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25

第25章 女性美和养颜 (2)

人,赏月只因月儿清明洁雅。人,观花只因花儿美丽悦目。故,洁雅令人清心,美丽使人醉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明了求配偶之心态。

“书中自有颜如玉”,说明了求伴侣之向往。

“人面仅一尺,竟无一相肖”,说明了求容貌之意识。

“女为悦己者容”,正是另一方面之显示。如,“天子好美女”,说明了贵为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爱者美女也。“王指纤纤嫩剥葱”,说明了美女的手指娇嫩如葱白的柔细。

“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说明了美人之美,可以闭月羞花,能够引人入胜。所以,历史上产生了“江山美人”之史事。

美,美在内者,非容貌、形态所能切实地展示出来。美,美在外者,往往成为人所羡慕、追求、爱恋之形象。因而,“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之描绘;“西施漫道浣春纱,碧玉令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之描述,无不表明了外在美的魅力。

人的容貌美与形态美,在科学昌盛的文明社会里,既可以修饰其本来面目,也能够修整其面容貌相。但,这种人为与人造的美,失去了其本来面目的自然性,亦改变了其面容貌相的纯真性。故,其美,美在修饰,卸装之后,依然故我。其美,美在修整,原始命相,依然故我。自然之美,乃真正的美;命相之美,乃纯真的美。

宋代苏东坡的诗句“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生动地写出了不自然的妆饰之映现。“双鬓向人无再青”,乃是自然规律。唐代杜甫的诗句“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这绘声绘色的描写,道出了美在自然。

道家重养生。庄子曰:“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载:“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道书曰:“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为最善。”道家之道,道在养生。故,性命双修,修在养生;养生之道,道在修性养命。

美,美在心,见其德行与品性。美在身,见其貌相与形态。心之美,美在先天之本性与后天之修养;身之美,美在自然之仪表与归真。道书云:“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故,道家之基本思想,乃“重人贵生,我命在我”。

人,求美,应求在贵生;欲美,当欲寓在我。因而,生活观之不同,审美观之不一,美的概念,自然差异。美,若美的自我陶醉,如美的他人赞许,无疑是美得其所。美,若美得主观上认为虚假,如美得他人感到造作,这美,亦就难称为美了。

人,较多地重于外表,赏于容貌。因而,现代生活中,美容、整容业,蓬勃发展,竞争炽热,匠心百出,各显神通;顾客盈门,不惜挥金,修面整容,竞相比美。社会风气,形成了生活风貌。

道家养生学,重“独贵自然,形神相守”。人之健康,首在内,次在外,首在内脏,次在形态。人之长寿,首在健康,次在生活。故,人失去健康,人短命夭折,美何言之。

道书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形初成则神依形而往,故,知神形者受气之本也。气者,养形之根也。三者和合,然后出处于世矣。”故而,人精力充沛,气力足壮,精神抖擞,神气活现,外在之美,美在感人、美在诱人、美在娇人、美在夺人,美在悦人耳目。

因而,修饰之美,基于健康,方为美中求美;修整之美,本于益寿,方乃美中求美。求美者,不外愉己悦人。健康之美,方为真美,长寿之美,方乃美美。

道家求养生,首在生之美,次在身之美。生之美者,益寿延年。身之美者,精神焕发,意气昂扬,面貌福相,体魄健强;形态端庄,举止大方,肌肤细晰,容颜华光。养生之益,益寓其内也。

美,各有所好,各有所爱。信念不一,人各有志。故,世间万物,无不是相对而存在,人间情趣,无不因爱憎而取舍。美,氤氲其中也。

美,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鉴赏标准,不同的审美观有不同的衡量尺度。

自然美,成为美者,美在自然。修饰美,视为美者,美在修饰。“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在山水的自然美。苏杭美景如画,画在美景的修建与修造。故,归真返璞,美在素质之本真;东施效颦,丑在造作之模仿。

种族之差异,民族之不同,构成了各具特点之容貌、肤色,形成了各有特色之风度、妆扮。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同胸大、肌丰、宽阔,本是外国人之类形。

但,若是不同的种族和民族者,情欲容貌是外国人,意欲风度是外国人,因而使黑发变黄发、令矮鼻变高鼻、让小胸变大胸,自我意识地认为有外国人风味了。而,修饰、妆扮的最终结局,依然是中国人。并不会因为改形与矫揉而变化了血统、种族、民族、形态、形象、气质、风度、素质等等。故,美在自然,自然就是美。

中华民族、中国血统、汉族后裔者,这一客观的事实,主观上无法改变,即是其他民族、国家、权贵者,也无法代为改变。因而,物质性地、客观性地去创造和求索自然美中之美、美中之自然美,可谓美也。

发之美:一求黑、二求亮、三求润、四求密、五求长。为此,保质为上。

美发方:

白茯苓15克、白果12克、熟地10克、牛膝10克、枸杞子12克、何首乌25克、旱莲草10克、旋复花12克等。共研末,蜜制为丸,每日清晨白开水冲服。

肤之美:一求润、二求细、三求滑、四求洁、五求丰。为此,保护为上。

美肤方:

地黄15、牛膝12克、萆解10克、苍术12克、冬瓜子15克、当归15克、远志15克、白芍药15克等。共研末,蜜制为丸,每日夜眠前白开水冲服。

容之美:一求嫩、二求细、三求光、四求满、五求平。为此,保养为上。

美容方:

桃花7朵、麋角15克、杏仁15克、桑叶12克、芜菁子12克、黄柏皮15克、白芷15克、栝蒌子15克等。共研末,鸡蛋清调匀,每日晚涂擦面部,1~2小时后,热巾敷、拭之。

身之美:一求强健、二求匀称、三求敏捷、四求适中、五求自然。为此,保健为上。

健体方:

灵芝15克、茯苓15克、桑寄生12克、楮实子12克,各等份,煎汤饮。每日晚服1~2汤匙。

功用:轻身,保神,充肌肤,益血脉,延缓衰老,养益体魄。

按:人的发、容、身、形之美,本乎身体素质,基于保养有方、保健有法、保护有力。故,善养精而壮气,善养气而益神,令容颜焕发,毛发光泽,肌肤丰实,体魄雄伟、矫健、身材窈窕、秀逸,自然之美,美之自然,蕴见其中也。

注: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养生学家(后世将其同葛洪、孙思邈并列)苏东坡,服茯苓、黑芝麻、芡实以补益强身,健体美容。

茯苓,性温,味甘淡。归心、肺、肾、脾、胃、小肠、三焦经。《别录》云:“茯苓,开脏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日华子本草》云:“茯苓,补五劳七伤,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黑芝麻,性平,味甘。归肺、肾、肝、脾、大肠经。《本经》云: “黑芝麻,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玉楸药解》云:“黑芝麻,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疗步迟,皮燥发枯、髓涸肉减,生肌长肉,长秃发,经阻诸症。”

芡实,性平,味甘涩。归心、肾、肝、胃经。《本草新编》云:“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芡实不但益精,且能涩精益肾。日日米饭调服。”《本经》云:“芡实,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人生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美;生命岁月里,随时随地在追求着美。所以,人在生活中,向往着生活美;人在寿命里,追求着健康美。美,无疑地成为人类至高无上的境界。

唐代杜秋娘的诗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生动地描述出青春年少的珍贵;唐代韦应物的诗句“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形象地阐述了青春年华的易逝。常言道,美在少年。俗话说,美在青春。

故,如何延缓衰老,怎样保持青春,乃是人人祈求与渴望的问题。

古诗云“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能饶”,“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因为人的衰老,乃是自然规律,但养生有道,行之有方,为之有法,延缓之术,自有其益。

唐代著名医药学、养生学家孙思邈(581—682),所著《千金方》、《千金翼方》、“摄生真录”等,从养生、医药、道引、保健、针灸、推拿、食疗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极为有益的论述。如,“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和神导气之道,正身偃卧,闭气于胸膈中,经三百息,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脉和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老人日能依此行三遍者(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等,对延缓衰老,确有良益。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首诗所描绘的美丽女子,纤手白而柔,肌肤润而细,颈秀长而白,齿齐整而白,眉细长而曲,唇朱红而笑,目乌黑而亮等,可谓美也。

诗云“一双瞳人剪秋水”、“人面桃花相映红”,皆是形容面容之美。可见,令人赏心悦目者,乃美。

容颜、肌肤、体态之美(貌相、种族、遗传者例外),善求后天性之养生之益,会获得一定的养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