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可以少走弯路
6085200000083

第83章 把读书当做苦差事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学苦读,认为只有苦学才能学有所成。但实际上,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我们总是更容易学好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你不应该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而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当然,你千万别把“读书”仅仅理解为在学校的上学,也许正是因为学校的上学使我们产生了“读书是件苦差事”的错误观点。

逃学的历史恐怕许多人都是有过的。为什么要逃学?因为上学苦,上学可怕。就此而言,读书确实是一件苦差事。遗憾的是,这苦差事并没有因为读完了中学就结束,“噩梦”还在延续。也许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读书是最快乐的(除了某些科目),但毕业以后,发现要找到好一些的工作,文凭必须过硬,因此还是要读书:大专了,要拿下大本;大本了,要拿下研究生。这个时候,读书又重新成为了苦差事。

是的,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应付公司和老板,很不幸,那确实是一件苦差事。但我们必须自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会成为这个样子呢?即使是学校的学习,为什么就不能从中找到一些乐趣呢?有些事情是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不能不完成的课题,不管愿意不愿意;既然知晓这些,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学习变得快乐一些呢?

王莉和张娅是同一家公司的文员。她们所在的公司从事咨询业务,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当高。这种情况,使她们感受到了压力,于是俩人不约而同地开始了自学考试的学习,而且都选择了原来的专业续本:王莉学中文,张娅学英文。

对于自学考试的学生来说,有一些课程是比较乏味的,而这些课程对于喜好文学、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王莉和张娅来说,学起来着实不易。

张娅以此为苦,总是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报个班听听串讲,买本复习资料背背,以60分为“万岁”,可连考了三次都未通过。

王莉第一次也没有通过。事后,她仔细想了想:如果老是一种应付差事的姿态,恐怕很难考过,不如认真地钻进去,虽然多花了些时间,但所学也未必就毫无用处。就这样,她不仅研读了指定教材,还读了几本参考书,平时碰到报刊上相关的文章,也分外留意,时间允许,就尽可能读读。碰巧公司里组织读书会,王莉特意从她这个并不太熟悉的领域入手,选择了几本书。结果,她的读书报告赢得了大家的好评,行政部负责人对她也颇为赞赏。这之后,王莉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有增无减。第二次,王莉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如果说我们对待生活有一个心态问题的话,对待读书恐怕也是如此。只要我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看待读书,那它就说不上是件苦差事。应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生来就不喜欢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畏惧或不喜欢读书,关键就在于没有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寻找读书的乐趣,没有在人生的幼年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们常常可以在报端见到这样的报道:俄罗斯人在上班的路上或在地铁里阅读普希金的诗歌;德国普通的职员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康德的哲学著作。为什么?就群体而言,是有读书的氛围和传统;就个体而言,是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是的,古来不知有多少人爱好读书,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叙述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他碰到她坐在一个凸窗上,正在阅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有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的一篇精彩的文章。当时,她父母亲都在花园里游猎,猎犬追奔,吠声越窗而入。阿斯查姆见格雷夫人不陪父母游猎,独自凭窗读书,惊讶不已。可是她却满不在乎地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里享受的快乐。”

英国历史学家兼政治家马考莱曾经权位显赫,家财万贯。然而,他在自传里却写道,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书本里度过的。他曾经给一位小姑娘回了一封娓娓动听的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承蒙馈赠惠书,谨致谢意。我一向乐意成全小姑娘的幸福。最使我欣慰的莫过于看见她喜爱读书,因为当她到了我这般年纪,她会懂得,书籍比任何馅饼、蛋糕、玩具和世上的一切风景名胜更有价值。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我不再读书,就可以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身居王宫,享受珍馐美酒,拥有车马万乘、华服贵饰,侍卫随从前呼后拥,我也决不答应。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窄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不能读书的国王。”

当然,我们还是要说,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想把书读好,要想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和本领,就不能不下一番苦功夫。不劳而获,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谁想在某件事情上大有收获,而又不想付出多少努力,这实在是于理不通。相反,如果我们有在读书过程中吃些苦、受些累的心理准备,读了进去,读出乐趣,读书也就不再那么苦了。

所以,这里仍然应该强调的是尽早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一点十分重要。一个小学五年级了还在看画本的孩子,和一个五年级时就能读少年文学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他们谁会感到读书轻松、快乐一些?答案不言而喻。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将使我们一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