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06

第6章 小儿病与风暑邪 (1)

小儿着衣单薄,感受风寒,或在户外活动,汗出脱衣着凉,常会引起风寒咳嗽,则多见头痛、鼻塞、流涕、困倦、咳嗽等征候。

验方:鸡蛋1个,鲜姜(干姜也可)适量,麻油适量。将姜切细末,撒入打散的鸡蛋内,麻油加热,煎蛋,清晨,空腹食之。

按:鸡蛋,益气,补虚;姜,祛风寒,开窍;麻油,滋肺,缓解上逆,风寒咳嗽,食之颇有效验。

夏季,小儿外感风热,引起热伤风,导致风热咳嗽。症状:多见发热、鼻寒、无涕、咽痛、头痛、痰黄、咳嗽等。

食疗:青萝卜(适量),苦瓜(适量),杏仁2钱,煮水饮。每日饮3~5次,每次饮3~5汤匙。

按:青萝卜,润肺化痰,祛风涤热,咽喉诸症。杏仁,消痰,止咳。三味相配成方,有利咽、润燥、清热、涤痰、解毒之功效,故,善疗风热咳嗽。

1986年赴东欧讲学期间,在罗马尼亚,盖尔茨,男,4岁,几日发热不退,其父母要求为盖尔茨推拿治疗。

小儿疾患,大都是胎毒、伤食、外感、惊风、变蒸(即发热症)、夜啼、盗汗、喘咳、腹泻等病症。因小儿脏腑嫩弱,除急症、重症,不宜过多服用药物。

小儿诊病,宜看三关。即,食指本节之风、气、命三关也。

歌曰:虎口有三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即人中恶,黄者是脾端。

(注:三关是示指上的三横纹;紫热红是指出现两色,也就是一热,二患伤寒症了;受惊会出现青色,疟疾是白色;黑色代表病很严重了,黄色则是脾胃病。)

面部察色歌:面色黄疳疾,青黑是惊风,吐泻面黄白,伤寒定紫红,痢疾冒头皱,惊风两颊红,渴来唇带赤,热甚眼蒙胧。

保生歌:

要得小儿安,常带饥与寒。

肉多必滞气,生冷定成疳。

胎前防辛热,乳后忌风参。

保养常如法,灾病自无干。

(注:若要婴幼儿健康,不要给他吃得太饱,穿得太热。胖了,必然生食积气不顺,勿多食生冷食品。女性怀孕少吃辣的、太热的食品,喂奶时要防避风寒,如果重视这些,就会少生病了。)

小儿推拿法:

取穴:肺金、脾土、肾水、心火、肝木。

推肺金:无名指指腹是穴。以拇指指腹向上推为补,下推为泻。

主治:咳嗽,发热,惊风,痰喘,盗汗,夜啼。

推脾土:拇指内侧指尖至指根处是穴。以拇指指腹向上推为补,下推为泻。

主治:食欲不振,夜卧不宁,咳嗽痰喘。

推肾水:小拇指腹是穴。以拇指指腹上推为补,下推为泻。

主治:小便黄赤、短少,发热。

推心火:中指指腹是穴。以拇指指腹下推为泻。

主治:口舌生疮,目赤生眵,小便黄赤,惊风,发热(宜清不宜补)。

推肝木:食指指腹是穴。以拇指指腹下推为泻。

主治:目赤,发热,惊风(宜清不宜补)。

效果:每日早、中、晚,各推一次,经推拿五次,退热。(插入推肺金、脾土、肾水、心火、肝木图)

1994年12月7日,顺子,男,7岁。患持续性发热,经医院做各种检查,未确诊属于何种病症。于1995年1月2日,入住青岛市儿童医院治疗。1月12日出院后,发热病症继续发作,遂于1月22日,入住青岛市人民医院治疗。1月30日(农历年除夕)出院后,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发热。2月1日(正月初二),体温达39.1○C。

民间习俗,年初一、二、三日,忌讳进住医院。尤其顺子两次入住医院,静滴药物达40余瓶,并应用了大量抗生素药物,导致孩子惧怕再进医院。父母认为,两次住医院治疗,未能治愈高热病症。故,希望求中华医药学治疗。

正月初二日,(2月1日)下午3时,给予小儿推拿治疗。

取穴:

分阴阳、顺逆运八卦、补肾、清肺、清天河、退六腑、清小肠、清大肠、猿猴摘果、揉二马、捣小天心等。

手法:轻补、重泻、顺补、逆泻。

疗效:经推拿后,体温降至38.4○C。

晚间八时体温回升至38.7○C。

复诊:

取穴:黄蜂入洞、揉精宁、打马过天河、推大肠、清肝、一窝蜂等。

手法:重补、重泻。

疗效:经推拿后,体温降至37.4○C。

正月初三日(2月2日)中午11时,体温回升至37.6○C。

再诊:

取穴:内劳宫、心经、肺经、合谷、外劳宫、凤凰摆尾、清天河、四横纹、五经等。

手法:轻补、轻泻。

疗效:经推拿后,体温降至36.7○C。

正月初三日(2月2日)下午2时。

处方:黄芩2钱,麦冬2钱,板蓝根2钱,知母2钱,金银花二钱,淮山药3钱,麦芽3钱,黄精3钱,桑葚3钱,红枣2钱,甘草2钱。水煎服。

正月初三日下午五时,体温36.5○C。

正月初四日,体温36.4○C。

正月初五日,体温36.4○C。

正月初六日,体温36.4○C。

小儿发热有起伏,热证延绵,为时持久,且未确诊,多系阴阳偏颇,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小儿推拿,在于通经活络,协和脏腑,疏调气血,宣达经脉,以纾解病症。继辅以汤剂,扶正祛邪,固本强标,强化体质,康复身体。

保加利亚达尔托夫医生的儿子,患遗尿症。经物理疗法和服药,皆未见显效。医生夫妇请求予以小儿推拿治疗。

症状:患儿,夜睡中,不自觉地遗尿,一宿达2~3次。周日,在游玩或游戏中,常不自主地遗尿,一天达4~6次。

推拿:

补肾水(小指腹位)、掐威灵(手背示、中指掌骨之间位)、点内关、运八卦(手掌心圆周位)。每日早、晚各推拿1次,每次8分钟。经推拿3天,夜睡中之不自觉遗尿,减至1~2次。周日之不自主遗尿,减至1~3次。持续推拿3天,遗尿症状基本消失,又连续推拿3天,疗效基本巩固。

小儿尿频或遗尿,多系肾气与膀胱气,统摄不固所致。

方宜:

螳螂子(每岁1钱),煎水饮。每日服2~3次,每次服5汤匙。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部器官,皆未成熟和健全,身体对风、寒、燥、湿与病菌侵袭的抵抗力,比较低弱。因而,小儿伤风感冒后,出现的高热,常常会引起鼻出血(鼻衂)。此外,小儿鼻出血,有其他病因,需要诊断病因,因症治宜。

春季肝火炽盛,夏季身体燥热,亦会出现鼻出血。鼻腔发炎、肺热、胃热、鼻部外伤等,会造成鼻衂。小儿鼻衂严重,应到医院检查,以防延误病情。

若鼻衂是偶然发生,可取

冷敷法:

取毛巾,冷水浸湿,置于上星穴(两眉正中点直上,入发际一指处)、印堂穴(鼻两只上,两眉正中点处)。小孩仰卧或仰头,冷敷1~5分钟即可。

上星穴,印堂穴,主醒神,止鼻血。(插入上星、印堂穴位图)

塞鼻法:

取头发一小撮(以母发为良),用火柴烧成炭,让小孩仰卧,将“血余炭”撒塞出血鼻孔。

按:头发,中药名为“血余”。鼻窍出血,血余炭撒之止血。

贴足心法:

取大蒜1~2片,贴足心凹陷处,每次5分钟(左鼻出血,贴右足;右鼻出血,贴左足;两鼻出血,贴双足)。

按:大蒜贴足心,止衂血。因小儿皮肤娇嫩,贴后,见肤色显微红为度,稍停,再敷。

熏鼻法:

取醋烧热,以热气熏鼻,每次熏5分钟。亦可用药棉蘸醋,塞入流血之鼻孔,5~10分钟即可。

按:醋可敛鼻血。

小儿多食油炸、火烤、烟熏、炉烘、锅烙的食物,少食瓜、果、菜蔬食物,胃肠蕴积燥热,热邪上炎口腔,则易生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