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乃中国西南部地区,地域虽广,但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以来,这个地区在经济上较之中原地区来说,一直要落后一些,尤其在它的南部,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跟中原的联系很少,其经济也就更不发达了。因此,治理益州,发展经济,成为诸葛亮巩固刘备取得的新政权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诸葛亮充分发挥他的治国安邦之才。作为刘备的军师,刘备的所有治国之策实际上皆出自诸葛亮之手,刘备对葛葛亮非常尊重,可说是言听计从,从不乱予否定。故此,诸葛亮对刘备也就忠心辅佐,至死报答刘备的信任和知遇之恩。夺取益州后,诸葛亮励行法治,帮助刘备整顿长期以来益州地区混乱、松弛的社会秩序。诸葛亮执法严明,赏罚分明,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在他的治理下,益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史书上记载,经诸葛亮的治理经营,益州之地变成了一块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凌弱的好地方,整个社会风化肃然.对此,诸葛亮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如曾帮刘备夺取了益州的刘璋旧部法正即对法治不满,他对诸葛亮说:从汉高祖入关,也不过约法三章而已,刘公刚占有益州,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再说,你们都是外来人,按主客关系来讲,也应把政令放得宽一些,使大家安心。法正提到刘邦当年推翻暴秦后把秦王朝的一切政令全废了,只宣布了三条法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盗窃者抵罪。刘邦的约法三章在秦王朝多年暴政后的确是对老百姓的一种解放,那么,这种历史的经验是否只能不变地搬用呢?对此,诸葛亮分析得十分透彻,对法正晓之以理。他说:当年秦王朝无道。用严酷法令压迫广大人民,老百姓怨声载道,那么刘邦的约法三章当然正得其时,然而现在情况恰好相反,刘璋治益,一直法令松弛,致使很多豪强放纵不法,因此严肃法纪,整顿秩序,这才是现在治国所需要的,彼时的放松和此时的从严,皆实际需要使然。诸葛亮借古而不食古,治国有法,安邦有道,以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西取益州,主要的是看中了益州的地利。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智谋,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5.以蚓投鱼,抛饵联吴
在激烈、复杂的竞争中,利害相连得失相关。当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如果只想进而不思退,企图处处得利,那就会处处被动。失小而得大,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这是大小失得的辩证法。诸葛亮深谙此道,他确实有着惊人的智谋与智慧。
诸葛亮以蚓投鱼,割让三郡,诱使三郡出兵攻击曹操,以解自己之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进消灭了西北部的马操、韩遂,随即乘胜进军陕南汉中,迫使汉中张鲁投降。
曹操平定汉中后,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玄德请军师商议。诸葛亮说:亮有一计,曹操自退。玄德问何计。诸葛亮说: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玄德问:谁可为使?伊籍说:某愿往。玄德大喜,遂作书具礼,令伊籍先到荆州,知会云长,然后入吴。到秣陵,来见孙权,先通了姓名,权召籍入。籍见权礼毕,权问说:汝到引何为?籍说:昨承诸葛子瑜取长沙等三郡,为军师不在,有失交割,今传书送还。所有荆州南郡、零陵,本欲送还;被曹操袭取东川,使关将军无容身之地。今合淝空虚,望君候起兵攻之,使曹操撤兵回南。吾主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权说:汝且归馆舍,容吾商议。伊籍退出,权问计于众谋士。张昭说:此是刘备恐曹操取西川,故为此谋。虽然如此,可因操在汉中,乘势取合淝,亦是上计。权从之,发付伊籍回蜀去讫,便议起兵攻操。虽然最后孙吴败北,但却挽救了刘备的危局……
在政治斗争中,对立的几方难有永远的朋友,也难有永远的敌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盟和攻击,全是因为政治利益的需要。就蜀吴关系为例:当年赤壁大战时,孙刘联盟,这是为了各自生存需要;当曹操大败,刘备借取荆州时,孙刘联盟解体,双方走向对立;后曹操平汉中,欲进西川时,诸葛亮主动结束对立并以三郡去以蚓投鱼,诱使孙权出兵攻击曹操,解自己之围;当孙权知道自己能在这场斗争中得到好处时,也顺应了诸葛亮的联合主张,出兵攻曹。
从诸葛亮割让三郡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凡事必须要从大处着眼。有时为了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是完全必要的。
在我们身边,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聪明的人会因利益关系而把对手变成朋友,使朋友成为对手,这种关系的转变虽使人感到遗憾,但对利益却是准则。因此,在逐利中要把利益和人情解体,最后在谋利中结交新朋友。
6 汉中紧要,分步徐图
汉中对于蜀汉政权至关重要,早占有早主动。但诸葛亮仍不肯操之过急,而是审时度势,分步图之,该出手时则毫不犹豫。军事战略家的慧眼与谋划水乳相融。
就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来说,刘备本来应该在占领成都后立即占领汉中。
然而,应该做的事却没有做。这倒不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没有想到,而是因为他们当时还无力顾及。
建安二十年(215年),也就是刘备占有成都的第二年,孙权便派人前来讨还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荆州是关系到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地,当然不能拱手相让。但如果要就荆州到底该属于谁的问题辩个明白,显然于时不宜,弄不好还会使得联盟破裂。于是,刘备便含混地答道: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刘备说当以荆州相与
意即把荆州给您,刘备用与而不用还,显然是不承认从孙权那里借得荆州。而且这个与是有条件的,即取得凉州。而凉州究竟什么时候取得,当时谁也说不清楚。
孙权见刘备借口推托,便出兵武力争夺。刘备不也示弱,急忙率兵回到荆州。看来,荆州到底该归谁所有,必须要弄个清楚了。
鲁肃曾邀关羽相见。双方各驻兵马百步之外,只带佩刀单独相会。鲁肃对关羽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关羽说: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双方各说各的理,看来只有武力解决问题了。
也就是在孙权、刘备为荆州的归属问题箭拔弩张之时,曹操却乘机出兵汉中。为了尽快解决荆州问题,回兵保卫益州,刘备不得不对孙权作出较大的让步,以湘水为界,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划给孙吴。当刘备解决了荆州问题,赶回益州时,曹操已经打败了张鲁,占有汉中。
刘备在争夺汉中问题上比曹操晚了一步。
曹操虽占汉中,但却无意对蜀中大举用兵,他只是在三巴地区作一些尝试性的军事行动,稍有不利,便立即停止。在曹操看来,占领汉中的目的,不是为了进一步灭蜀,而是为了防止刘备抢先占有汉中,威逼关中。因此,曹操出兵汉中,是带有防御性的军事行动。吃过赤壁之战苦头的曹操,是从曹、刘、孙三家的关系来看待征蜀问题的。刘备虽与孙权为荆州问题兵戎相向,但刘备能很快挥军回蜀,说明荆州问题已经解决,孙刘联盟并未破裂。如果出兵伐蜀,刘备毕竟不是刘璋。他不但有益州之险,而且有天府之富,荆,益之众,关张之勇,诸葛、法正之智。万一与刘备胶着于西线的战斗,而孙吴在东面发动大规模进攻怎么办呢?
曹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刘备没有立即进攻汉中。是因为刘备、诸葛亮深知,他们在汉中的对手已经不是张鲁,而是曹操。夺取汉中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两年过去了,诸葛亮时时记挂着占据汉中,他占领益州北大门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谈化,而且越来越强烈。他经常和刘备、法正等人商议进取汉中的大事,做着各种必要的准备。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东吴将军鲁肃去逝。消息传来,诸葛亮心中非常悲痛。悲痛之余,他的心中又掠过一丝忧虑:接替鲁肃屯兵陆口的吕蒙,会不会像鲁肃那样顾全大局,与关羽和好相处呢?如果东面荆州万一出事,曹操又在北面扼住益州的咽喉,益州的安全将如何保证呢?想到这里,他深感夺取汉中、巩固巴蜀之事的紧迫。
法正对于夺取汉中的紧迫也有同感。他找到刘备劝道:曹操一举攻下汉中降服张鲁,不乘机进兵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镇守汉中,自己急忙回到北方,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曹操智慧不足力量不够吗?不是!是由于他内部忧患的逼迫使然。我认为,夏侯渊与张的才干谋略,不能胜任独当一面的需要,我们如果出动全军前去讨伐,必定可以攻克汉中。攻占汉中之后,广兴农业,积聚粮食,观察形势等待时机,最好的结果是可以推翻曹操,尊奖汉室;其次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疆扩土;最次也可以固守要害,作持久的打算。这是天赐良机,我们不可失掉啊!
法正的建议与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自然得到了诸葛亮的赞同,也自然被刘备采纳。刘备立即做了如下部署:诸葛亮镇守成都,刘备亲率大军征汉中,法正随从参谋军机,赵云、黄忠、魏延、张飞、马超、吴兰等主要将领全部从征。
曹操、刘备争夺汉中的战役开始了。
刘备将军队分作两路,一路由张飞、马超、吴兰率领,直抵武都,进屯下辨(武都郡治所,治今甘肃成县西北)。这一路军进入陇右,起着牵制曹军,配合汉中主力的作用,特别是马超自幼生长在凉州,有羌人血统,甚得羌胡之心,威震陇右之地,由他策动武都、陇右氐羌及旧部反曹显然是合适的人选。果然,马超等至武都以后,氐人酋长雷定等率七万余部众反曹响应马超。
曹操闻听刘备军至陇右,急派曹洪、曹休却率军攻取下辨。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休备受曹操宠爱,称他为吾家千里驹.此次出兵陇右,曹休虽为骑都尉,参曹洪军事,但曹操却对他说:汝虽参军,其实帅也。因此,曹洪虽为主帅,曹休居于出谋划策的重要地位。当时,刘备将吴兰屯驻下辨,当曹军准备进攻时,在他们的后面固山,却出现了张飞的队伍,看样子是像要切断他们的后路。曹兵立即慌乱起来。曹休对众人说:
张飞要真的打算断我后路,就应该伏兵潜行,不让我们知道。如今他这样大张旗鼓,虚张声势,说明他不能断我后路。我们应乘他们还未集中,迅速进击吴兰。吴兰一破,张飞必然退走。于是,曹洪下令进攻吴兰。吴兰将任夔被杀,吴兰败走,被阳平氐人强端斩杀。张飞、马超见下辨失守,只好向后撤退。
刘备一路直攻汉中,在阳平关与曹军对峙。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刘备派大将陈式率十余营兵士驻扎在马鸣阁道。马鸣阁道是蜀中古栈道,在今四川广元市北朝天镇附近,沿嘉陵江河谷修建。刘备派兵驻扎于此,一方面保证后方供应,一方面保证退路。曹将夏侯渊派大将徐晃率兵袭击陈式,陈式军被打败,士兵纷纷跳入山谷,伤亡惨重。
刘、曹两军经过激战之后,双方相持于巴、汉之间。刘备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与从事杨洪商议对策。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非常看重杨洪的见识,当即发兵,支援汉中前线。
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出兵汉中到二十三年(218年),双方在汉中僵持了一年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发动定军山战役,大败曹军。曹军损失了主帅夏侯渊,又恐刘备乘胜进攻,众人慌作一团。
虽然有张出来收拾残局,但定军山一仗,对刘备争夺汉中之役毕竟是个重要转折。从此,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刘备方面转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自长安率兵经褒斜谷赶往汉中。刘备听说曹操到来,信心十足地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操入汉中,是想反击刘备,以保住汉中。然而刘备却敛众据险,不与曹操硬拼。曹操进入汉中,带来数千万囊军粮,储于北山之下。刘备大将黄忠认为可袭取曹操北山军粮,曹军无粮必败退。赵云赞成黄忠之计,并将自己所统之兵拨出一部分随黄忠去北山。按照正常时间,黄忠该事毕归营了,可是仍不见其归来。赵云放心不下,便率数十骑兵轻行出营,接应黄忠。不料没有接到黄忠,却碰到了曹操的前锋部队,两军厮杀起来。赵云寡不敌众,率众且战且退,一直退回自己大营。这时,赵云的副将张翼主张紧闭营门坚守,而赵云入营后,却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追到营前,见到这种情形,怀疑赵云有埋伏,便退军回去。赵云见曹兵退却,令士兵摆鼓震天,并让士兵用劲弩猛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有很多人落入汉水而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大营,见他昨日与曹军作战之处,高兴得称赞赵云的字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个多月过去了。
曹操在汉中欲守无险,欲战不能,除了军粮一天天减少,士兵伤亡逐渐增加外,其他一无所获。
时值五月,盛夏的汉中酷热难耐。这里本是个盆地,盆底平坦、宽阔,然而不知为什么,曹操觉得这土地忽然变小了,四面的大山增高了,他有一种被装进盆里的感觉,压抑、憋闷,他甚至对这个地方有些厌恶。
他决心放弃汉中了。而他这不可撼动的决心,却用了一种十分简单地形式加以表达。他只对部下说了两个字:鸡肋.众人十分疑惑,不知曹操所指何意。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个极聪明的人,他见此,便急忙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众人都问杨修:何以知之主公欲撤?杨修说: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汉中。
汉中归刘备所有。
刘备据有汉中和曹操撤出汉中,都有其内部的必然原因。刘备集团上下一心,必欲据汉中以保蜀中安全,又有法正的奇谋妙术,有诸葛亮的后方支援。而曹操争汉中,地理条件对其极为不利;内部不稳,接二连三地发生叛乱,加上他正加紧完全代汉的准备工作,这项最中心的政治任务,不容许他在汉中拖延时日。
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汉中得到了,蜀中安全了,为了进一步实现隆中对提出的战略计划,诸葛亮又策划着新的战略方案。
是的,在激烈的战争年代,必须一个谋划跟着另一个谋划,这样才能不断进取,而不会功败垂成。
7.内外配合,巩固发展
兵定汉中,诸葛亮在国内力主刘备称王,在外面,则连占一系列战略要地。内外相补益,相呼应,蜀汉政权迅速强大。这是诸葛亮善于纵览全局的深远眼光、从容应对的高超智慧的又一次突出体现。
占有巴蜀,是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的基本实现,而兵定汉中,是对跨有荆、益的局部完善。
兵定汉中以后,刘备集团面临着一片大好形势。在东面,与孙权的荆州争端已暂时解决。在北面,益州门户的钥匙挂在了刘备集团的腰间,被人扼住咽喉的危局已经彻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