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27

第27章 抗衰 (2)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道家养生之道,系善于养神,使心神凝一,互为其根,互为其养,养生之道,则孕育其中矣。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养生者,重在营养生命,贵在养益健康。人,乃富有感情与意志的生命体。人生一世,感情与理智,总是交织相生、交融相成。感与理,情与智,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的感情与意志,便在这微妙的“性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

故,道家养生学认为:女性属阴,男性属阳;女性属柔,男性属刚;女性属水,男性属火。故而,女性养生,重在情感,男性养生,重在理智。为此为养生之基,“性命双修”、“重生”、“重德”、“重情”、“重欲”,养性而修身,修身而养命,养生之道,寓于其中矣。

善喜,养快乐之情,而益心。

善乐,养欢娱之情,而益气。

善爱,养愉悦之情,而益神。

善动,养激发之情,而益脾。

善静,养安宁之情,而益肺。

善思,养神志之情,而益肝。

善饮,养协和之情,而益肾。

善食,养舒展之情,而益精。

善性,养生机之情,而益血。

养生之道,浩瀚广大,重生,则当求养;重命,则应求益,养益之福,在于明其理,而悟其道,持之以恒,心身之美,孕育其中矣。

女性,多喜乐于形态之美。而形态美,既显示出人的“性灵”之美,又表现着人的健康状况。故,良好的形态美,展示着人的气质,而人的气质,蕴涵着人的学识、教养、性格、情趣和风度。非凡的形态美,显现着人的意识、信念、品德、意志和情操。所以,形态美表现出的“美”,美在矫健,美在“福相”,美在匀称,美在“洒脱”,美在“大方”,美在端庄,美在灵敏,美在秀丽等等。

故而,形态美这一形式美,必然表现着内在美这一内容美,单纯追求形态美,并非高尚的形态美。内在美,方为美中之美;外在美,只是美的形式。在养生中求美,在美中求养生,可谓善于在生活中养益生命了。

老年如夕阳,光辉犹存,却日薄西山;年老似炉火,先热独灼,且燃料殆尽。故,惜精气,寡色欲,起居有度,房事有节;抑忧虑,戒暴怒,养性而求安,修命而求寿,此今长生之道也。

“食色性也”,步入花甲之年,精血渐衰,神气渐败,故,莫沉醉于色,因贪色损精,精竭损寿。善养生者,须自戒自律。

色之性,虽是人之本能,而老之期,正气日衰,老而寡欲,勿妄施精,乃养生大要。老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雄心者,则须有“老当益壮”之身躯;希冀耄耄之年,精神抖擞,精力充沛者,则须要惜精而节欲。

枯朽之木,遇飙则折,苍劲松柏,岁寒后凋、年老之期,色欲无度,则精竭命衰。色欲有节,则达生延命。故,“我命在我不在天”,善养性修命者,必久寿也。

中华医学认为,老年之时,元精日亏,元气日弱,元神日衰,血脉日虚,此乃生老之常也。人的脏腑、脉髓、筋骨、肌肤,随生老而强弱盛衰,此乃年岁之变也。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开窍于耳,“肾主肢,其充在骨。年老,常见精力衰败,四肢乏力,耳聋,骨松,腰脊不壮。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开窍于口,脾裹血,其充在肌。年老,常见食欲减退,大便不畅,血虚,肌萎。

肺为元气之源。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乃五脏之华盖。年老,常见气短喘息,毛发枯脱,嗅觉迟钝,胸背不支。

肝为疏泄之官,肝藏血,开窍于目,其充在筋,主谋虑。年老,常见筋脉拘紧,眼花,血脉不和,多疑易躁。

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充在血脉,主汗。年老,精神不足,言语滞涩,血脉不畅,汗液失和,而肌肤干燥。

诸此一般,乃生老之必然。人到老年,求益寿,则宜安度时日,怡养天年,年高岁暮,若强勉房事,则损精;如强力媾合,则伤身。色欲无休,恣情泄精,致使命门火衰,则百病萌生矣。

年老之期,命如塌隐之岸,值水则颓;命若自我戕伐,不以为然,恣意嗜性,不悟其害,福寿终可夺矣。七八、八八之岁,精、气神之脉气,趋于衰败,形之象、髓之魄、身之态,则渐衰萎。年老乐色,勿忘嗜欲有心脉骤衰,生脱阳之险;老年纵欲,须知妄泄有早殁于风烛残年之危。生与老,乃自然之道,无可相违、寿与天,则在于性与命之修行,精、气、神之保养。

《素女》云:“人年六十者,当闭精勿泄。精盈而自溢,精盛而思欲,乃人性之所动。花甲之年,乃人生历程中,生老之甲子周期,闭精而养,则益于固本返真,填精补髓。

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甲子之始,癸亥之终,周而复始,成六十花甲子之数。

夫“人年六十闭精勿泄”,“一岁二十四泄”之说,有益。而视乎人之精力、气力、神采、髓力而论、尤宜。谅人生身之本不同,七情(道家以喜、怒、哀、乐、爱、恶、欲为七情)各有所感,六欲(道家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欲)各有所求,故因人制宜,房事宜和谐而不迷恋,媾合宜节制而不嗜纵,行之有期,为之有度,可谓明司则不昧,智达则不愚也。

节欲习剑术:

站立位,昂首挺胸,双足并拢,目光前视。

左手臂上抬,屈肘,掌指自胸前向左上方伸直。

左膝屈曲抬平,足跟置于裆前。

左手臂屈曲,掌心向前,掌指横于眉上面额部位。

右手臂屈肘,握剑猛力前刺,右腿挺立,成金鸡独立式。

左手掌指,白面额部下落到右手握剑之腕部,左腿下放向左后方蹬直,右腿屈曲前蹬,成登山式。

右蹬腿向后跨半步,右后转向,右臂持剑屈肘,向右上方直刺,左腿屈曲,左手掌指屈曲置于胸前,成麻花式。

左手臂下垂,右臂收下,双腿铺挺立,右手握剑柄,剑贴立于右臂后,收式。

人生匆匆,岁月飞逝。如古诗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故,志士、良人、善者、贤达等,无不建树伟业,造福人类。如,清代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表现了忠良重国家之兴盛、轻己身之安危。

人生几何,壮志凌云者,不曾蹉跎岁月。“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开拓新域展宏图,须焕发精神,康健身体。“生当作人杰”,“留取丹心照汗青”,应抖擞精神,抗御衰老。因“英雄一去豪华尽”,不觉两鬓白如霜。珍惜年华,未老先防;意气风发,老当益壮。此乃激励雄心壮志,书写灿烂春秋之豪迈作为。

据古籍记载,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隆上疏对曰:“人之所贵,莫贵于生。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臣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常朝朝服食玉泉。玉泉者,口中唾也。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日练精。”这一记述,道出了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养生之道。

晋代养生学家、丹药学家葛洪曰:“养生以不伤为本。”太乙真人云:“咽精液(乃唾液也)养脏气,美饮食养胃气,薄滋味养血气,戒色欲养精气,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这一论述,言明了养生之道的要诀。

明代顾炎武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善养生,力保朝气;善养生,力强体魄;善养生,力求天年,“养怡之福”,“幸甚至哉”。

宋代黄庭坚诗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善养生之道,重保健之法,终身以高寿,可谓善哉。

人生一世,度过花甲之年,古来之稀、赢得天年高寿,可谓福矣。人类历史中,尚未有长生不老者。而就人的生长期与自然寿命之关系而言(自然寿命约等于生长期的5倍至7倍),人的自然寿命应是100岁至140岁左右。

但,由于主观与客观的种种不利因素所致,往往令人难以达到自然寿命的限度。不过,在主、客观条件不足以令人寿至极限,就客观的社会现实而言,寿至八九十岁者,可称得上“人寿天年”了。

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主观因素的形成,却受自我制约所左右了。因而,益寿之道,“我命在我,不在天”也。

为此,延年之法:

少吃荤,多食素;少饮酒,多呷茶;

少持静,多活动;少疲劳,多沐浴;

少烦恼,多喜乐;少愤怒,多欢笑;

少房事,多养身;少说话,多养神;

少服药,多食疗;少憋气,多豁达;

少贪婪,多清心;少作恶,多行善;

少奸谲,多积德;少吸烟,多食果。

人,信念不一,观念不同;性格不一,品行不同;条件不一,情趣不同;身世不一,处世不同,等等。因此,健康人之所期,长寿人之所求,何乐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