着说:“哦!妈妈,我好高兴你回来了!”

我在他的怀里啜泣,告诉他当救生员打电话来,而自己却不在时的那种内心的自责与难过。

他安慰我说:“妈,没关系的,反正你又不知道怎么冲浪。”

“你说什么?”我问道,真的被他的逻辑给搞混了!

“我很快就会好的,医生说我8天后就可以再下水了!”

他疯了吗?我原本想跟他说35岁以前都不准再靠近水,但相反,我没有说,只祈祷他能永远忘记冲浪这回事。

孩子的伤比我想象中好很多,儿子也比我想象中坚强,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不同意让他去冲浪了。但是,接下来7天,他一直要我同意让他再回去冲浪,第八天我坚决地跟他说了第一百次“不”,他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我打败了。

“妈,你不是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吗?”

接着他拿给我一件东西以便说服我,那是一首兰斯登·休斯的诗,诗框在画框里,是儿子买下来的,儿子开始在我面前大声地朗诵起来:

母亲致爱子

孩子,我要跟你说:

对我而言

生命从来就不是一座水晶的阶梯

上面有钉子

还有碎片

楼梯的木板也支离破碎

地板上也没有地毯

空荡荡一片

但我都一直往上爬

有时到达了,落脚了

有时转弯

有时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四处一片漆黑

所以,孩子,你不要回头

也不要坐在阶梯上

就因为你发现很难走下去

你不能一蹶不振

因为亲爱的,我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还要往上爬

生命对我而言

从来就不是一座水晶的阶梯。

我屈服了!为孩子对冲浪的热爱征服了。

那时候儿子不过是个热爱冲浪的小孩,现在他可是身负重任的成人了,他在世界职业冲浪选手中排名第二十五。

人生哲理:需要学习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得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或者是有所成就的名人。我想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和学习的心就足够了。从小事物中要学会不抛弃不放弃,同时也让人生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知不足而求之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善于识别人的人,便是智慧的体现;善于认识自己的人,便是明通。为人处世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凡事要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正确地评估自己,不自卑亦不自负,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人生的历程,就是一部短暂而复杂的斗争过程。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还需要会观察周边的人,只有做到了清与浊、善与恶、对与错、忠与奸的正确辨别才能行动自如,到达人生旅程的彼岸。

唐代的李世民,是一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高高在上的“明君”。李世民曾经亲眼看见隋炀帝是怎样亡国的,时常引以为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有意给自己设立对立面,鼓励群臣可以“犯颜直谏”,当面给他提意见。

一次,他曾经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算明智?”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正面的话反面的话都要听,才能成为明君;相信一面之词,就会成为昏君。魏征还讲了历代君王的处政之道,同时也有听信偏言而遭到灭亡的。

李世民十分赞赏魏征的话,并相信:“人君兼听广纳,贵臣就不能蒙蔽他,下情就能上达。”于是,大臣们如果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都能够听取,并参照比较,择善从之,或互相补充。这样,就减少了片面性,也就减少了差错。

李世民还鼓励群臣们对他下的诏书赦令提出异议。他说:“中书、门下都是执掌机要的。诏书赦令有不便实施的,他们都可以提出异议。现在只见他们顺从,不见有所反对。如果光是收发文书,那谁都会办,何必选拔人才来做这些事情呢?”

在李世民看来,别人只是顺从自己,自己就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自己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全面一些。

隋末唐初的大乱,导致社会民生萧条,经济萧条,李世民掌握大权的前三年,又接连发生大灾。到了贞观四年,大治初见成效。随后的几年里,人们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李世民仍然对群臣们说:“治国就如治病,病虽好了,还要小心看护。如果任意放纵,就不可救了。”即使是国泰民安的时候,他依然很谨慎,唯恐这样的好局面不能得到维持,也因此常常听取大臣们的谏言。

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君王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见兴亡;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李世民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治理着国家,让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君主能够听取臣子们不同的意见,是很可贵的,他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也正是因为李世民如此有自知之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错,尽量完善自己,励精图治,唐朝才达到了辉煌的鼎盛时期。

人生哲理:人有自知之明,现实中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用自身的优势,比他人的不足。肯定自己、表扬自己容易,否定自己、批评自己则难,全面认识自己更难。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认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与优点,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