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阴谋
6089000000010

第10章 期票是犹太人真正的神

现在,只要是信仰犹太教的粘有一点点犹太血缘的都算是犹太人。

犹太人自诩为上帝选出的子民,他们认为上帝赋予犹太人特殊使命,犹太人是上帝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神媒,地位高于其他民族。

因此,即使历经千年的磨难,犹太人对自身民族属性的自我认同非常强烈,相互之间也紧密团结。

2006年,巴菲特不远万里跑到以色列以40亿美元收购犹太复国主义者什泰夫·韦特海默(StefWertheimer)的伊斯卡集团(Iscar)就是明证。

20世纪90年代时,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平生素昧谋面,生意上也不搭界,但却一见如故,其原因也在于两人都是犹太富翁。

比尔·盖茨之母玛丽是犹太人,曾任IBM董事会董事,如果不是她介绍儿子认识IBM董事长,微软当年不可能傍上IBM这个大款,也不可能拥有今天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

按照犹太种族随母亲的惯例,比尔·盖茨自然会被巴菲特看成是自己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伦理对犹太人来说毫无意义,犹太人是金钱至上。

19世纪一位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先哲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过:“犹太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

犹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呢·做生意。

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钱……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钱……钱是以色列人的嫉妒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

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犹太人的神成了世俗的神,世界的神。

期票就是犹太人的真正的神。

犹太人的神只是幻想的期票……就连宗教延续的关系、男女关系都成了做生意的对象!妇女也成了买卖的对象。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将犹太人夏洛克描写成一个吝啬抠门而贪婪的高利贷者,吝啬鬼之一。

虽然莎翁的笔下将犹太商人描写得非常刻薄,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犹太人不顾一切地拼命赚钱,却光积累不消费。

犹太人用钱只花在两个地方,其一是投机政治,利用自己的金融手段获取政治权力,其二是遵从犹太教传统赚钱是为了献给上帝而非留给自己。

因此,对犹太人来说,金钱是通往天堂的阶梯,也是取得影响力与统治权的有效武器。

这两点,在巴菲特的个人性格中,我们能看到其浓郁的犹太人气质。

由于犹太人爱赚钱又团结的特点,华尔街犹太富豪们与新贝德福德的犹太家族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句话叫做,美国人控制世界,美国则是由犹太人控制的。

因此,作为新贝德福德豪门之一的伯克希尔公司蔡斯家族与美国政治、经济与金融领域的统治精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巴菲特如此聪慧的人物当然懂得利用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道理,同时,作为犹太人之一的他要想把自己从地方世家子弟的角色提升为一个直达天庭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人物,就必须要攀附根基更加深厚的以蔡斯家族为代表的新贝德福德犹太家族。

这便是巴菲特宁愿少赚些钱,也要收购伯克希尔公司并将其打造成旗舰企业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美国历史最有名的犹太富豪家族是洛克菲勒家族。

最为重要的是洛克菲特也是与新贝德福德犹太家族有紧密联系的犹太人。

他一手培植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前身就是新贝德福德梅西家族的长岛炼油厂。

后来,洛克菲勒家族与新贝德福德的犹太世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19世纪60年代末,巴菲特与洛克菲勒第四代家族重要成员杰伊·洛克菲勒(JayRockefeller)第一次会面,就是通过犹太人罗森菲尔德的牵线搭桥,当然也少不了蔡斯家族的帮忙。

蔡斯家族出过一位著名的政界人物,就是美国财政部部长尼古拉斯·布雷迪(NicholasBrady),在几乎所有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中都会提到的布雷迪债券(BradyBonds)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19世纪90年代初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国债丑闻中,正是在此人的帮忙下,巴菲特作为所罗门最大的股东才能帮助这家当时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渡过难关,当然也解救了他自己的7亿美元投资。

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指责“巴菲特只与有权有势的人交朋友”。

这写得还不太准确,更一针见血地说,应该是巴菲特“只与有权有势的犹太人交朋友”。

巴菲特得到伯克希尔公司之后,逐渐抛弃制造业,开始玩起了犹太人的老把戏——金融。

1970年,当他担任董事会主席时,伯克希尔纺织业利润仅仅4.5万美元,而保险业和银行业却各赚了210万和260万美元。

从1967年开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逐渐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奥马哈太阳报公司等大量非制造业企业,逐渐将伯克希尔公司由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保险、银行和媒体等行业为主,尤其以保险与再保险为主的多元化金融投资集团。

1985年,伯克希尔纺织工厂最后一滴油水被压榨干净,彻底破产关闭。

当时工厂里面还剩下几百名工人,都是五六十岁的葡萄牙人后裔。

他们专业技术优秀,但由于长期在噪声大的纺织车间工作,听力都严重受损。

但巴菲特仍然无情地以16.3万美元拍卖了工厂设备,只补偿了工人几个月的工资就将他们打发回家。

犹太人具有冷漠无情的精神,在欧洲中世纪时就已经如此。

犹太金融家只对小圈子里的自己人有关心,对其他人除了金钱利益从来就没有温情和关爱。

巴菲特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后来说:“当然,这不是工人们的错,当新机器出现的时候,工人们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是自由市场改变了他们的身份。

如果你已经55岁了,而且不会英文,只会讲葡萄牙语,你又能怎么样呢?在纺织车间工作了30年,你的听力不能和常人相比了,所以你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可能有人会说,巴菲特在19世纪60年代末曾经收购过迪斯尼5%的股份,但迪斯尼并非犹太人掌握的。

确实,虽然迪斯尼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WaltDisney)并不是犹太人,但迪斯尼公司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被犹太人掌控,到1984年,犹太人迈克尔·埃斯纳(MichaelEisner)接管了迪斯尼公司,担任了董事会主席兼总裁。

到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埃斯纳继承了犹太人喜好控制媒体的老传统,将迪斯尼公司从主题公园和游乐场所的建设成功转型到电影和电视等媒体行业,迪斯尼公司目前拥有沃尔特·迪斯尼电视台、点石电视台(Touchstone)、博伟电视台(BuenaVista)。

犹太人喜好任用圈内人,这在迪斯尼亦然。

迪斯尼电影集团的董事长乔·罗斯(JoeRoth)也是犹太人,目前迪斯尼电影集团拥有好莱坞影业、点石电影公司(Touchstone)和试金石电影公司(CaravanPictures)。

将一个公司的控制权逐渐转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犹太人金融集团必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而巴菲特对迪斯尼的投资未必没有加入到犹太人兄弟合伙操纵中,甚至可能就是控制迪斯尼的先锋。

自从收购了伯克希尔之后,巴菲特在名利场上的地位一飞千丈。

1966年,巴菲特拥有伯克希尔49%的股份时,当年5月《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刊登了一张巴菲特的照片,照片下面的评论这样写道:“全美最成功的投资企业之一是在奥马哈由一位年仅11岁时就买了第一张股票的年轻人所经营的。

”1967年,巴菲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任总裁弗勒德·弗兰德利、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媒体传播理论权威马歇尔麦克鲁汉等人开始接触。

1969年年初,巴菲特开始与《财富》杂志接触。

就在巴菲特担任伯克希尔董事会主席之前的几个月,《福布斯》以十分醒目的标题“奥马哈如何击败华尔街”发表了吹捧巴菲特的文章。

1970年1月,《财富》发表了一篇关于对冲基金的文章,文中着重吹捧了巴菲特的投资才能。

1972年,巴菲特开始将目光转向媒体报纸,这一年作者署名亚当斯密的畅销书《超级金钱》(SuperMoney)卖了100多万册。

该书作者是在《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任职的犹太人乔治·古里曼,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华尔街金融家写成造成金融危机的贪婪的恶棍与流氓,却笔锋一转把巴菲特写成作风正派、具有投资天赋的光彩夺目之形象。

这本书大大提高了巴菲特的知名度。

从巴菲特开始持股伯克希尔,到他最终成为董事会主席,可以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随着对伯克希尔投资的加大,媒体对他的关注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这是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犹太大家族鼎力支持的结果。

看来,他对犹太大家族的巴结与攀附确实是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

现在看来,巴菲特于1969年9月解散了他的合伙公司而专注于打造伯克希尔旗舰——这件事情是他从地方犹太世家子弟向全美知名投资家转型的标志,也是美国犹太大资本集团相中巴菲特的关键性事件。

为什么巴菲特不买黄金巴菲特公开宣称的投资理念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市场有效理论,即市场永远正确,没人能击败市场,只能投资于有成长潜力的成长股。

因此,他经常劝诫人们要持有那些具有稳定增长潜力的公司股票。

在他所持有的股票中,可口可乐排第一,后面的依次是美国第二大铁路运营商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公司、富国银行(WellsFargo&Company)、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宝洁、卡夫食品、沃尔玛、西科电气国际公司、康菲和强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