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意山光走宁海
6102300000030

第30章 寿宁寺纪游

◎娄美琴

这次是因为要与大作家一起爬步道,硬休眠了一整夜。

早晨与大作家薛家柱夫妇及海飞会合后,报社的走马羊先生介绍说我们走的是南线登山步道,不是很陡峭,但很有意思。

……袅雾初散,步道似一根带子伸向无尽的远处,那些树梢草尖辉映着日光而摇曳,满头银丝的薛老师和比他年轻三十岁的海飞倒是步伐一致,边看边聊,兴致勃勃,我诧异脚下的登山泥路,不时有青苔、石子、落叶、有青藤或横贯或堆砌,但看上去就是极为干净的感觉,这就是美丽的枫槎岭。沿着此岭蜿蜒前行,不一会儿就到达一个大樟树掩映的村庄。走马羊说这是水车乡港头村,其后山麓有座很小且很有来头的寿宁寺,一定要大家驻足瞻仰一番。

寿宁寺外观真的是算不得打眼,但橘黄色左外墙上,白底黑体的“晋代古刹”四字,似乎炫耀着它不凡的历史背景。正门不高不大,但也是红角青瓦,梁额书有黄色字“寿宁禅寺”。

这座寿宁寺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海飞的一个简单问题,引出了大家对揭秘这个小寺院的兴趣,原来,小寺院竟与两位历史高僧有着深厚渊源,这也是这座小梵宇虽掩藏在青山翠树中上千年,佛光却越发弥久的奥秘。

回忆历史就像回头看风景,还需“捡”起刚才经过的枫槎岭说事。枫槎是一种枫树制成的筏,晋代敦煌高僧昙猷(?—约396),当年没有赶潮流到西天去取经,而是南下江汉、江浙一带弘传佛教,南下就是乘这种交通工具进三门湾白峤港登岸,上岸后,枫槎漂搁对岸,至今称枫槎山(在港头寺对面)。当时,昙猷感到口渴,四周没有淡水,昙猷以禅杖戳地,白泉涌出,遂建白水庵。这就是寿宁寺的前身。此后,昙猷沿水母溪(白溪)进天台山腹地,陆续创建了永福、柯山、石梁、赤城、万年、多宝、广润、清居等佛刹,成为天台佛宗的开山之祖。

于是,大家又在寺前找到昙猷石和白泉井两古迹。白泉井高出地面1.5米左右,据说常年不干枯,村民也以此井作食用井。白泉井又名“洗肠井”,相传昙猷之母怀胎时,时经葱园,秽臭犯胎气,饮了白泉井的水,除去了秽气。佛门不食葱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于此。于是大家说,我们也喝上一口吧,更能洗去我等凡夫俗子的精神世界的污秽呢!

迈进寺内,发现小小寺院里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等主要建筑。可喜的是,另一位高僧——唐代的鉴真和尚的印记还有见闻。因为寺中建有东渡纪念堂,保存着当年东渡真身的释迦佛像,并立有“三宝东渡”纪念碑。在与三门籍的师父聊谈后,得知此寺几度劫难几度改名,还保存到现在的状况,实属不易。

在日文中,此寺被译作白泉寺。唐代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到此留宿。可见此寺的背景不凡。该寺由于在公元983—988年间接送耷然、嘉因师徒,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口岸,淳化元年(990)侍郎王化基奏请改名为寿宁寺。大概是祈愿给宁海人民带来更大的福寿吧。至道元年(995)宋太宗搜访名山,又遣内侍裴愈赐给寿宁寺御书三十轴,以资褒奖。

宋代《赤城记》中,寿宁寺列为宁海寺院第二名(仅嵩教寺与此称寺,其他四十四所称院)。

此后,几经兴废。1958年遭火焚后,近年由台州佛协会长、高明寺方丈觉慧法师重建一新,1993年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6月9日,参加中日国际佛教旅游线研讨会代表到此考察,一致确认寿宁寺是佛教传向世界和中日友谊的重要纪念地。日本友人村上博先生在浙江省旅游局何思源处长等省、市、县人士的陪同下,为“日本法济大师耷然登陆处”石碑揭幕,使中日友好口岸重放光彩。

走出寺院,我们又来到陈氏宗祠前,先看那樟树树干碧绿丰满,长势旺盛。树高约25米、胸围7.5米的古香樟,要五个人才围得过来。更妙的是在4米高处自然分为五杈,好像一双巨手的五根手指,伸向前来的客人,故又称“迎宾樟”。据《宁海县地名志》载,在宋嘉定十五年(1222)前,该处为宁海之繁华古镇,该树树龄超千年,与古刹一起不愧为“晋代双圣”啊。

原来以为走马羊想给我们惊喜的是宗祠前面的那棵古香樟树,其实还不止。因为,在他的指点下,我们又发现日本耷然登陆处的石碑就在“迎宾樟”前的树丛中。

由于还要沿路攀爬登山步道,我们只能稍作逗留。离开寿宁寺后,大家对此寺的有关考证话题依然伴随着脚步继续着。有关港头古村的,说是陈氏宗谱记载的文天祥的旧序“盖苍毓秀,得产俊英,缑山揽胜,杰出才名,若吾必达”等数语的描述,就是再现了港头当年的繁茂景象,说明港头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古镇……有关昙猷僧人的,猜想他选址在僧帽山下,是让舟楫入港时就能远远望见这座珈蓝建筑,使过往舟船产生恍见琼台楼阁的幻觉,不禁心驰神往……有关鉴真和尚的,想象出他必定长得慈眉善目,螺髻大耳,那晚留宿在寺里必定筹划着再次东渡后传经布道,弘扬佛法的大计……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聆听大家的高论时,我仍在回眸,那一瞬间,我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从此寺辐射出来的一种神圣的灵光,那抑或是两位高僧遗留下的结众生缘、造福众生、成就众生的不朽精神吧?鉴真大师虽然只是夜间留宿,但他勇敢、执着、坚韧、谦让的背影着实让宁海人民膜拜了上千年。而对于昙猷高僧,我似乎悟觉到很多,据说他面对蛊家的伤害则快食无他;面对猛虎、壮蛇则诵经如故;面对石梁沉着跨越;面对善神谦让石室。那是怎样升华的一种僧格啊!他的舍身求法、好学大度、淡泊名利和潜心创造的个体灵魂和佛教精髓构成合一的精神图形,勾画了寿宁寺的深厚底蕴,加上古道的缠绕伴随,所以相得益彰,彪炳千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