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在纪念柔石诞辰110周年的系列活动里,全国的几位著名作家和宁海本地作家进行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采风创作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再一次充分领略了宁海独特的风土人情,感受柔石故里的百年沧桑巨变。
我分在第二组,走胡陈这条线。第一站来到胡陈港北段力洋镇海屿与胡陈乡屿头之间的黄公渡。所谓渡口,早已名存实亡了。向大海要地是中国的传统。根据记载,宁海早在唐代,就已经在围涂造田,沿海地区人口逐渐增长,土地不够了,就不断去围涂造田。在海滩和浅海上建造围堤阻隔海水,并排干围区内积水使之成为陆地。海水随着历代所筑的海塘,逐步退出陆地,古渡已堙没在现代四通八达的公路中,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偶尔回想起它,就如同翻阅一章尘封的岁月,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心里沉甸甸的。
胡陈乡境内山水资源丰富,风光旖旎,青山笼罩,主要山峦有西北部海拔865米的大丹山,为县境东部高峰之一;北部山峦重叠,24个山头犹如24座炮台,称为“廿四炮”;东北主要有西溪岭、逃羊岗、大尖山等四百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溪流有中堡溪与虎溪。中堡溪源于宁象交界的茅庐岗,全长十四公里,为全县五大溪流之一;虎溪源于逃羊岗,两溪在乡南部的西张塘交汇后流入胡陈港。黄公渡原是胡陈港上游的一个渡口,相传为纪念秦汉时期“商山四皓”之一黄公教民创建义渡而得名。黄公渡,究其始于何年,我想不必也不需要去考证,只要后人们悄悄地铭记着曾经有那么一湾古渡,曾经占据着胡陈人的一段光阴就行。但是我觉得古渡一词更有一种恬静与久远的意景。那时候,足足有十五余里长的胡陈港,港面宽处有八百余米。潮涨时,层层波浪,滚滚而来,到达这里港面最窄的渡口,水面宽也有四百多米,更是白浪涛天,汹涌异常。那些日子,这里没有一座桥,人们全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两头延伸的小道东通长街、西去胡陈和东仓,路上的卵石,已被那些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当暮归时分。
这里自古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渡口,有位姓李的老人,年逾古稀,童颜黄髯,身穿黄衣,不善言谈,性情奇特。他在这里常年撑着渡船为往来的行人过渡,对过渡的穷人不收分文。当地人见他身穿黄衣,长着黄胡须,所以称呼他为“黄公公”。
黄公公原来是李唐皇帝的后裔,为避战乱,弃官隐居在宁海花园村,后来又东迁到胡陈南李村。黄公公因是唐朝皇裔,所以从小到老爱穿黄衣,以示不忘祖宗。青少年时的黄公公,长得英俊,力大无比,据传因仙人传授武艺,十八种兵器件件皆精。仙人见徒弟学业有成,一脚踏在南李七龙坑旁的大岩石上返回仙界。至今大岩石上还留有清晰的仙人脚印。黄公公自小有抱负,身怀武艺,数次上京,均因坏人当道,未能入仕,报国无门使他心灰意冷,养成了倔强的性格。自黄公公来此定居后,他亲眼目睹渡口涨潮时海水汹涌澎湃,退潮时渡口又落差很大,人们往来非常不便。黄公公自愿到古渡撑船,为民做好事。尽管此渡口潮急浪高,但他有一身好武艺、真功夫,所撑渡船均平安无事。黄公公长年累月一直坚持撑着渡船为民做好事,深受村民的爱戴。
渡口最终被登台桥代替,而黄公渡的故事仍在延续。
宁海在南宋出过不少名人,叶梦鼎丞相老家就在黄公渡附近的上宅村,他的老师郑霖家乡也在附近。郑霖(1180—1251)字景悦,号雪岩。南宋开禧元年(1205)入太学,绍定二年(1229)进士,授江西南安军教授。后知四川嘉定,再升总领淮西军马钱粮,转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此后曾改知赣州、苏州、安庆、平江等地。知安庆时兼任淮浙提刑点浙西刑狱;知平江时兼淮浙发运使。郑霖为人纯良正直,在职二十余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郑霖每每看到黄公渡港宽潮急,渡船常被风浪所覆,当地村民不胜其苦。即与灵峰寺僧人元海等人商议在此建桥。后来郑霖在各地为官,虽公事繁忙,仍关心建桥事,节衣缩食,给济元海建桥。元海四方捐募,十年辛勤,桥未建成,人却因积劳成疾而去世。郑霖感痛之余,又嘱咐元海徒弟清隐、惠畴继承师志,完成此举,并一再割俸倾囊相助。民间传说:登台桥由于种种的困难,终难建成。后来郑霖大学士,终于发现此渡口是龟蛇争潮处,只要用锁锁住蛇头龟身,镇住海潮,就可以平息海浪。于是,郑霖大学士将龟身顶茅屋拆去,修建了一座寺院,镇住了龟身。而海港对面的蛇头,郑霖又采用灵峰巨石,花了九九八十一个时辰制成石锁,镇在蛇头七寸处把蛇头镇住,使蛇龟隔海相望,不得争斗。其实当时在桥东山坡上又建了登台寺,便于管理登台桥。此桥终于在淳祐十年(1250)五月建成,涵二十四洞,上可驱驷马车辕,下可通五丈篷船,为我县古代建桥史上一大壮举。因为东乡读书人要赶考到台州府,必须要经过这里,故而命名“登台桥”。有了登台桥,过往的客商和乡民就不用坐渡船,而且更安全了。明代东仓诗人叶儒林诗赞登台桥说:
渡口梁成盖世功,民无病涉往来通。
北关南海通津处,永锁东苍插汉峰。
光射天边横螮蝀,影沉波底现蛟龙。
鲰生愧乏凌云志,未敢留题砥柱中。
往事渐行渐远,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登台桥,自南宋至今也有好几百年历史。时代发展,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这里昔日的港湾,已变成平原。新中国成立后,长街、胡陈之间的交通已有了公路,昔日在交通中担任主角的登台桥已退出历史舞台,今在原桥址上建有公路桥。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河水遮盖了几处残存的桥址。从而古老的传说虽不再在登台桥演绎,但此渡、此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宁海东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便曾经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这里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71%,更有黄公渡历史人物的精神。你翻翻近年的成果就可略知一二,胡陈全乡十八个行政村全部成功创建宁波市重点整治村,其中五个村成功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首批通过宁波市成片连线村庄整治乡镇验收,2010年3月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更为可贵的是,2008年全面启动三十公里长的“8”字形精品线建设,以黄公渡为起点,也是终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成为一条集绿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精品长廊,形成在全宁波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农村建设精品线路。2010年我曾带领四十余位老年大学的学员循环走了一遭,学员兴趣盎然,切切实实感到大开眼界。那些错落有致的别墅,那些粉墙黛瓦的农居,那些鸡鸭成群的小院,尽情抒发着江南优美乡镇的农家特色。大家边走边看,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发展变化,亲身感受到黄公渡人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人的记忆,记载着一个人对一段时期的经历;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录着一群人的历史变迁;而一个国家的记忆,谱写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数千年过往的感怀与传承!”这句名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