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阴谋
6089000000009

第9章 收购运通股票

美国运通公司股价随之暴跌。

侥幸的是,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大众的注意力被转移开来,美国运通丑闻并未受到人们的过分关注。

当美国运通股价狂跌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接受和使用运通的产品和服务。

当时有1000多万人持有美国运通信用卡。

1964年初,巴菲特公司资本接近1750万美元,他自己的资产也达到了180万美元。

此时的巴菲特开始竭尽所能地疯狂收购美国运通股票。

到1964年6月底,他的父亲霍华德去世后的2个月,巴菲特已经投入了300万美元的巨资购买运通股票。

霍华德死后6个星期,美国运通总裁霍华德·克拉克(HowardClark)宣称:美国运通公司感到从道义上讲它应当全力处理此事,来确保这个过分的义务让人满意地得到执行,这是与它所承担的整体责任相一致的。

美国运通在经济上愿意给债权人6000万美元的赔偿。

随后,市场迅速给出反应,运通股价从每股60美元跌到56.5美元,不久再度下到49.5美元。

这个时候,很多股东站出来表示反对赔偿,并对运通公司提出诉讼,要求他们保护自己股东的利益。

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在所有的巴菲特传记上记载,巴菲特给运通总裁写了封信,要求公司应该担负起赔偿的责任。

他还自掏腰包,在股东起诉克拉克的法庭上为霍华德·克拉克作证,坚决支持他的赔偿决定。

于是,一个品质高尚、为人正直的巴菲特形象就展现在世人面前了。

可事实是这样吗?我们看到当运通公司赔偿了6000万美元后,大量失望的投资者抛售运通股票,股价从每股65美元跌到1964年6~7月的每股35美元。

就在运通公司股价狂泻之时,巴菲特却大量收购运通股票,到1964年11月,他已拥有了430万美元的运通股票。

也就是说,这段运通股价暴跌的时间中,巴菲特至少购入了130万美元的运通股票。

在巴菲特购入股票之后,经过很长时间运通公司才付清赔款,这时股价才回升到每股49美元。

就这么一跌一升,巴菲特投入的130万美元净利率高达40%。

1965年,运通股价上涨到每股70美元,1966年,巴菲特前后共用了1300万美元,购买美国运通5%的股票。

到了1969年,运通股价涨到了189美元,投资净利率达到了300%~340%。

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巴菲特坚决支持运通的赔偿是有意让股价下跌,再抄底购入,而并非什么善意地维护运通公司的信誉。

让我们再来窥探巴菲特收购运通股票的另一个秘密。

当时运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发行旅行支票、信用卡,其中旅行支票价值5亿美元。

按照通常的记载,巴菲特看好运通是因为运通是一家绩优公司,迟早会走出困境。

然而,事实上,巴菲特喜欢的并不是公司本身的赚钱能力,而是公司的圈钱能力,即浮存金。

所谓浮存金,就是自己暂时可以支配的资金。

运通公司的旅行支票可以使巴菲特拥有巨额的浮存金,相当于低息贷款。

为了获取浮存金,除运通公司外,巴菲特又看中了蓝带印花公司的浮存金。

印花是一种销售赠品,零售商们将找的零头和印花一起交给顾客,顾客则把这些印花放入抽屉,粘入小册子里。

当攒了足够多的小册子后,就可以去兑换小礼品。

印花不是免费的,商店从蓝带公司买入印花,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对冲免费赠送印花的成本。

最为重要的是,印花是预先付款的,而奖品是将来兑换的。

蓝带公司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支配这笔浮存金。

1968年,巴菲特买了7万股蓝带印花公司股票。

他还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的名义买了蓝带最大股东之一的斯里夫提马特商场股票的5%。

最后到了1970年年底,巴菲特拥有了13%的蓝带股份,获取了大量的浮存金。

其实,各个行业都有浮存金,公司的应付账款是浮存金,银行存款也是浮存金。

银行储户不可能同时取款,因此银行总能拥有巨额存款,只要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银行就可以赚取利润。

但在所有的行业中,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数额最大,这也是巴菲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念念不忘的原因。

在保险合同签订后,投保人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费。

在资产负债表中,保费并非保险公司的资产而是公司债务,当保户出险时,这笔保费就得拿出来赔偿给投保人。

但在现金流量表中,保费却是现金流入,保险公司保留很少的支付金额后,剩余的大部分保费可以拿出去进行投资,而投资收益却归保险公司所有,相当于无息贷款。

简单地讲,浮存金就是巴菲特可以暂时支配的别人的钱,但这个“暂时”可以暂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巴菲特曾说过,浮存金“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公司的权益资金”,浮存金既没有持有成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需要偿还。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936年成立于德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主要的销售对象是政府职员。

由于美国政府职员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华盛顿特区,后来公司总部搬到了华盛顿。

1958年,公司又把顾客范围扩大到非政府职员的专家、经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975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开始亏损。

1976年,巴菲特以平均每股3.18美元的价格买进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30万股的股票。

随后5年,巴菲特向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注入了4570万美元的资本。

1980年,巴菲特控制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的1/3。

1990年,巴菲特已经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48%的股份。

在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之后,巴菲特又收购了其附属的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将他公司的业务集中到保险业上,奠定了今天伯克希尔保团的基础。

1998年12月,巴菲特投入220亿美元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Re),它是全美最大的财产险再保险公司,在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营业网点,可经营所有险种的再保险业务。

再保险就是保险公司为了减轻自身承担的保险责任而将不愿意承担的部分保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公司承保的行为,再保险公司就是接受这种保险为保险公司做保险的企业。

几十年来,巴菲特又陆续收购了如托马科保险公司(Torchmark)、白山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等几十家保险公司。

正如巴菲特在2006年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信中所描述的,保险与再保险是伯克希尔公司的核心业务。

巴菲特早就参透了资本市场的本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只有手握海量资金,才能像鲨鱼一样吞噬弱小的对手。

只有手握大资本的巴菲特,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大赚其利。

1967年,他首次收购政府雇员公司时得到的浮存金约2000万美元,到了2006年他手上持有的浮存金已达到490亿美元,接近于他本人的个人资产净值。

这些源源不断的来自保险与再保险业务的巨额浮存金一旦到了巴菲特手中,就让他如虎添翼,对市场的操纵与企业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巴菲特这样的浮存金魔术,对于资本市场上的小鱼小虾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即,永远无法模仿与超越。

犹太人的伯克希尔公司在人们的心目中,全球闻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等价于巴菲特。

伯克希尔公司主营保险业务,还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以及中美洲能源公司的股权。

伯克希尔公司设有许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美国第十大财产和伤亡保险公司,拥有470多万投保人和730万辆投保汽车;General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险公司之一。

1998年7月,国际王后吗的迹发资投值价靠是特菲巴三第奶品公司(InternationalDairyQueen,Inc.)成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该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运营着6000家特许商店,经营特色汉堡、章热狗、各种牛奶甜点和饮料等。

这家公司并非巴菲特创建,而是从1962年开始逐渐被他收购的。

1965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拥有50万股伯克希尔股票,约49%的股份,到1967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拥有的股份已达59.5%,到1968年,更几乎高达70%。

在20世纪50年代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与美国军方有长期良好的合作,是全美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男士服装衬衫制造商,还有十几个床单、衬衫、手绢、细平布和衬裙生产工厂,1.2万多名工人,年销量达1.1亿美元。

可当时的美国,由于罗斯福新政和福利制度的推行,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纺织服装业越来越不景气,前景极为不妙。

很多人甚至包括巴菲特本人都认为,对伯克希尔的收购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败笔。

巴菲特本人的解释是当初收购的打算是让伯克希尔破产清算来赚回投资的钱。

可人们见到却是巴菲特像着了魔一样地不断投钱给伯克希尔,最后还把这家公司打造成了巴菲特金融帝国的旗舰企业。

事实到底是怎样,难道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我知道这是一桩很难做的生意……当时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无知。

现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训,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从别的什么地方得到这些教训。

”1964年,伯克希尔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只有2个工厂和大约22万美元的资本净值。

像巴菲特这么善于投资的精明人,怎么可能看不出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日薄西山呢?而且巴菲特的收购非常顺利,在该公司原来的所有者蔡斯家族帮助下一帆风顺地得到了控制权。

最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收购这家企业之后,巴菲特并没有赶走蔡斯家族的人,反而任命了该家族的肯·蔡斯继续经营企业。

巴菲特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要想了解这个,让我们先回到19世纪的美国。

1820~1860年,鲸油为全世界新兴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机械润滑油,并点亮了欧美大陆的城市。

捕鲸业投资汇率高达15%,当时的美国捕鲸业是全球之冠。

鲸油业成为美国经济腾飞的引擎,美国从一个被压榨的殖民地变成全球霸主。

当时的世界捕鲸业中心——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NewBedford)成为美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也是美国大资本原始积累的发源地。

1859年,随着石油在宾夕法尼亚州台塔斯维尔被发现,捕鲸业与新贝德福德逐渐衰落。

但当地积累的大资本却在美国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犹太人约西亚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犹太人罗兰·梅西的梅西百货公司、威廉姆·杜兰特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原始资金都是出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业,有“华尔街女巫”之称的犹太人赫蒂·格林号称是世界首位女首富,她是来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世家。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不例外,它4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就源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业。

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资本。

早在捕鲸业完全衰退前,新贝德福德的富豪们就将资本转移到当时能赚钱的纺织业上。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立于1888年,由哈撒韦家族创建,赫蒂·格林也是公司原始股东之一。

哈撒韦(Hathaway)是一个带有犹太人特征的姓氏。

美国著名犹太人明星安妮·海瑟薇(AnneJacquelineHathaway)也是姓哈撒韦(Hathaway),只是翻译成了较为女性化的中文。

伯克希尔公司后来被蔡斯(Chase)家族控制,它也是新贝德福德捕鲸业出身的犹太人家族。

实际上早在1885年,犹太人便控制了美国纺织服装工业,当时241家纽约制衣厂中的234家是犹太人掌控的。

我们再将视线转移到美国最早起家的那批富人与华尔街金融家身上,他们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与捕鲸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犹太人。

最早的犹太人是中东的闪族人,和阿拉伯人血缘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