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26

第26章 抗衰 (1)

人体的化学组成中所有的主要生命元素和必需生命元素,对人体健康及生命活力,具有极关重要的作用。如钙、磷、钾,存在于一切细胞、骨之内。人体形态美,需要吸收这种养分(适量)。

锌、锰、钼、铬、镍、硒、锶、氟、钠、硅、铜、碘等,各存在于血液、性腺、骨、肝、淋巴腺、肾、肺、皮肤、脑、胃、牙齿、细胞外液、甲状腺、全身等。有利、适宜、均衡、合理地吸收生命元素,对人的容颜、肌肤、体态、内脏器官等,自然会产生养益之利。

兴奋肌肉,维护心脏功能

黄豆、紫菜、榨菜、蘑菇、冬菜

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

发菜、虾皮、海带、田螺、芝麻、卤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酶系统的主要成分

鱼粉、淡菜、猪肝、豆腐皮、腐竹

可促进80多种酶的活性、维持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强化血小板、促进性机等

牡蛎、麦芽、蘑菇、白萝卜、茄子

脑、肝、肾、胰、垂体的成分之一,是脂类代谢之要素

核桃、谷类、茶叶、栗子、松子

美容之美,首在肌肤,肌肤之白晰、细嫩、光滑、丰满等,可谓美容之姿色;美容之美,首见面容,面容之红润、洁净、神韵、俊俏等,可谓美容之姿容。 “临江仙”词句:“强调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越女颜如玉。”美之容,容之美,活现眼前。

人之美,首在形态,形体瘦弱,皮毛枯槁,肌肤粗糙、干裂等,外表之美,则会黯然失色。故,肌肤乃形体之外衣,形体为外表之形象,人若求美,肌肤、形体之美,则善养以求其美,善护以求甚美。《西京杂记》云:“卓文君眉色姣好,拓望远山”;“红腮隐出枕函花”;“绿窗人似花”。人之美,美之人,皆活现笔下。

肌肤是人之外衣,养护肌肤是美化形体之美的要诀:

一是洗脸用温水,早晚要洗面。

二是早晚按摩脸,消皱保容颜。

三是延缓人衰老,抚摩身躯脸。

身形体态之美,会映衬容颜之美,会助长容貌之美,所以人之美,是整体之美,单一之美,美非完美。因而,“精神内守”求意美,意化形体,求意静身安,身体坦然而解虑,舒展肌肤,进而舒缓肤皱肌衰。进而,调身合意。

晨起后,双手抚面,摩颈搓臂,舒背松腰,揉腹按腿,捏足抖身,持之以恒,防老抗衰。

中华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故此,习气息,调呼吸,通达气机,使真气疏布于全身经脉之中,促进血液循环之旺盛,令血分输濡肌肤、脉络、腠理、筋肉、身躯、容颜,即将获益而润泽,形态丰腴而矫健,美亦蕴涵其中。

抗衰老方:

一、晨起,面向东方,站立位。双手拇、示指腹,轻揉耳垂,揉摩耳轮;双手掌心,按揉双目;双手示、中、无名、小指腹,上下推动眉心至面额中线,继之横推面额、头顶中线至后头发际,继之横推颈部至前胸部至小腹部,双手掌心相叠,按摩小腹部。

二、中午,面向东方,正坐位。双手掌心相对,左右旋转、前后推搓;双手掌心交替推摩腋窝;双手掌心交替按摩肩、臂、手背;双手掌心分别按摩大腿内侧至小腿内侧、大腿外侧至小腿外侧;双手掌心分别按摩膝盖、眉窝。

三、夜晚,正卧位。双手掌心交替抚摩腋肋、腰、臀;左手掌心近摩丹田穴(脐下3横指位)、右手掌心按摩命门穴(腰部相对腹部之丹田穴);双手中指腹分别按摩鼻唇沟;双手拇指腹、示指本节(弯曲)按摩眼胞、眉棱骨、目内、外眦;双手五指腹同时抓、搓头皮;双手掌心分别按摩颈部。(插入丹田穴、命门穴位图)

注:每天按摩1~2次,每次每个部位0.5~1分钟。

防衰抗老,乃是男女皆向往之保健意向。面容皱纹,可谓女性皆忌讳之容颜趋向。如,眼角外侧之鱼尾纹,口周、颈部之扇叠纹,皆是表现苍老之征象。因而,美容,容美,改善、消除皱纹,成为男女皆意愿获此良方益法。

防皱方:

一、伸拇指,屈曲示指,按摩攒竹、鱼腰、丝竹空穴;

揉太阳穴;拇、示指腹,按摩阳白、四白穴;

拇、示指腹,按摩地仓、大迎穴;

双手掌心左右交替按摩面颊;

双手掌心相对搓热,上下搓动面颊。(插入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阳白、四白、地仓、大迎穴位图)

二、素日,减少或避免蹙眉;抑制或克制愁容;缓解或消除怒容。古人云“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不无道理。

三、养形应以养气血为先。静养心神,活血以消郁滞,理气以通脉络,肌体协和,情志怡乐,衰老之期,则可延缓,养生之益,则可见之。《呻吟语》云“不欲郁于,可以养生”,“人从容则有余年”。善晨昏怡养,善抚摩按揉、善宣通荣卫,容颜之悦泽,肌体之充腴,自然会孕寓于养生之道中。

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道家传播的养生法术,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史的重要源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道家的养生学说和养生方法,至今闪烁着民族遗产的夺目光芒。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着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命的时运等各方面。而性与命又乃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

道家修性,在于炼心、炼意、炼性;道家修命,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

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炼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炼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清静无为”,养育神形。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炼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

道家所提倡的养生术,乃以养益气息(分静功、动功)、饮膳、丹药和房中禁忌等为主要内容。而静功(以静养神)和动功(以动养形),又在道家整个养生学中,据有主要位置。

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自然的结合,使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一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

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悟真篇》云:“人者,道之枢也。”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之工夫,皆为养心之道的格言。故: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养性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吕洞宾曰:“炼命必先炼性、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机。”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要。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老子百有余岁,或曰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

《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故: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养神之道: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故: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