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41

第41章 八卦与节令 (2)

立秋:《津门杂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日咬秋,可免腹泻。”宋代,立秋日,人们以秋水吞服赤小豆七粒。《月令广义》云:“立秋日,以赤小豆七粒,服井水吞下,一秋不犯痢疾。”清代,立秋日,食西瓜,并祭祖。北方,是日,蒸茄脯,熬香薷饮。谓秋后无暑瘧、痢疾。浙江杭州一带,立秋日,食桃子。

秋分:民间习俗,人们带着米酒,猪、羊肉、腰子、肚肺、鸭饼、瓜、薑等,切成棋子片样,调味后,祭祖,象征丰年。尚有,食薤白粥加羊肾,空心饮服,以补肺气,肾气。

立冬:《礼记·月令》载:“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万寿仙书》载:“是日,取枸杞煎汤沐浴,益足。”取山药、枸杞、猪肾,煨汤食之,壮腰肾,增气力。取韭菜、麻雀肉,炒食,固肾精,壮肾阳。取麻雀蛋、栗子,炖食,助阳,补肾虚。

冬至:古代,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亦称“压岁”、“贺冬节”等。东汉,有“进酒肴,及谒贺君帅耆老,如正旦”之习俗。南北朝,民间有吃赤小豆,避邪气之习俗。宋代,“京师最重此节,备办饮食,享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民间有“冬至混沌夏至面”之说。南方,家家以糯米粉做圆子,敬奉祀祖,全家食之,谓“添岁”。《混俗颐生录》云:“是日,昼浴,通血脉,夜浴,通腠里(指皮肤、肌肉的纹理。也指脏腑)的纹理。”

春节:农历12月30日,为年除夕。子时(深夜12时)一过,就是春节了,也是正月初一,一年之首日,俗称“大年初一”,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指“立春”为春节,辛亥革命的民国初年,将正月初一日,改为春节。五帝时(约前26世纪初始)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除一为旦。

汉武帝时,定孟春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天,成为元日、元辰、端日、岁旦、岁朝、岁首。民间习俗,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清扫房屋,办年货,做年糕,蒸馒头等。大年初一,民间习俗,相互拜年、贺岁,口称:“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吉祥语。亲朋之间,拜年时,长辈总要给晚辈(未成年成婚者)分发压岁钱,以示祝福。

相传太古时,有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三百六十五天后的夜晚,出来伤害庄稼和人畜,为害怕儿童受惊,大人燃烧竹子的啪啪声,吓走了“年”,又给小孩糖果,进行安慰,谓之“压惊”。年复一年,逐渐演变为银钱取代了糖果。明清年代,用红彩绳穿着压岁钱。民国以后,流行了用纸包着压岁钱分给孩子。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龙头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相传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日,御驾亲耕。自耕一亩三分土地。后来,黄帝、汤尧、夏禹等,皆效法先王。

周武王沿袭了这一传统,并当作一项重要国策施行。要求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亦称“春龙节”。二月初二后,蛰虫萌动,草木复生,龙为百虫之精,龙抬头,就会兴云播雨,迎来丰年。民谚曰:“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宛平县志》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各家做荤素馅饼,油烹食之,日熏虫儿,引龙出,使百虫伏藏也。”

元宵节:据记载,西汉初年将领周勃,与大臣陈平,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有“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之语。后人称”周勃安刘”。平定“诸吕之乱”,正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登位后,每年是夜出宫游玩,和老百姓同乐。

古语中,“夜”又称“宵”,“正月”称“元月”。因此,汉文帝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至宋代,民间流行一种食品,即用糖和各种果肉做馅,外面滚上糯米粉,像小圆球形状,用水煮熟时,食品漂浮水面上,就称为“浮元子”,后改称“元宵”。

窃国大盗袁世凯,疑虑“元宵”有“袁”、“消”,即消灭袁之意,遂于一九一三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死后,民间又恢复了“元宵”名称。民间习俗中,在正月十五日前后,有“闹元宵”的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猜灯谜等。元宵夜,吃元宵,象征月圆人圆,万事美满如意。

清明节:公元前二百多年,秦汉时代,确立了二十四岁时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清明节又称思亲节,民间习俗,踏青扫墓,追念先人。《礼记》载:“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士庶人祭其先。”春秋时代,民间有“吉日良辰,效祀野祭”之习俗。

唐、宋时期,扫墓的习俗兴盛。据记载,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于绵山而终。《庄子·盗跖》篇云:“介子推至忠也。”因被焚于清明前一日“寒食节”,人们为怀念这位伟人,扫墓祭拜。《梦梁录》曰:“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亲之敬。”清明节前后,民间尚有植树、插柳之习俗。民间习俗,寒食日禁火,因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出山,发现介子推抱树被烧死,为悼念介子推,禁止烧火煮饭,成为寒食节日。清明节,尚有放风筝、荡秋千之民间习俗。

端阳节:端阳节,亦称端午节。端为开端、起始之意,午,在古代同五谐音通用。五是阳气始盛之意。所以,五月第一个逢五的日子,就称为端午或端阳。

据史载,公元前278年5月,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屈原,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投江殉国。人民怀念他,所以每年在他殉葬的日子,五月初五,都要包粽子,划龙舟来纪念他。当时,百姓闻讯屈原投江殉国,都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抢救,并把装着米的竹筒,扔到江里以示祭奠。

唐代文秀《端午》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民间习俗中,端午节,饮雄黄酒、吃粽子、插菖蒲、戴艾蒿、缠五色线、挂长命缕、挂老虎索、佩香囊、沐香汤等。

注:雄黄,解疮毒,疗恶疮,杀疥癬,治蛇咬等。菖蒲,治风湿,散痈肿,通九窍,杀诸虫。艾蒿,治癣疾,止瘙癢,止崩血,散寒痛等。

中秋节:中秋节,亦称八月节、团圆节。《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是祭月亮之意)这说明春秋时代,帝王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明代冯梦龙语:“月到中秋分外明。”

南宋吴自牧语:“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

《萝梁录》云:“八月十五中秋节,富家巨室,铺席之家,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唐代,中秋赏月之习俗盛行。明清以来,“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所以,赏月、拜月、祭月,吃团圆月饼的习俗,流传至今。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宛署杂记》云:“中秋,民间自制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清代,月饼的品种,有很大发展。月饼上印有福、禄、寿、喜、嫦娥奔月等图案。目前,我国的月饼,有京式、广式、苏式之分。有酥皮、硬皮、提浆三大类。著名品种有玫瑰、水晶、百果、松子、莲蓉、豆蓉、豆沙、蛋黄、五仁等。

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称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相重,因而称为“重阳”。《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其言人可长寿。”

《风土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可辟恶气,御寒邪。”据《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饵即糕)饮菊花酒,运令人长寿。”

重阳节日,食糕,起源很早,自汉代、唐代、晋代、宋代、明代、清代,民间重阳食糕之俗,流传不衰。如,汉代食“莲饵”,晋代食“莲饵”,唐代食“鹿糕”,宋代食“重阳糕”、“狮蛮粟糕”,明清食“花糕”等,皆成为传统的岁时节日的糕点。

腊日(农历十月二初八,俗称“腊八”):古代,在十二月合祭众神,称为“腊”。所以,农历十二月,称谓“腊月”。

民间习俗,在腊月初八日,喝“腊八粥”,因十二月初八,称为“腊日”。

古代,在“腊日”合祭天地、神灵和祖先。腊日食腊八粥,在民间流传三种说法:其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前,到达摩偈陀固时,由于天热、劳累、饥饿,昏倒在尼连河边,一位牧女把所带的谷米,加上野果,用水熬成粥,喂给他吃,其食后,精神振奋,便在菩提树下打坐,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佛寺僧众,每逢此日,诵经演法,用米和谷物煮粥供奉敬佛,称为“腊八粥”。

其二,明太祖朱元璋,童年时,家境贫寒,为地主放牛,经常挨饿,腊月初八日,发现老鼠洞里有许多五谷杂粮,便弄来煮粥食。他登基做皇帝后,在腊月初八日,想到这件事,便命人以五谷杂粮合在一起煮粥食,并赐名为腊八粥。

其三,《本草纲目》载:“共工氏(古代传说,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有七个不肖子孙,为疫鬼,畏赤豆,故腊月初八日,做赤豆粥,祛除瘟神疫鬼,祈年丰人旺。”

宋代、元明两代,民间食腊八粥,宫廷、官府也做腊八粥食。清代食腊八粥的习俗最盛。皇帝向百官赐粥,向大寺院发放米粮,民间家家煮粥互相馈赠。腊八粥所用原料,有大米、小米、黄米、糯米、高粱米、赤豆、云豆、绿豆、栗子、桂圆、白果、莲子、红枣、核桃仁、花生仁、薏米仁、芡实等。通常是用八样食物,多者也超出八样,一般夜间文火熬,清晨热食。

祭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民间传统节日小年节、祀灶节、送灶节。《后汉书·阴子方传》载:“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现形,家有黄牛,因以祀之。以后,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

民间习俗,是日,家家在灶前,贴一灶君升天时骑的“纸马”,摆祭品,并敬以胶牙糖(麦芽糖),祭毕,将灶君像揭下烧掉,至腊月三十日换上新像,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对联,横批“一家之主”。

《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载:“十二月二十三日,家家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民谣曰:“糖瓜祀灶,新年来到。”

年除夕:又称大年夜。是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所以,也称“除岁”。唐,戴叔伦诗句:“一年将尽夜,明日又逢春。”民间流传的对联:“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为辞旧迎新之夜,所以也称“除夜”。是夜,家家户户,都备香、花、水果等供物,祭司祖宗,以祈新岁之福。民间传统,尚有“守岁”的习俗。意谓:“父母延寿。”

《东京梦华录》云:“是夜,士庶之家,围灶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清嘉录》云:“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宋,王安石《元旦》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民族传统中,成为人们欢度年节,辞旧迎新,合家团聚的欢乐之夜。是夜,北方广大地区,习俗吃饺子(亦称“扁食”、“角子”、“元宝”等),1972年,考古者,在新疆发掘的唐墓中,发现饺子形制物,与现代饺子无异。民间习俗,除夕夜子时,食饺子,有“更新交子(时)”之意,初一早晨,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

除夕夜,初一晨,家中老少,皆要说吉祥语。为图吉利、祥和,饺子里,放进糖,象征生活甜蜜;放进枣,象征早早发财;放进钱,象征财源滚滚来;放进花生,生财有道;放进糕,象征步步登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