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
6042900000007

第7章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

当诸葛亮初次指挥作战时,他就明白,这是一次奠定威望的关键,将为他以后在刘备及其军队中的地位打下坚固的基础。

诸葛亮参加部署火烧赤壁的战斗方案后,借祭东风之便,悄悄地走出吴营,回到自己的营寨调兵遣将,沿途设伏,截击曹兵。乌林之西的山林伏下了赵云,南彝陵葫芦口处伏下张飞,华容小道上又伏下了关羽,杀得曹操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可见诸葛亮善于利用地利而出奇制胜。

刘备自占荆州以来,东吴一直怀恨在心。周瑜屡次和诸葛亮交锋,都因其计被诸葛亮识破而功败垂成。为了讨回荆州,周瑜派人前去说亲。诸葛亮知道这是周瑜的计谋,但他胸有成竹,就和刘备商量了一下,答应了亲事。最后,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建兴元年秋八月,魏吴结成同盟,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对来势汹汹的五路兵马,诸葛亮分别找到他们攻蜀的真实意图,并能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矛盾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抓住各自的特点及弱点,采取不同策略,顷刻之间使得来势汹汹的50余万兵马,分化瓦解。以计代伐取得了胜利。诸葛亮智退大肆进攻的五路敌军,足显出他的用兵智慧。用兵智慧来自于对用兵之道的掌握,在他面临强大的魏吴联盟攻势面前,不惊慌失措,而是闭门沉思,冷静的分析敌情,制定出各个瓦解的正确方案。尤其是对待东吴强大的压力,诸葛亮经过缜密思考,认为最佳的方案乃是善理不师,也就是通过政治上和外交方式去解决。

诸葛亮长期在汉中屯兵,一直把祁山作为进攻魏国的关口。公元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兵讨伐魏国,将敌方的乘虚而攻之计,引入己方的出奇匿伏之计,结果大胜,这就是所谓将计就计.

诸葛亮牢记先主刘备的遗嘱,要统一中国,振兴汉室。公元234年,他又率三十四万蜀军前去伐魏。诸葛亮为了解决山路崎岖,运粮不便的困难,亲自设计了木牛流马这样一种自动化机械。司马懿得知这一消息,十分震惊,就下令部下去抢了几只木牛流马回来,依法炮制,诸葛亮正想让司马懿这样做。司马懿依样画葫芦制造使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不但不能成为利,反而成为魏兵之害。

上方谷困司马懿,是诸葛亮处心积虑设计的一场诱敌入绝境的军事行动。司马懿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采取固守的策略。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中,诸葛亮也难急于用兵,只好设计把司马懿的军队调出营案,然后歼灭。

以上都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经典战例。这些战例,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成功谋略。

1.居其位,要其权,行其令

兵权贵一,身居其位,不能没有其权,否则只能形同虚设。

诸葛亮把责、权、利分得清清楚楚,表现出了兵权贵一的高超智慧。

诸葛亮投向刘备不久,曹操就派夏侯引兵十万攻打新野。诸葛亮初次指挥作战时,他很明白,这一次是奠定威望的关键。因此,他没有向刘备、关羽、张飞做出任何情面上的让步,在指挥权、调动权、生杀权上认认真真,虽然当时关、张等将领心里不服,但诸葛亮依然很沉着,加上有刘备的大力支持,诸葛亮第一次顺利地实施了实权。这为他以后在刘备及其军队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可以这样讲,诸葛亮是一个责、权、利分得很清楚的人。另外,有人把诸葛亮这种做法称之为兵权贵一.《兵镜吴子

计战下》说:

战而欲必胜者,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必,兵权贵一也。

兵权贵一,它要求统御者对其下属必须有绝对的指挥权。不允许在其统辖范围内存在难以驾驭的特殊身份的将士。在其决策过程中,不允许存在任何其他影响决策的干预出现。统御者的职与权必须完全一致,有职而无权则不能尽其职。

兵权贵一的谋略思想,源于得主专制的统御思想。《孙膑兵法 篡卒》云: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即得到君主信任后,就应有独立的指挥权。在其尽职期间,上不得干预制约其职权范围内的决策,下不得违背指挥。

一个领导者身居其位,没有其权,不难想像其形同虚设的处境。我们常说责、权、利相统一,事实上,这是任何阶层的人都寻求的基本原则,无论我们身居何位,如何让自己和下属责、权、利相统一,都是事情成功最起码要求。在领导面前索取应有的权力,对下委以重任时,要授以实权。

将者,付其职,授其权,国之本。

诸葛亮真可谓忠臣、辅周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诸葛亮能够实现两朝开济老臣心,至死不渝,真不容易。刘备白帝城托孤,要刘禅父事丞相,刘禅基本上是遵循了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有慈父教子之意味。凭诸葛亮的天资、能力、完全可以称帝,刘备托孤时就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若是嗣子(指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果然李严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

但诸葛亮仍然我行我素,忠于蜀汉,鞠躬尽瘁。其实,刘禅虽然能耐不大,但他信任诸葛亮,放手让诸葛亮大权独揽。李邈上书进谗言,刘禅不听,杀了李邈。一个敢放手,一个尽忠心,真可算是一对值得称颂的典范。

战争形势千变万化,统帅必须要有指挥大权。诸葛亮以忠诚著名,但忠诚并不等于一切军事大计乃至小计都听凭于君主。否则断难成大事。诸葛亮为人谦和,但他绝不放弃制辖部属将士(那怕他们是主公的结拜弟兄)的权力。这是胆量,更是智谋,否则无法号令三军。

2.应形制胜,智退五路兵

根据形势变化,不失时机地寻找有效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克敌制胜。

公元223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负气兴兵伐吴,被陆逊击败,死于白帝城。魏国得知消息,依司马懿之计,用赂以金帛、许以割地等手段,收买南蛮、西番、孟达、东吴四家,连同魏国军队,共50万大军,分5路大举伐蜀。刚刚登基的刘禅面对危局,束手无策,北率君臣。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说: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只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陛下何必忧乎?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说: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也!愿闻退兵之策。诸葛亮说: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京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兵不出,不久自退矣。--此四路兵俱不足忧。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虽然如此,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何足忧乎?但未得说吴之人,臣故踌躇。何劳陛下圣驾来临?后主说:太后亦欲来见相父。今朕闻相父之言,如梦初觉,复何忧哉!

诸葛亮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

在战场上,有智胜和力胜之分,前者以人智赢战争,后者以人力赢战争,最终的效果来看,智胜历来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所推崇。称为上兵伐谋。

对来势汹汹的五路兵马,诸葛亮已找到各路人马攻蜀的真实意图,并能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矛盾,以及互相制约的关系,采取不同策略,顷刻之间使得来势汹汹的50余万兵马,分化瓦解,以计代战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运筹帷幄平五路兵马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从寻找有效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人们把这称之为应形制胜.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应形制胜,智退五路兵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诸葛亮上兵伐谋之策。

诸葛亮深思熟虑,以计代战,因形用兵,不拘一格拒敌。诸葛亮一反常态,敢犯兵家大忌,分兵出击,是因为他知己知彼,应形变化,用兵求实,对症下药.对于西番羌兵,诸葛亮以马超拒之,这是因为马超归蜀之前,曾随其父久居西京,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对他十分敬仰。同时,诸葛亮还遣人星夜驰檄,密授马超御敌之策,即做四伏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果然,西番兵见了马超,不战自退。

对于南蛮孟获,诸葛亮令魏延领军。用疑兵之计退敌。诸葛亮深知蛮兵作战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所以,他命令魏延领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迷惑蛮兵。果然,蛮兵被魏延用疑兵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对于叛将孟达,诸葛亮知其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所以,要求李严亲笔修书一封,派人送给孟达,便可退掉此路兵马。结果,孟达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

对于进攻阳平关的魏军大都督曹真,诸葛亮根据阳平关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特点,命令赵云统兵把守关隘,而且坚守不出,疲惫曹军。最后,曹真无计可施,只得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

对于东吴孙权的人马,诸葛亮料定其未必便动,因为孙权必定还没忘记曹丕曾发3路军乘虚袭吴之恨。所以,他准确判定,孙权目前必定采取坐山观虎斗之策,幻想坐收渔人之利,其军只有在其他4路已获胜时,才会进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手?不但如此,为确保孙权不趁火打劫,诸葛亮还派人前往东吴游说,挑起孙权对曹丕的旧怨。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孙权在4路兵出动后,先是观望;四路兵败后,又在蜀国来使的游说下,与西蜀结成了同盟。

诸葛亮坐镇成都,便能击败5路敌军围攻,力挽狂澜,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不拘泥于陈规陋习,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各路制胜策略不复.

无论战场,还是市场,交战各方均因其私利而联盟,也因其私利而解散联盟。因此在对付联盟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每个力量背后真正牵制它的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并紧紧抓住它的制命点,用力牵住,此为运筹决胜的关键。这需要一双审时度势的慧眼,更需要善于应对的智谋。

3.以虞待不虞,巧借刘皇叔

有备而行,有谋而做,如果平时做事不计过程,不计后果,定会造成许多遗憾。反之,若是以己之有备、有谋、有虞待敌之无备、无谋、无虞自然稳操胜券。

刘备自占荆州以来,东吴一直忌恨在心,为了讨回荆州,周瑜以联姻的方式将刘备骗到东吴,欲为人质,索要荆州。不料诸葛亮事先早已知道周瑜计谋,遂安排赵云按计而行,刘备遵照诸葛亮布置,携夫人逃出了东吴,不料后面追兵将至。

当玄德登高望之,但见军马盖地而来,叹说:连日奔走,人困马乏,追兵又到,死无地矣!看看喊声渐近。正慌急间,忽见江岸边一字儿抛着拖篷船二十余只。赵云说:天幸有船在此!何不速下,棹过对岸,再作区处!玄德与孙夫人便奔上船。子龙引五百军亦都上船。

只见船舱中一人纶巾道服,大笑而出,说:主公且喜!诸葛亮在此等候多时。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荆州水军。玄德大喜。不移时,四将赶到。诸葛亮笑指岸上人言说:吾已算定多时矣。汝等回去传示周郎,教休再使美人局手段。岸上乱箭射来,船已开的远了。蒋钦等四将,只好呆看。

玄德与诸葛亮正行间,忽然江声大震。回头视之,只见战船无数,帅字旗下,周瑜自领惯战水军,左有黄盖,右有韩当,势如飞马,疾似流星。眼看赶上。诸葛亮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而走,车马登程。周瑜赶到江边,亦皆上岸追袭。大小水军,尽是步行;止有为首官军骑马。周瑜当先,黄盖、韩当、徐盛、丁奉紧随。周瑜说:此处是那里?军士答说:前面是黄州界首。望见玄德车马不远,瑜令并力追袭。正赶之间,一声鼓响,山崦内一彪刀手拥出,为首一员大将,乃关云长也。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命。正奔走间,左边黄忠,右边魏延,两军杀出。吴兵大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说: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说:可再登岸决一死战!

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说: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

周瑜屡次和诸葛亮交锋,都因其计被诸葛亮识破而功败垂成。这一次周瑜玩弄索质易地之计,也在诸葛亮掌握之中。从刘备登临东吴,到最后关羽迎接,全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不幸的却是周瑜从刘备登临东吴开始,他就以为诸葛亮和刘备已经中了他的计谋,并按自己的计划全盘实施。

刘备突然出走,诸葛亮水中接应,关羽陆地接应等,均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仅如此,诸葛亮在接回刘备后,还让士兵羞辱周瑜,使得周瑜背气落马。从整个刘备续佳偶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周瑜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是他又不服输,总是想尽办法来算计荆州。最后,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任何事都要有备而行,有谋而做,如果平时做事不计过程,不计后果,定会造成许多遗憾。事实上,事前预谋,事中筹备,事后学法,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准则。我们生活中常有约定谈判,签订合同或出外旅行、工作等情况,采用以虞待不虞,进行多方面的准备,会使我们从容自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全面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全面谋划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启动你的智谋,要智谋发挥作用与威力。

4.窝弓待虎,以气攻心

知其弱,攻其弱,可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对方气量狭小,正可以气攻心,结果是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周瑜派鲁肃二索荆州不成后,旋即又派鲁肃再见刘备,离行前瑜说:子敬不必去见吴侯,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结为亲,便是一家。若刘氏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作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肃说:西川迢递,取之非易。都督此计,莫非不可?瑜笑说:子敬真长者也。你道我真个去取西川与他?我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就问他索要钱粮,刘备必然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