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6123200000033

第33章 《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民二次“翻身”的史诗(2)

田福军身上体现着《平凡的世界》中最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他根系黄土地。他体尝农民的疾苦。他在一户农民家吃午饭,把碗里的玉米面馍放回锅里,和这家八口人同吃锅里的糠团子。饭未吃完,他到一户全家即将饿毙的农民家探望,紧接着,他又了解到许许多多要饿死人的情况……这既是极“左”政策下农民悲惨生活的缩影,又是田福军为民请命精神的写照。在“******”横行的年代里,田福军作为县革委会副主任,处在政治漩涡里,知道得多,思考得多,而说得则少,只言片语流露出内心的痛苦。听说了下面召开“阶级敌人批判大会”的闹剧后,他半天没说话,点了一支烟吸了几口,自言自语地说:“上上下下都胡闹开了……”听到了白明川就“反击****翻案风运动”表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他说:“明川,你能考虑这么重大的问题,很不简单。好!尽管我们都是些普通人,无法改变我们国家的局面,但我们应该有一双分辨黑白的眼睛,有一颗能严肃思考我们国家命运的头脑……你感觉到的问题,任何一个有头脑、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的。这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忧虑,而是全中国人民的忧虑……”“忧患之美”溢于言表。

在同龄人中,田晓霞的忧患意识起点较高。她受到父亲的影响,认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的现状是很可悲的。在孙少平的眼光仅仅限于一己天地时,田晓霞的胸襟已相当宽广了。她不接受教条主义理论的禁锢,而任精神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她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取得较为独立的见解。她关心着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命运。她有着属于黄土地儿女的敏锐神经。她虽身处黄土地,精神却融汇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个人物体现着“自由之美”。

孙少安听凭命运安排,回乡务农,可是并不甘于忍受极“左”政策的摆布。长期的农业劳动生活,使他清楚地看到造成农民处于挨饿状况的根源在于农民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在于“大锅饭”。因给农民扩大猪饲料地受到批判后,他更加执著地等待全局性的转机。“******”垮台后,他受到来自安徽的启示,率先在自己的生产队建立承包责任组,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这次尝试遭到县革委会主任冯世宽以及地区革委会主任苗凯粗暴的制止,却得到田福军的坚决支持。孙少安是农村中的田福军。产生于黄土地的务实思想使二人精神息息相通。他们一见面便讨论农利‘问题。就是在“严冬”里,他们还探讨过农民的温饱问题。他们的结论就是改革。他们是严寒大地下面的“暖流”,他们热切地等待着大地解冻。

历史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平凡的世界》以田福军、孙少安、田晓霞、孙少平……构成的黄土地世界所蕴藏的巨大的“暖流”呼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反映了中国这场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1979年夏,田福军就任黄原地区行署专员,他大刀阔斧地在全地区农村搞起了生产责任制;一些地方实行了包产到户,田福军明确指示不准拒挡。小说描写这是“继土改和合作化以后,中国近代历史上农村所经历的又一次巨大的变革”。中国大地再次焕发出活力和生机。发家致富成为农民生活的主题。孙少安置田福堂的压制于不顾,率先在田家圪崂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农民们从“大锅饭”里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往日吵吵闹闹的田家圪崂现在整天鸦雀无声,人们都把精力投入到地里了。他们起早贪黑,精耕细作,不光把麦田比往年多耕了一遍,还把集体多年荒芜了的“地畔地楞”挖起。麦田整得松松软软,边畔刮得干干净净。农民与土地这样亲密的关系,我们只是在土地改革之后几年里的作品中读到过。善于描写农民居家过日子的路遥,在这里展示的是一幅百废俱兴的农村生活图景,历史感强烈,久违了的喜悦从笔端溢出。这里描写的农民吃饱了饭的喜悦程度同先前饥饿中的愁苦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自从土地分开以后,孙玉厚老汉虽说是五十大几的人了,但精神倒好像年轻了许多。从去年责任组开始到现在一家一户种庄稼,仅仅一年时间,一家人就不再愁吃不饱了。对于农民来说,不愁吃饭,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__这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啊!

一旦有饭吃,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主要的问题就解决了。囤里有粮,心中不慌。孙玉厚老汉眉头中间那颗疙瘩展开了。

“吃饭”问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而普遍的主题,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历史上的罕见现象。“吃不饱”可谓赵树理创作的最终主题。“吃饭”问题的解决,由高晓声的《“漏斗户”主》(1979)、何士光的《乡场上》(1980)、王蒙的《蝴蝶》(1980)等作品像“春之声”般地传来。而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这场改革从这里入手,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的初期进程,在《平凡的世界》里得到了详尽的描写。改革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反映。中国人自有历史以来的“吃饭”问题,是在《平凡的世界》这里“解决”的,路遥以小说形式探索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

两年之间,不仅黄原地区,整个中国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呀!许多不久前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成了我们生活中最一般的现象。中国的变化震动了资本主义国家,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也震动了中国自己。

阐述这个变化的深远意义也许不是小说家所能胜任的。我们只是在描绘这个历史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时,不由地感叹: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如此深刻而又富于戏剧性的历程!现在还是孩子的人们,将不会全部理解我们这代人对生活的那种复杂的体验。

这样,同为“现代史诗”,《平凡的世界》比《安娜·卡列尼娜》少了一层忧虑,多了一层喜悦。俄国1861年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

是以西欧道路代替腐朽的农奴制度。托尔斯泰的探索主人公列文看到,从西欧移植来的雇工制度给俄国带来的是农民普遍的懒惰、怠工、酗酒、偷窃,是土地大量的荒废,社会普遍的贫穷,国家财富的急剧减少,以及农民和地主的严重对立。列文为此深感不安。他对俄国的前途怀着深深的忧虑。他睡不好觉了。他锲而不舍地探索寻求俄国的出路。他感到最重要的是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使农民关心土地上的收成。而一百多年以后中国的这场从农业人手的改革,是以土地承包制度代替“公社”制度。与中国历史社会的“地主一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度一脉相承的土地承包制度的精义是农民相对地有了土地,土地相对地有了主人。农民和土地的这种密切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农业,在中国当代也必然创造出新的“奇迹”。《平凡的世界》以按捺不住的喜悦描写了这一“奇迹”: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

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平凡的世界》是对于《人生》的续写。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给人的发展创造了应有的社会条件,给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可能,黄土地的儿女们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便朝着人生更高的目标进发了。

孙少安敏锐地发现了转机,不失时机地创立家业。责任制实行之后,他跟着公社副主任刘根民从集市往公社走的路上,心里很快就排除了再一次遭批判的可能性,精神轻松下来。果然,就是这次他得到了运砖的活计。他马上借钱买骡子,置架子车,出外运砖挣下一笔在经常手无分文的庄稼人眼里看来可观的钱;接着又拿这笔钱作资金开办砖窑。点火烧砖时,他觉得“信心十足”。他感到:“生活突然充满了巨大的希望。有了希望,人就会产生激情,并可以义无返顾地为之付出代价;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孙少安是农村中的改革家。他在村里是最早发家致富的,并且渐渐地上升为双水村第一号“瞩目人物”。而与他相对的“乡土政治家”田福堂则只能试图成为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螳螂。

孙少平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这又与少安形成鲜明的对照。少安代表着生活在农村、献身于农村的新一代农民,少平则属于不安于现状,精神上处于矛盾、躁动状态的青年。少安注重经济基础,相对地表现为“务实”的儒家人生;少平则注重精神追求,相对地表现为“超逸”的道家人生。少平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意志的独立,自主的人生。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他都愿意自己来遭遇和承受。他离开故土,离开“老窝”,闯荡世界,寻找生活的“新大陆”。白天和揽工汉们一起下苦力,晚上回到污浊的住处,躲进一年四季不能没有的蚊帐里读书,精神在文学天地里驰骋。文学作品使他的精神超越了世俗而进入了理想世界。

孙兰香是出落得令人惊叹的山乡姑娘。她窈窕、美丽,但自己却不特别留心于此。她读初中时曾打算辍学回家,但自从进入高中那天起,考大学又成了她追求的目标。她意识到全家人含辛茹苦地供她读书是多么不容易,她只有考上大学才算不辜负亲人们的一片苦心。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地激励了像她这样有抱负的青年。

她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了。她甚至在高三时就敢于设想将来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她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研究宇宙,而她的精神天地就是广大深远的宇宙。这位山乡圪崂养育的热爱宇宙的姑娘体现着孙玉厚老汉家及整个山乡圪崂的荣耀,体现着孙少平苦苦追求的人生的实现,体现出黄土地世界、“平凡的世界”已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在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上描写新的“世事”使所有的人物的人生都成为可能——用陕北语言来表述则是“他们都活成了”。儿女们活成了,孙玉厚老汉也就活成了。就是他本人的光景也“发达”多了。生活的变化使这位老汉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甚而竟然恢复了“年轻时的气魄”。他坚决地让少安和秀莲去新整修的院子过“年轻人的日子”,而不必再为老人牵肠挂肚;他豁达地支持少平到外面闯世事,而由他自己在家种庄稼。他懂得了“骄傲”。最令他骄傲的是小女儿进入“大学堂”——听人说还是“重要学堂”。他做梦也想不到能有今天这等荣耀。他对儿子说:“你爷爷和我,苦熬了一辈子又一辈子,谁也没能在双水村站到过人前面。现在,咱站到人前面了……”

在所有同行中,路遥对“活成了”的不容易体验得最深,对因为“活成了”而产生的幸福感体会得也最强烈。这是“平凡的幸福”。

《平凡的世界》描写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过去极其反常的社会生活走向正常。地主的后代金二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意味着所有像他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开始:真正地享有包括政治权利在内的一切公民权利。这些从前的社会弃儿今天也能“活成”。他们为此摆起喜庆筵席。他们重新受到村人的尊重。倒是总是穿不上鞋的“革命家”孙玉亭心里生出被遗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