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沉浸在夺取汉中胜利的喜悦中时,诸葛亮又开始考虑新的行动步骤了。他认为,跨有荆、益是关系到将来北伐两路夹攻中原的大事,是隆中对战略计划最后实现的关键。因此,兵定汉中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跨有荆、益的局面,诸葛亮又接连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个措施:进刘备为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七月,刘备手下的大臣: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等一百二十人,向名存实亡的汉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请封刘备为汉中王。
这封表文是广汉人李朝的手笔,但其策划及立意却是诸葛亮。实际上,整个拥刘备为汉中王的事件都是诸葛亮的大手笔,它体现着诸葛亮的智慧,体现着诸葛亮的谋略,体现着诸葛亮对时机的准确把握,体现着诸葛亮高超的政治斗争艺术,体现着诸葛亮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它寄托着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而这封上奏的表文,是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精彩段落。
按当时的形势,献帝形同虚设,汉廷名存实亡,有实力者称王称霸,无实力者成为强者之食。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称王汉中不过是件简单的事。而刘备称王的过程也确实简单,奏表写完,无需批准,便在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将奏表一读,把王冠往头上一戴便就是汉中王了。
然而,就是这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被搞得相当复杂。刘备称王前,不但群臣写了上奏表文,刘备称王后,又亲笔上书汉帝,除表明自己为群僚所迫正式即汉中王位的态度外,再次揭发曹操谋权篡位的罪行,以及自己决心重振汉室的宏愿。刘备这封上书,与他的群下的奏书没什么两样,甚至有些措词都是一样的。
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反复说呢?汉献帝既然形同虚设,为什么诸葛亮发动这么多人向他上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奏章呢?我们知道,此时的皇帝不过是曹操手中的政治玩偶,朝廷就是曹操,曹操就是朝廷。诸葛亮把奏书上给朝廷,实际上就是交给曹操。奏书中把刘备说成汉朝宗室的肺腑枝叶,说成是兴复汉室的中坚力量,公开、鲜明地打出灭汉贼、兴汉室的旗帜。
这在当时是很具有号召力的。刘备称汉中王之时,正是曹操代汉的准备工作接近完成之际。
但曹操代汉虽有相当支持,但也有很大阻力。在曹营内部,反对者就甚多。
这说明,尊奖汉室的正统观念在一部分人当中还是有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灭汉贼,兴汉室的旗帜就不会失去其号召力。
曹操代汉与朝中一些人保汉必然要发生尖锐矛盾,曹操在处理这个矛盾时是坚决的,不留情面的。琅邪王刘熙谋欲渡江投孙吴,曹操将其杀死。议郎赵彦曾为献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献帝的皇后伏寿,亲眼见曹操因董承之事杀其女董贵人的过程。当时董贵人正怀有身孕,多次请求曹操留其性命,但终被杀死。伏寿见状,便给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尽言曹操残忍地将董贵人逼死之状,令其父密图曹操。后来,此信被曹操发现,曹操大怒,逼汉献帝废掉伏寿,并派华歆、郗虑率兵进入后宫逮捕伏后。当时,伏后闭户藏壁中,华歆将她从屋中强拽出来,伏后披头散发,徒步跣行,哭着对献帝说:你身为天子,不能救我一命吗?献帝无可奈何地说:我的命都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怎能保你?后来,伏后被杀,她生的两个皇子全被用毒药毒死。伏后的兄弟及宗族死者达百余人。诸葛亮在请求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奏书中,列数了曹操的不轨行为,对曹操操纵汉帝,杀戮皇后,鸩害皇子的行为进行声讨,用以激起更多人对曹操的义愤,这是奏书的又一目的。
诸葛亮向汉帝上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奏章,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向世人表明,刘备是受益州各类人拥戴的合法的汉中王。上汉帝表中,署名者有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马超是新降附刘备的关陇人,许靖、庞羲、射援、法正、李严是刘璋的旧部,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是刘备的旧部。这三部分人非常具有代表性,这表明无论是新降附的外州人,还是过去刘璋的老部下,都已经和刘备的旧部合为一体,共同拥戴刘备。
这不是诸葛亮在虚张声势,他确实为了三种人的团结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让我们看下面几件事:
马超在刘备攻克成都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刘备的重用。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谁相比。关羽有个毛病,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对此,诸葛亮特别了解。怎样回答他呢?把马超说得太好,关羽会很不服气;说马超不行,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伤害马超的自尊。于是,诸葛亮便给关羽回了一封分寸把握得十分得体的信。信中说:
马超文武兼备,气概雄烈,过于常人,可称得上一世的豪杰,是黥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可以与张飞相提并论,但是赶不上您美髯公超逸绝群。因为关羽胡须很美,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见信后果然很高兴,没有与马超发生什么不快。为了维护新人与旧部的团结,诸葛亮在点滴小事上都是这样谨慎。
零陵蒸阳人刘巴,在刘备占荆州后就不顾诸葛亮的挽留,南下交。又因与交太守士燮不合,辗转来到益州,被刘璋重用。后来,刘璋想迎刘备入蜀,刘巴闻听,劝阻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纳也。当他听说法正已经带着刘备进入益州,又劝道: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因此,刘备对刘巴深以为恨。而诸葛亮则多次向刘备称赞刘巴的见识与才干,建议刘备重用他。在诸葛亮的称举下,刘备在攻成都时下令不许伤害刘巴,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刘备占领成都后,任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但刘巴为人清高孤傲,张飞曾到刘巴那里,刘巴却连话都懒得跟他说,惹得张飞心中愤恨不已。诸葛亮听说后,便找到刘巴,对他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不料刘巴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仍我行我素。刘巴对张飞的态度使刘备非常生气,说:孤欲定天下,而子初(刘巴字)专乱之。其欲北还,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诸葛亮便对刘备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运筹帷幄,诸葛亮决不会不如刘巴,诸葛亮这样说,意在让刘备注重刘巴的长处,不要计较刘巴的傲慢。
南郡枝江(治今湖北枝江县东北)人董和,在刘璋任益州牧时任过牛革卑县(治今四川简阳县)县长、江原县(治今四川崇庆县东南)县长、成都令等职。他所治理过的地方,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后来,他又任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县东北)太守,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对于这样一个有治理才干的人,诸葛亮建议刘备加以重用,刘备便任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替可否,共为欢交。
上述三件事,第一件是如何处理刘备旧部与新降者的关系;第二件是如何对待刘璋旧部有小毛病却有大才干的人;第三件是如何对待刘璋旧部的人才。这三件事都得到妥善的处理,都浸透了诸葛亮的心血。
第二个措施:打通汉水。
广阔的汉中平原,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从西向东穿过,这就是汉水。汉水的上游又称沔水,它像一条绸带,蜿蜒曲折在鄂西山地中,把汉中和襄樊联系起来。
在刘备取得汉中之后,立即派刘封、孟达东西夹攻汉中的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
曹军败绩,东三郡落入刘备之手。
占领东三郡,是为了打通汉水,因为东三郡都与汉水有紧密的地理联系。三郡地处襄阳之西,均有水系与汉水相联。占领了三郡,就打通了从汉中到襄阳这段的汉水。打通汉水,正是为了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意图。诸葛亮的隆中对指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则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实行对中原的两路夹击。占领汉中,使北进秦川有了可靠的根据地,而要实现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攻占襄阳则是必要的前提。襄阳在刘表时曾是荆州的州治,曹操退出荆州后,留下重兵把守襄阳,对刘备集团来说,占领襄阳绝非易事。刘备集团占领三郡,打通汉水,一个重要战略意图,就是从西部策应由江陵北上攻打襄阳的关羽军。
第三个措施:派关羽北攻襄阳。
继打通汉水计划实施之后,关羽也率军从江陵北上,发动了攻打襄阳的战役。
从刘备夺取汉中以后一系列军事行动看,攻打襄阳很可能不是关羽的擅自行动,而是刘备、诸葛亮进一步完善跨有荆益待机夹攻中原战略行动的一部分。
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推断。
第一点,刘备汉中称王后,以汉中王的名义,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铖.假节铖,是当时帝王给臣下的一种权位极重的待遇。假节铖者拥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当时关羽正积极准备北上攻打襄阳,此时给他这种待遇,显然是为了让他在此战役中,更大限度地发挥指挥和统帅作用。
第二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刘备占有汉中,大约六月底打通汉水的战役胜利结束,七月初关羽率荆州军北上襄樊,这三次战役如此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显然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实行完整地跨有荆益的整体战略的统一安排。
看来,攻打襄樊之战,是得到刘备的命令而发动的,是诸葛亮整个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
诸葛亮发动攻打襄樊战役,从军事角度看,是抓住了战机。当时,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已经攻下,从汉中直抵襄阳的汉水已经打通,从西、南两路进攻襄阳的军事态势已经形成。在曹操政权内部,拥汉势力反对曹操代汉的斗争也驱于白热化。曹操统治地区的百姓也对沉重的徭役深怀不满。就在襄樊战役发生头一年的十月,南阳郡治宛城发生了兵变,守将侯音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据城自守。侯音反叛是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可见南阳民众对沉重徭役是何等不满。这次兵变虽然在关羽攻打襄樊前就被平定,但它说明了曹操内部的不安定。这正是关羽进攻襄樊的大好时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进军襄樊。襄樊若失,曹操的许都就会直接暴露在关羽的兵锋之下。有鉴于此,曹操闻讯后,立即增派精兵良将,大力加强襄樊的防卫工作。
面对曹军严阵以待,关羽深感兵力不足。在这时候,他得知东吴的陆口守将吕蒙因病回建业休养,新换的守将陆逊,年轻资浅,不足为虑,便决定抽调江陵的部分守军,开赴襄樊前线增援。
一切准备就绪,关羽在包围襄樊的同时,首先对樊城外的于禁部发动了进攻。关羽与于禁交锋,一时难分胜负。时至八月,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汉水骤涨。大水漫过河床,一股脑地向樊城北低洼之处倾泻。于禁驻军之处,平地水深数丈,顿时变成一片汪洋,七军皆被淹没。曹兵纷纷登至高处避水。关羽利用水军优势,率众登上大船,对被洪水包围的曹军发动猛攻。
于禁抵挡不住,束手就擒。
而于禁的属将庞德,却进行了殊死抵抗。双方从早晨一直打到太阳过午,庞德部下几乎全部投降。庞德无奈,只得同麾下乘小船往樊城退却。不料途中翻船,被关羽军活捉。庞德宁死不降,最后被关羽所杀。
樊城外围之战,关羽大获全胜,紧接着对樊城展开了进攻。
关羽紧围樊城的同时,又派将领围困襄阳守将吕常。曹操所设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在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县民孙狼等起兵杀害县主簿,依附关羽。关羽给孙狼官印,给他增加兵众,让他回到陆浑南长乐亭,与南部的关羽遥相呼应。
关羽节节胜利,步步紧逼。
曹操惊慌失措,甚至打算迁都。
关羽名声威震华夏.
汉中尊王,打通汉水,挺进襄樊是刘备集团占领汉中后诸葛亮进一步采取的三个措施。三个措施互相联系,同指一个敌对目标--曹操。汉中尊王是在对曹斗争中的政治攻势,打通汉水和挺进襄樊是对曹操的军事攻势。这三个措施要达到的目标,不是隆中对的最终目标--收复中原,刘备汉中称王后回到成都,而没有出兵秦川就是明证。三个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仍是隆中对提出的阶段性的目标,即完整地跨有荆益,以便进一步待机夹攻中原,最后恢复汉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即位魏王,并于该年十月代汉称帝,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曹丕废汉献帝而自立为皇帝,此举使身处益州的刘备和广大官兵万分震怒,他们认为只有刘备具有汉家宗室血统,有资格继承王位,如今曹丕竟自立为帝,那刘备更应称帝才是,由此,诸葛亮等文武百官共同上书,请求刘备称帝。最后,刘备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为由,也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即皇帝位,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拜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国务大事。从此,三国鼎立之中已有魏、蜀两家称帝。诸葛亮作为蜀汉国的开国丞相,挑起了定国安邦的历史重任。
事实表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都是靠他一步步的、稳扎稳打的智谋才得以逐步实现的。
8.统揽全局,联吴制曹
诸葛亮胸中纳天下,43岁便担当起治蜀复汉的政治使命,审时度势,继续与吴国联盟,牵制曹操以图大业。
建兴元年(223年),也是魏文帝黄初四年,刘备去世,43岁的诸葛亮,便承担起治理蜀国、恢复汉室的重大使命。身为清流派的后裔,这个难以达成的政治理想,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禅即位不久,益州的最南方郡县,便不断传出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叛的消息。
东方的孙权,虽在刘备死后,立刻派信都尉冯熙前来吊丧,与其是说想复归和好,不如视之为前来探询蜀中的情势。
南方叛乱的豪族也有不少和孙权互通声息,孙权一概接纳,还封给官号。虽然仅是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但却使成都新政权备感压力。
孙权袭取荆州后,将原驻于公安的前益州牧刘璋迁移到秭归,仍任益州牧,以随时准备代替现有的成都政权。虽然刘璋在刘备东征时病死于东吴,但在刘备兵败后,孙权又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并进驻交州和益州交界处,以作为孙权和益州叛变少数民族首领的联系桥梁。显示孙权对蜀汉仍抱有相当不友好的态度。
北方的曹魏政权,在刘备去世的讯息传来,便强烈显出敌对国的态度,举国欢腾庆祝,只有黄权一人闷闷不久,面露哀戚。不过曹丕倒颇为体谅,未作任何的责问。但曹丕听说孙权又和蜀汉来往,非常不高兴。前往蜀汉吊丧的使者冯熙,再奉命到洛阳解释时,便受到曹丕当面责难,并将他扣留下来,冯熙日后死于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