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管理你的老板
6030700000023

第23章 不犯错:摸清底线再出牌 (1)

老板的底线是什么?

一个老板一个样,同一个老板的昨天和今天可能不一样。

然而,大部分的老板会有一些共同的暗线,例如功高不能盖主,这也算是老板的心理底线。因为老板也是人,是人就有骄傲的需求——争来争去不就是为了向世人证实自己没白活、有价值吗?如果公司的光荣都让下属抢去了,自己不就白干了吗?

公司内部结构复杂,关系错综复杂。

老板有很多心理底线。有的是明线,有的是暗线。

拿明线来说,老板渴望下属工作能力超群,老板雇用你的目的是要你为公司赚钱,如果你不能为公司赚钱,当然老板就不会养着你。这种底线是常识,一个员工连这个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必要知道老板的暗线。如果你的工作能力不够,你的位置就很危险。

可是老板还有很多条暗线,不同的老板,暗线不同。

为什么说明线比暗线要安全一些?拿老板要求员工能够赚钱这条明线来说,什么叫不能赚钱?今天不能赚,明天就可能赚!要知道老板们都是过来人,知道一个能成大器的人,不仅需要培训,更需要时间和机会;一些刚开始看似很能干的人,最后往往让老板大跌眼镜;相反,一些不起眼的人,一旦有机会则会大放异彩。所以,短期内不会刺伤老板,暗线则不同。

沈斌是一家私企外聘的职业经理人,老板也对他很敬重,他自然成为公司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员工大会上,老板数次向各部门的负责人强调了他对沈斌的信任与重视,并表示自己也会全力支持沈斌的工作,老板也是这么做的。

沈斌对公司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基本将他在外企中所操作的那套成熟的运营模式搬到了现在的公司,取得过一些成绩也造成过不少失误。例如导致人员的流失和公司的动荡。

公司不少人都有怨言,但老板对沈斌却是报以信任及鼓励的态度。

后来,沈斌又改革了公司的销售活动,他要启动全新的销售推广手法,由于从未有过先例,所以存在不小的风险。

老板勉强同意了。

后来,沈斌的方案失败了,公司业绩下降,大家都以为这次沈斌惨了,没想到老板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沈斌。

这让沈斌非常感动,几乎忘记了老板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领导,老板有他的忍受限度,也有他用人的底线,终于,沈斌一次失误触及到了那条暗线。

那是公司在另一场市场大战中,由于沈斌策略制定得当,公司取得了显赫的战果。在盛大的庆贺晚宴上,沈斌喝了很多酒,酒酣耳热之时,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公司想要发展,是离不开我的,现在我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下一步,我打算在企业内进行一个重组……”

一个星期后,在一次公司大会上,老板严厉地批评了沈斌。大家一看这种形势,也纷纷不再买沈斌的账,不久沈斌就“体面”地离开了公司。

一个可以容忍下属犯错误的老板,却无法容忍下属好大喜功,更不能忍受下属功高盖主。这一条“无形的底线”,让以为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勇往直前的沈斌,彻底翻了船。

许多热血员工都如此,因为他们为公司奉献了心血,所以头就抬得太高,以至于超过了老板。伤到了老板,老板必然产生不满,作为辛苦开创企业的创始人,他可以支持员工发挥能量,但他一定不能抢自己的风头!

老板的底线虽然属于“隐形的翅膀”,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职场中,探寻老板的底线需要深入地洞察与分析,在工作中全靠个人审时度势适度把握。

此外,老板身边的人、老板的言语与喜好以及他与企业中老员工的交流,都是摸索老板底线的重要途径。

我是一名记者,常常会接触公司老总。

张总最近告诉我一件事,让我很感慨,原来,他开除了高薪聘来的人力资源总监。

借着到该企业访谈的机会,我与老板聊到此事,他一席话道破天机:“我能高薪把他聘来,就想支持他。他说给员工发福利,我同意了;他说需要增加培训项目,我同意了。可是,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要把我大舅子给开除。” 张总顿了一下接着说,“要说我大舅子,我简直无以为报,当年公司没有现金流无法周转的时候,是大舅子给我出去借的钱。为了帮我借钱,大舅子得罪了一批人。现在公司发展好了,我没什么可以回报的,只能让他做个门卫。他却认为其能力模型不符合传达室门岗的要求,不适应国际化公司的标准,说要劝退或是辞退。我多次暗示他算了。他却认为这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带头作用,是公司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的关键事件。公司到底谁说了算,我必须让他知道!”

是的,老板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如果你动了他灵魂深处那根脆弱、敏感的情感神经,他可得动你的位子了。

一个员工可以傻傻地把老板当哥们,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老板坚决不会把员工当哥们,因为员工的级别不够,人生层次不同。落差太大的水面无法维持平衡。

小吴在招聘会上和一家公司老板谈得很投机,临近中午,老板顺水推舟地就近请他吃了一顿饭,以便做进一步的沟通。不久,小吴被该公司录用了,因为那“一饭之交”,他逢人就吹嘘“老板请我吃过饭,是自己的哥们”。其实他所说的和老板的“私交”,公司的很多员工都享受过,仅是一顿便饭而已。

后来,小吴因为失误被炒鱿鱼时,还对“哥们”的薄情寡义愤愤不平,成为公司最大的笑料。

这里还要纠正一个误区,有人以为和老板走得近,就能显示能力,可是有时候不尽如此,走得太近,大家就会忽视此人的工作能力。

董琪是个很能干的员工,最近还成了全公司的销售状元,由此深受老板的赏识。董琪活泼大方,性格外向,所以老板和她很谈得来。

老板经常在工作上帮助董琪,董琪业务能力大有提高。后来,董琪被老板任命为销售部主管。由于要花一些精力做管理,董琪的销售业绩有所下降。

一天她和老板一起吃饭,隔壁房间传出几个同事熟悉的声音:“董琪这个月的业绩连我都不如,这都怪老板用人不当”、“董琪本来就没有管理能力,就是会拍马屁,成为老板的心腹,才讨得好处”、“嗯,就是这样的”……董琪和老板面面相觑,两人再无半点食欲。

升职、加薪,尽管这些都是靠员工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人所共睹的业绩换来的,但是,因为你和老板走得太近,就会被人误解和忽视。

把自己的地位建立在与老板亲密关系上的人,如同让自己扎根在沙滩上一样。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能给老板留下好的印象,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和老板像朋友一样相处,然而,这通常是个误区。虽然让老板全面地了解自己,是员工升职计划成功的关键。但是,无论什么时候,老板就是老板,即使老板和下属的关系很不一般,也不表示老板和下属之间没有距离。

小敏和她的老板非常合得来,不光在工作上珠联璧合,就是爱好也惊人地相似。比如她们都喜欢用某个品牌的化妆品,喜欢一起旅游……为此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就多一些。

小敏私下里就称老板“老家伙”,老板也乐得回一句“小家伙”。老板还是留了心,她想慢慢地疏远小敏,可是小敏却没有意识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