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淌的心声哲思的殿堂
6135800000025

第25章 苏里科夫·伊万·扎哈洛维奇抒情诗情感评述(1)

苏里科夫·伊万·扎哈洛维奇(Иван Захар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1—1880)出生于亚罗斯拉夫尔省的诺沃谢洛沃村的一个农奴家庭。苏里科夫幼年时地主让父亲去城里经商,并需要将自己所得的大部分收入献给“善心”的地主。

8岁之前,小苏里科夫一直生活在农村,母亲和祖母悉心地照顾着他,一生中每当苏里科夫回忆起自己那平静的童年时光时,心中就充满了无比的温暖,“童年时光,你是多么愉快!痛苦和不幸从没让你暗淡失色……(Весело текли вы, детские года! Вас не омрачали горе и беда…)”

以后的时光里,苏里科夫的生活中更多的是眼泪和痛苦。苏里科夫年满9岁时父亲将他带进了城里,原因是儿子应该成为他蔬菜小店里的助手。

小苏里科夫的生活非常艰难,在父亲严厉的呵斥声中,他战栗着把商品递给每个顾客,把地板擦得锃亮……但是这个好学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识字,学会了如何对待父亲的不满,他开始读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很快,他就学会了自己写诗。“多余的书本知识不能给小店带来任何的收入,只能带来挥霍与浪费!”父亲总是这样唠叨着。

但是苏里科夫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事情。他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和夜晚来读书写作,甚至为了不让父亲为蜡烛的花费而生气,经常不点蜡烛。后来,父亲娶了继母,苏里科夫被撵出家门,过着流浪的生活,在生活困苦的日子里,他遇到了玛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她的命运也充满艰辛与坎坷,自幼就成为了孤儿,两人互相怜惜,结为夫妇。

不能找到另外的工作,这件事折磨了苏里科夫整整一生。他是那么想学习,但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不得不以卖菜、卖煤来谋生……生活的不幸没有击垮伊万·扎哈洛维奇,他顽强地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诗人幸运地得到了著名诗人A.H.普列谢耶夫的帮助,苏里科夫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这是他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此后,苏里科夫的作品开始一篇接一篇地发表。19世纪70年代,诗人组建了文学音乐小组,目的是帮助那些来自于民间的作家和诗人。

30岁的时候苏里科夫·伊万·扎哈洛维奇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他诗行中那种非同寻常的乐感、清晰的思想、准确的形象性深深地感染了普通的俄罗斯大众,这也是他的诗歌被广泛地谱写成歌曲和浪漫曲的原因。《花楸树》、《草原上》等歌曲被俄罗斯人民经久不衰地传唱着。苏里科夫还写了许多儿童诗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当他回忆和写作时,大概自己也完全沉浸在了那遥远而又无忧的童年。

他清晰地记得那童年时代夜晚摇曳的烛光,平和而又温暖,他写在一小片纸上的第一行诗句就是献给那记忆中的灯火,就是那遥远的温暖让诗人的内心涌起创作的激情,生活的不如意、贫穷和重病都无法熄灭这盏不屈的灯火。

6.1柔弱花楸树依偎橡树旁

命运的磨难与多舛使苏里科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使苏里科夫的创作题材更加倾向于关注现实生活。苏里科夫在自己的诗歌中述说着生活与命运,但他并没有将这种生活的苦难直白地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浪漫的笔调,娓娓述说着这种用生命体验着的困苦,抒发着对命运的感慨,他用拟人的手法所写的《花楸树》(《Рябина》)不仅深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也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

Что шумишь, качаясь,

Тонкая рябина,

Низко наклоняясь

Головою к тыну?

С ветром речь веду я

О своей невзгоде,

Что одна расту я

В этом огороде.

Грустно, сиротинка,

Я стою, качаюсь,

Что к земле былинка,

К тыну нагибаюсь.

Там, за тыном, в поле,

Над рекой глубокой,

На просторе, в воле,

Дуб растет высокий.

Как бы я желала

К дубу перебраться;

Я б тогда не стала

Гнуться да качаться.

Близко бы ветвями

Я к нему прижалась,

И с его листами

День и ночь шепталась.

Нет, нельзя рябинке

К дубу перебраться!

Здесь мне, сиротинке,

Век одной качаться.

一棵柔弱的花楸树,

摇摆着身躯,

低头在对篱笆墙

絮语着什么?

我在与风儿

诉说自己的不幸,

我孤独地

生长在这菜园。

我忧伤地站着,

孤独地,无依无靠,

犹如草茎弯向地面,

弯腰俯身篱笆墙。

在栅栏外,在田野上,

在那青青河岸的山坡上,

一棵高大的橡树,

在自由自在地成长。

我多么希望

移到橡树身旁;

那时我就不会

无依又无靠。

我的树枝

依偎在它的身旁,

与它的树叶

日夜共述衷肠。

不,花楸树不能

移到橡树身旁!

孤单是我的命运,

注定永远无依无靠。

诗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刻画了花楸树与橡树两个形象,幼小的花楸树孤独地生长在菜园里,它柔弱而孤单,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少女形象,而那生长在田野上、河岸边山坡上的橡树高大而挺拔,饱经风雨、自由自在,是一个伟岸坚强的男子形象。花楸树对着风儿絮语,宛若多情少女正在述说着自己对命运和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期待,花楸树恋着橡树,这暗恋中透着羞怯与伤感,“不,花楸树不能移到橡树身旁!孤单是我的命运,注定永远无依无靠”这种不甘命运的安排,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又带有几分顺从命运的凄婉情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本诗具有了非凡的情感震撼力。“柔弱花楸树依偎橡树旁”是多少怀春少女的梦想与追求。与舒婷的《致橡树》相比本诗具有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动人之处,一种是追求坚强与忠贞的爱情,而本诗中的花楸树追求的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依靠与庇护。这种情感同样感人,它真实而鲜活,花楸树的弱小与孤独更能唤起人性中对弱者的同情,令人读后心生怜惜。

这首诗写于1864年,是诗人受妻子玛丽娅身世的启发为妻子而创作的。花楸树是妻子玛丽娅的化身,一个柔弱的孤女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努力寻找着生命中的依靠,同时也在劝慰自己服从命运的安排,揭示了少女内心的矛盾斗争——努力挣扎与屈服顺从,这两种命运态度之间的斗争也是很多人内心的矛盾。诗中描写了玛丽娅苦难生活中的心路历程。诗人感慨于她的命运,内心深处对妻子充满了同情与怜爱,同为生活中的不幸者,因而,苏里科夫在诗中能够将那纤细的花楸树描写得如此楚楚可怜、真实感人,他在这首诗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真情,这就是这首诗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1906年这首诗被谱写成歌曲,在民间广为传唱。

整个诗歌的旋律充满了伤感,本诗是为玛丽娅而作,更是为所有命运苦难的人而作,在这忧伤的旋律中,人们思考着生活、思考着命运……

6.2明亮的群星已在黑暗中点亮

身处抑郁、彷徨或苦难中的人向往的是阳光、月光与星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与支撑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在黑夜中,夜行者举目星空,希望在那闪亮的星光中得到启示与指引,暗夜中的星光是夜晚的明灯,是希望的火炬。所有的诗人都钟爱星辰,在诗人的眼中,那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妙光芒,它是智慧的闪烁,是理想与希望的召唤,黑夜里、孤独中还有比这更美,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情感寄托吗?因此,“星辰情结”几乎是每个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共有的情感。苏里科夫诗中的星光、田野和大地也总是与人们的劳作相交融。

Засветилась вдали, загорелась заря,

Ярко пышет она, разливается,

В поле грустная песня звенит косаря;

Над заливом тростник колыхается.

От дерев и кустов полем тени ползут,

Полем тени ползут и сливаются;

В темном небе, вверху, поглядишь—там и тут

Звезды яркие в мгле загораются.

远方闪亮,霞光绽放光芒,

它通红明亮,溢彩流光,

割草人忧郁的歌声在四野回荡;

河湾上的芦苇丛在轻轻摇晃。

暗影从树林和灌木丛中向四野伸展,

在旷野漫溢汇成一片;

在暗淡的夜空,向上看,就在那儿

明亮的群星已在黑暗中点亮。

夕阳、晚霞、劳作的人们,暮色就在割草人忧郁的歌声中向原野深处漫开,夜晚来临,暮色四合,黑暗之中,有星光开始在夜空中闪亮。星光是暗夜里的光明,它从远方为身处黑暗中的生灵播撒着珍贵的光辉,那颤动的星光又仿佛是一双双关切的眼睛,注视着那些仍在田间劳作的人们,告诉他们是回家的时刻了,有人翘首等候在村口,有人牵挂地等候在餐桌灯前。夜空中这一双双关切的眼睛注视着那些夜行的人们,照亮着他们归家的路。

有星光照耀,夜晚不再黑暗;有星光照耀,夜晚不再茫然。这黑夜中的无数盏明灯为那些心灵孤寂的人燃起。无论富有还是穷苦,无论美丽还是丑陋,举目寻找那圣洁之光,那点点的星光都会倒映在你的眸中,洒在你的心头。每个生灵都享有被星光抚慰的权利。苏里科夫对傍晚的田野做了深情的描述,对白昼与黑夜交替这段短暂的时光进行了传神大气的刻画。

全诗的结尾“向上看,就在那儿,明亮的群星已在黑暗中点亮。”告知了夜的降临,也给暗夜中的人们燃起了希望的明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

6.3假如不是劳动让人们在春天的原野上久留

春天永远都是一个最美好的季节。俄罗斯文学中,从早春的融雪到晚春的鸟语花香,诗人对春天任何一刻的描写都从不吝惜笔墨,春天里生命复苏所带来的欢欣永远都是春曲中的主旋律,诗人们感叹春天的美好与多情,人们沐浴在春光里,享受着春天。但只有真正为生活奔波劳作的人才真正懂得春天的真谛,这是耕作的季节,是在田野里劳作的季节,人们在春天的田野里耕作,心中幻想的是秋天里的收获。春光无限美好,但那些劳作的人们哪里有时间静享这迷人的春色呢?

Ярко солнце светит,

В воздухе тепло,

И куда ни взглянешь,

Всё кругом светло.

По лугу пестреют

Яркие цветы;

Золотом облиты

Темные листы.

Дремлет лес:

Ни звука, —

Лист не шелестит,

Только жаворонок

В воздухе звенит.

Да взмахнет порою

Птичка над кустом,

Да, жужжа, повьется

Пчелка над цветком,

Да золотокрылый

Жук лишь прошумит, —

И опять все тихо,

Все кругом молчит.

Хорошо!.. и если б

Труд не призывал,

Долго бы весною

В поле простоял.

阳光明媚,

空气温暖,

放眼望去,

光明无限。

草地上盛开着

五彩缤纷的花朵;

墨绿的枝叶

洒满金色的阳光。

森林在小憩,

没有声响,

树叶无语,

只有甲虫

在空中鸣唱。

有时小鸟的身影

在灌木丛上轻闪即逝,

还有蜜蜂,在花朵上

嗡唱着轻轻吸吮,

还有那金翅的甲虫

只是发出一阵喧嚣,

一切又都归于沉寂,

周围的一切静谧无语。

多好啊!假如

不是劳动,

让人们在春天的

田野上久留。

明媚的春光、缤纷的花朵、浓绿的枝叶、静谧的森林、甲虫的鸣唱、小鸟的身影、蜜蜂的轻吮,春天如此令人心旷神怡,有谁不愿醉倒在这风光无限的春天里呢?那些劳作的人们,虽然久留在春天的田野上,但他们无暇顾及这人间的美景。春天洒满了劳动者的汗水,春天也是因为有了劳作者的身影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结尾句是全诗情感高潮之所在,“假如不是劳动,让人们在春天的田野上久留”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诸多遗憾,道出了诗人对穷苦大众命运的关心与同情。农民生活、城市贫困、繁重的劳动、妇女的艰难状况等都是苏里科夫诗歌的主题。苏里科夫满怀深情地歌颂着俄罗斯的大自然,描述着农民的劳动。

苏里科夫出身于平民,对平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生活的磨难、命运的多舛让诗人的作品中饱含了更多的现实情感。大自然是美丽的,农民苦难的生活也是真实的,美丽与贫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都是现实的。苏里科夫赞美大自然的美好,也写生活的艰难,这种反衬的手法是苏里科夫诗歌中情感抒发的特点,这种“反衬式情感抒发”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一方面,读者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对自然中的草木充满喜爱之情,享受着亲近自然的淳朴情感,这是一种天然快乐的情感;另一方面,读者又对生活在自然怀抱中的那些不幸而穷困的人们充满了同情与怜悯,这种情感是痛苦而忧郁的,甚至会同时引起读者对自身命运的慨叹。这种“美丽欢快+痛苦忧郁”的情感模式大大加重了诗歌情感的重量,这就是苏里科夫诗歌的迷人之处,这种情感模式的使用赋予其诗歌作品“深情”的情感基调,也是人们喜欢将这些诗歌谱曲传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