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铁路国有是适合当时国情的合理选择,但修建铁路需要通过向外国借款,这是激昂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不能接受的。当时,在中国大地——尤其是南方各省,“路亡即国亡”的观念深入到各阶层人士心中,保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当时在武汉,有一首民众人人都会唱的《路亡国亡歌》:“倘使我民一心一身一脑一胆团结与之竞,彼虽狡焉思启难逞强权强……”来自于南方的激烈抗争浪潮,使清廷产生了恐惧情绪。
《路亡国亡歌》的词作者叫高旭,江苏金山人,同盟会第一批会员,时在武汉与詹大悲、何海鸣等创办《汉口大江报》,连续对盛宣怀、端方展开猛烈抨击,指出立宪派叩头上书的改良主义于事无补,警告国民若不立刻起来革命,必将导致亡国灭种无疑。
当时在武汉,还有个著名的学生领袖叫张伯烈,字亚农,湖北随州人,早年经张之洞选拔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在东京时曾创办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回国后任粤汉铁路公司总理,后被推为湖北留日学生代表,与政府有关部门交涉。张伯烈学法律出身,口才又好,以英、法、德、美、日等几国纷纷“慷慨解囊”愿意借款中国为例,反问道:“此中必埋伏有种种阴谋,不然,何以群起相争如此之剧烈?”在张伯烈的主持下,湖北省咨议局、教育会、宪政筹备会等单位发起组织铁路协会,专以拒借外债自办铁路为目的。该协会致电清廷邮传部、度支部,要求取消川汉、粤汉铁路借款草案,以顺应舆论而维持大局。
铁路协会成立后,“农夫演说,洋洋数千言,士兵断指,血淋漓,以及星士解囊,以助协会之费用。”铁路国有政策出台后,张伯烈、刘心源、宓昌墀等人赴京请愿,联名写出奏折请都察院转奏皇上,陈述借外债修铁路的利弊关系,同邮传部争论数月。
一天,张伯烈乘同伴外出谈判之机,留下一封短信:内有“如不得请,死不归寓”等语,同伴刘心源等人以为张是私自外出,并没有太在意,过了几天,张伯烈仍未归舍,这才慌神了,召集在京湖北同乡900余人四处寻找,终于在东四条的徐世昌府邸门前找到了他。此时的张伯烈双目红肿,数日未进食,泪已流尽,声嘶力竭,当刘心源等人要拉起他时,张伯烈倒伏在地上,将“老母未葬”一事相托,并称请愿不成功誓不还家。刘心源等人齐声跪下,与张伯烈抱头痛哭,此事惊动朝野,徐世昌终于出面,答应了湖北代表的请求,代为转呈奏折。
铁路国有政策出台之初,反抗最早也最为剧烈的当数湖南省。1911年5月14日,长沙各界群众一万多人举行集会,要求清廷收回成命,声称:“如不得请,将来或外人或督办到湘强行修筑,立即集全力抵抗,无论酿成如何巨案,在所不顾。”这种鱼死网破的姿态令湖南巡抚杨文鼎头痛不已。两天后,各界群众再次聚集在巡抚衙门前,尤其是前来声援的长沙株洲万余名修筑铁路的工人,一个个头上缠着红绸带,铁青的脸像是一组组不停流动的浮雕。铁路工人们态度激烈,沿途高呼口号,声称若巡抚不答应代为上奏请政府收回成命,将会导致商人罢市,学校停课,民众抗交租税。
杨文鼎是江苏武进人,与盛宣怀是同乡,靠着这份乡谊,他与当朝红人盛宣怀的私交不错。端方任两江总督时,杨文鼎在其属下任淮阴道,颇得端方赏识。到湖南后,恰好巡抚岑春熐因长沙抢米风潮遭到弹劾,杨文鼎顺理成章当上了湖南巡抚。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杨文鼎没有料到大清王朝已临近尾声,此时的乌纱帽并非那么容易戴的。见群情激愤,杨文鼎担心事态继续扩大,答应了民众的要求,向清廷代奏湖南省咨议局的电文:“湘路能自办,不甘借债。”
在写给同乡盛宣怀的私人信件中,湖南巡抚杨文鼎倾诉了他的苦衷:“湘省自闻铁路收归国有,群情汹涌,哗噪异常,遍发传单,恐滋煽动。若遽用强硬手段,必先与抚臣为难,立刻变乱,是以不得不允为代奏,以平其气而懈其心。”盛宣怀能够理解杨文鼎的苦衷,但是在时代的大变局面前,容不得他有丝毫的躲闪和退缩。盛宣怀回信安慰了同乡几句,却又话锋一转,声称铁路国有已成国策,向外人借债也已经签署草约,决不可能更改。过几天,朝廷回复发下来了,杨文鼎除了得到一顿严厉的斥责外,别无所获。
再说广东省。1911年6月6日,粤省铁路公司召开大会,到会股东千余人,坚持商办,反对政府强占广东铁路,在公司内设立争路机关部,发动报刊极力为之鼓吹。不同的是,广东未出现类似湘、鄂省那么规模浩大的群众示威活动,更像是一场不流血的和平请愿。
其时两广总督是张鸣岐,字坚白,山东无棣人。原在晚清大臣岑春煊手下任文案,后以岑推荐,任广西布政使,上任后即大力推行新政,得到清廷赏识,被任命为两广总督。1911年4月,广州暴发了黄花岗起义,张鸣岐丢下全家老少,翻墙越屋至水师公所,指挥清军士兵镇压,打死革命党72人,起义失败。此时刚刚经历黄花岗起义不久,广东省风声鹤唳,张鸣岐从保路运动一开始便采取高压政策,下令巡警道“传示各报馆,遇有反对铁路国有言论,一律不得登载”。张鸣岐在加强压制的同时,建议清廷在归还股本问题上作出让步。
张鸣岐的这一态度,被广东境内的绅商们部分认可。其时,粤省铁路公司协办黄景棠,是广东绅商的重要代表人物。黄景棠,字诏平,广东台山人,出身于南洋,父亲黄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许多产业和种植园,是南方著名侨商。黄景棠是一位很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在清末广东创办近代企业的浪潮中,到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在筹组粤省铁路公司时,他带头认购10万股,带动了商人们踊跃认购的热潮,很快聚集了4400多万元,使粤省铁路公司成为清末资本最雄厚的一个商办企业。
1911年夏天,清廷铁路国有政策出台后,黄景棠多次鼓动广州商人联合抵制,并试图举行大型集会。然而黄的一切行动尽在秘密警察的掌控中,粤督张鸣岐在告示中一再对他进行警告和威胁,并对与黄关系密切的绅商们逐一摸底,针对性地展开攻心战,在政府有关方面的胁迫下,原先反对铁路国有的绅商们纷纷畏事退缩,黄景棠孤掌难鸣,在危险关头远走南洋,避开风头。此后广东的保路运动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了香港,9月3日,广东保路会在香港成立,广州各界派代表参加,会后分别派人赴京请愿及到南洋宣传,但是影响力已经转小,常常被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