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参照书(生活必备丛书)
58820200000003

第3章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持续侵袭而发生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或萎缩性病变。本症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萎缩、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

慢性胃炎的诱发病因常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进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药物;细菌感染;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低下及营养障碍,导致慢性炎症;胆汁返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

慢性胃炎患者在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亦可有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腹疼痛。并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及嗳气等。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上述症状外,可伴有疲乏、痞满、贫血、腹泻、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轻微压痛,萎缩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肤黏膜苍白及舌光滑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饮食疗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疗措施,饮食宜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进食应细嚼慢咽以达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药物、戒除烟酒、治疗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②对症治疗:腹痛时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本辛15毫克,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较高者可用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或碳酸钙0.5克,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盐3~5毫升,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贫血时可口服铁剂及肌注维生素B??。胃镜下有胆汁返流时可用胃复安(灭吐灵)10毫克,每日3次。

③抗菌治疗:适用于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链霉素0.25克,每日4次;痢特灵0.1克,每日3次;甲硝唑0.25克,每日3次;呋喃唑硐0.1克,每日3次。可选择其中1~2种服用。

(2)中医药治疗。

①脾胃湿热:胃脘胀痛明显,嗳气,嘈杂,口中黏腻,或口苦口臭,大便不畅,胸闷痞塞,纳差,食后胀痛痛甚,舌质稍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清热泄浊、和胃消痞。

方药:苍术、厚朴、藿香、木香、半夏、陈皮各10克,檀香、砂仁、甘草各3克,白豆蔻5克。

②肝胃蕴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和胃、泄热止痛。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

③肝胃气滞: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呕吐,有时泛酸或苦水,心烦易怒,大便不畅,或便溏或便秘,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成药: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④脾胃阴虚: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咽燥,胃中嘈杂灼热,大便干结,食少,纳呆,乏力,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治宜养阴益胃。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

⑤胃络淤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斑,脉弦涩。治宜活血通络、化淤止痛。

方药:炒五灵脂、当归、红花、柴胡各10克,三七5克,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枳壳、川芎各6克。

⑥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呕吐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温中、健脾和胃。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甚至胃壁(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的急性炎症。本病的主要病因为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急性内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临床一般以急性单纯性胃炎较为常见。

本病的症状因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吐血、便血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并酌情短期禁食,或进流质食物。急性腐蚀性胃炎除禁食外,还应适当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饮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内因,即积极治疗诱发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应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疗,控制感染,卧床休息等。

②抗菌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有严重细菌感染者,特别是伴有腹泻者可用抗菌治疗。常用药:黄连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氟哌酸0.1~0.2克口服,每日3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据全身感染的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急性化脓性胃炎,应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疗。急性腐蚀性胃炎亦可选用抗菌素以控制感染。

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吐泻严重及脱水的病人,应增加病人饮水,或静脉补液等。

④止血治疗:急性胃炎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属危重病症,可予冷盐水洗胃,或冷盐水150毫升加去甲肾上腺素1~8毫克洗胃,适用于血压平稳,休克纠正者。对出血量较大者,适量输血。

⑤对症治疗:腹痛者给与解痉剂,如颠茄8毫克。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安5~10毫克,或吗叮林10毫克,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外邪犯胃:发热恶寒,胸脘闷满,甚则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泻泄,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

②饮食停滞: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后症减,泻下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

中成药:加味保和丸。

③痰热内阻:脘痞恶心,吐泻频作,其气臭秽,心烦口渴,还可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中成药:加味香连丸。

④淤血阻络:胃脘疼痛频作,持续不减,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中成药:云南白药。

胃下垂

本病是指站立时胃位置下移,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形者,其发病与膈肌松弛有关。

以往生育过多的妇女和无力、瘦长体形的人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卧床少动者,往往因腹肌张力下降、膈肌吊力不足和胃肝韧带松弛而引起,常伴全身脏器下垂。

轻度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可出现上腹不适、易饱胀、痞满、嗳气、厌食、恶心、便秘等,有时腹部有深部隐痛感,常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症状加重,平卧后常可减轻。也可伴有全身脏器下垂的表现,或晕厥、心悸、低血压。

具有以上典型症状,加上检查时出现以下结果者:如饮水超声波试验发现胃下缘移入盆腔内,X线钡餐检查发现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下,无张力型胃,十二指肠第二部位于幽门管后面,球部向左多等,其中一项存在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是积极治疗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加强体质锻炼和腹肌锻炼,增加腹肌力。对于出现嗳气、腹胀、腹痛、厌食、恶心、便秘等症状时,应对症处理,可用中药辨证施治及体操疗法。

一般来说,胃下垂预后良好,但可因患者体质、慢性疾病的程度及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慢性胃扩张、胃扭转、直立性晕厥、心悸、低血压等病症。

食管炎

食管炎是食管黏膜发生炎症而溃烂的疾病。由于食管黏膜有极强的防卫能力不容易溃烂,而此病能够使这个黏膜受害,说明情况很严重。

食管炎有由机械和化学刺激而突然引起的急性食管炎,以及多发病于嗜酒和吸烟人的慢性食管炎。此外,作为特殊的食管炎有反流性食管炎和腐食性食管炎等等。

(1)急性食管炎。一般由胃X线摄影、食管镜检、手术后插入的胶管以及误吞的鱼刺等所引起的机械刺激,以及酒喝得过多的化学刺激等所致。此外,还有特殊的由伤寒等严重传染病和晚期癌等疾病使食管壁腐败的急性食管炎。因食管镜检和鱼刺等损伤了食管壁以后,细菌由损伤部位进入,从而使食管周围以及整个纵隔发生炎症。

一般较轻的急性食管炎在消除机械刺激或者化学刺激之后,通过禁食或者摄取流食,使食管得以休息便可痊愈。

(2)慢性食管炎。若用食管镜观察,连续几十年天天晚上喝相当量的烈性酒的人的食管,可见整个黏膜肿胀,多处剥落而出血。即使食管炎好转,可由于刚刚开始好转每天晚上又喝酒,也就没有彻底痊愈的可能。同样,如果继续摄取刺激物、热的和硬的食物等,也可导致慢性食管炎。患者可有胸骨后方疼痛、异物、灼热、烧心等症状。

慢性食管炎患者首先要使食管休息,消除病因(如戒酒和刺激物等),以流食、软食为主,以保护食管黏膜。也可内服药物。

(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液和肠液在食管中反流,消化了食管壁而使其溃烂的疾病。

在因胃癌和胃溃疡而切除了贲门部以后使食管和胃,或者食管与肠相连,这样就破坏了贲门部防止反流的功能,使胃肠的消化液反流而导致严重的食管炎。此外,在老年人中,也有因横膈膜疝等疾病而引起。特别是夜里睡觉时,因重力关系容易引起倒流而出现强烈的疼痛、烧心和灼热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夜里睡眠时可将上半身抬高,不要过食和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连续服用黏膜保护剂。

在进行贲门切除后,食管和胃吻合(即缝合)时,因神经作用有时会使胃的出口(幽门)继续痉挛。为了防止这一点,一般要同时进行幽门成形手术。否则就会使胃液和食物在胃中积存时间延长而导致反流。

除了手术后引起本病,如果有横膈膜癌等异常,也要进行治疗。另外,由胃酸过多引起的患者较多,可同时服用抑制胃酸的抗酸剂和食管黏膜保护剂。

(4)腐蚀性食管炎。是由于误服药品,或者是为了自杀而服用烈性药物,而使食管受伤溃烂,以后引起严重痉挛的疾病。

在喝了强酸、强碱后就会引起该病。喝的量大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死亡。而且即使抢救过来,也会留下严重的食管狭窄,有时连水也难以吞咽。

当不幸喝了上述药品以后,应立即去医院服用中和剂或解毒剂进行急救。但在到达医院之前,要让患者大量喝水或者温水以稀释药物使其流出体外。也有的外行者打算中和药物,但结果却让患者喝强酸和强碱反而加重了病情。

对已经引起食管狭窄的患者,首先可向胃内插入胶管以补充营养,然后再进行各种扩张疗法或者将狭窄部分切除。然后进行肠移植术进行食管再建。

黄疸

黄疸是指血中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高,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现象。临床上常以巩膜和皮肤发黄,或尿呈浓茶色而被发现有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不超过18毫摩尔/升(1毫克/分升),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尚未能察见巩膜、皮肤黄染,称隐性或亚临床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和体征。按黄疸发生的机理,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由各种急、慢性血管内溶血所致。其黄疸的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常为轻或中度增高,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强阳性,胆红素阴性。

肝细胞性黄疸由各种原因使肝细胞受损所致。其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增高,占30%以上,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亦为阳性,常伴有肝功能试验异常,特别是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梗阻性黄疸由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所致,特别是肝外胆管被各种病变阻塞。其黄疸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甚至高达60%,尿内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消失或减少。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多因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发生先天性缺陷,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或结合胆红素增高的各种综合征,这些先天性黄疸多有一定家族史,除黄疸外,其他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往往需作肝活检来确诊。

在出现黄疸时,首先要弄清其性质、程度、原因、障碍的部位等,进而检查全身状态有无合并症,再进行适宜的治疗。通常治疗分外科疗法和药物疗法两种。

(1)外科疗法。在治疗时,对食欲下降、恶心、腹部发胀、瘙痒等症状进行治疗固然很重要,但对引起黄疸的原因进行治疗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要及早确诊是内科性黄疸还是外科性黄疸。如果是外科性黄疸就要不失时机的通过手术消除原因使胆汁能顺利通过。由于做不出诊断而总是进行反复的检查,就会坐失良机。所以当怀疑外科性黄疸时,一定要做出确切地诊断,并立即进行手术。

(2)药物疗法。当外科性黄疸不能进行手术时,也要进行内科治疗。这种治疗,也同一般胆病一样,安静和饮食疗法是最重要的。在黄疸严重时,大都没有食欲,所以也可通过静脉注射以补充营养和水分。此外,由于脂肪的吸收也受影响,所以应予以限制。

药物有利胆剂。利胆剂分排胆剂和黄胆剂。有黄疸的人在使用时,需要检查一下其作用。当胆囊和胆管有活动性炎症时,若使用利胆剂反而进一步刺激炎症,而使症状恶化。所以,在急性期的活动性状态过去以后再用就没有问题了。另外,当胆管的阻塞严重时,也有反而使黄疸恶化的情况,所以需要注意。

当由药物性肝损害、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肝昏迷等而引起的肝内胆汁郁积性黄疸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另外,由胆管疾病引起的黄疸,并伴有炎症时,可使用各种抗生素。

消化不良

人群中的20~40%的人有上腹不适的感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一组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病人具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未检查出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肿瘤,并能排除肝、胆、胰及食管等器质疾病存在。

本病的发病原因有:上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胃电活动异常,引起胃收缩及胃排空活动异常,即可发生消化不良症状。吞气症、胃食管返流等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也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有密切关系。慢性胃炎伴活动性炎症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活动性炎症,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有关;十二指肠炎常引起消化不良症状,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关系密切。许多研究证实,精神过度紧张、处在受刺激或处在应激状态下,可导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早饱、腹胀、胃烧灼感、胸骨内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及喉头异物感等。当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并通过胃镜、X线、B超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排除了胃及十二指肠糜烂、溃疡、肿瘤及肝、胆、胰器质性病变时,可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本病临床表现常不一致,有些症状较顽固,有以下5种分类:

(1)返流样消化不良。以胃烧灼感、胸骨后不适、泛酸及食物返流为主。

(2)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以上腹饱胀不适、早饱、恶心、并常有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主。

(3)溃疡样消化不良。以上腹痛、可呈间歇性指点痛或周期发作痛,进食及服抗酸药可缓解,经检查排除溃疡病的存在为特征。

(4)吞气症。特点为反复嗳气且不易缓解,可伴有恶心等症状,常发生于应激状态下及特定的时间。

(5)特发性消化不良。此型症状不典型或病人对自身症状描述不确实而无法归类。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并经胃镜、X线、B超检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后,可初步诊断本病的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作同位素胃排空、十二指肠胃返流试验、胃电图检查及B超作胃排空功能测定检查来确诊。症状轻的病人经改变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和偶尔服用促胃肠动力药即可缓解。较重的病人根据类型不同选择治疗方案。

(1)返流样消化不良。避免刺激性饮食,戒除烟酒,避免弯腰及夜间进食过量;适量应用抗酸剂和H?受体拮抗剂,大部分病例得到缓解。

(2)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避免吃能诱发症状的食物,避免进餐时间过长。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胃复安、吗叮林和西沙必比利药物。

(3)溃疡样消化不良。用抗酸剂和H?受体拮抗治疗。

(4)吞气症。本病治疗有一定难度。首先是心理治疗以解除精神刺激,其次是给镇静剂及抗焦虑药物等对症处理。将舌尖置于上下门齿之间可暂时制止吞气。

(5)特发性消化不良。本型治疗有一定难度。应积极处理诱发因素,如应激、营养不良、酗酒、隐性忧郁症等。对症治疗给抗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治疗。

直肠炎

直肠炎指在直肠膨大部(肛门上方的变宽处)发生的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直肠炎多因肛门周围化脓波及上方或者在灌肠之际误用药品等所引起。

慢性直肠炎由老年人和身体衰弱的人的便秘、某种寄生虫、阿米巴痢疾和结核等所引起的溃疡,以及作为癌的附属疾病所引起。

在妇女中,由生殖器所感染的梅毒、淋病、第四性病等所引起的炎症,或者进行子宫癌的放射疗法以后使直肠壁,特别是其前端发生炎症所致。

另外,也有因各种疾患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使霉菌和酵母菌繁殖而引起的。

急性直肠炎肛门深部持续出现灼热感、疼痛等。另外,总有便意,排出血液、脓、黏液等。慢性直肠炎肛门内部有钝痛、强烈的不快感,即使有便意也只能排出少量的便。有时还引起狭窄,便中夹杂有黏液和血液,这时要与癌区别开来。另外,也可能不光是限于直肠的溃疡性大肠炎。

诊断须用肛门直肠镜等去观察直肠内部,还要进行大便的细菌检查和显微镜检查。

一旦有上述临床症状出现,要立即送往医院诊治。如由性病、结核、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直肠炎可以使用抗生素,但当狭窄严重时,有时可剖腹制造人工肛门。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可有畏寒、发热,并伴有头痛、全身不适、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多在38℃左右,但也有高达39~40℃者,持续约2~7天后消退。此期消化道症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和恶心,可有厌食、厌油等。

黄疸期黄疸多先从巩膜开始,次见于颜面,不久全身皮肤均可见黄染。黄疸程度不断加深,于出现黄疸后5~15天达到高峰。此时全身皮肤和巩膜呈深黄色,略带红色。病人可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黄或呈灰白色。

恢复期黄疸已退,尿色较清,食欲多已恢复,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肝脏压痛和叩击痛减轻,肝脏肿大缩小。

无黄疸型肝炎发病率比黄疸型为高,其症状与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整个病程中不出现黄疸。起病徐缓,常无恶寒、发热。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全身无力,可有腹胀、排气和肝区痛,多数有肝脏肿大。

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或恶性型肝炎。由肝脏发生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所致。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后加重,如未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发展至肝功衰竭。本病有以下特点,应引起警惕:

全身症状,如厌食、无力等呈进行性加重,可有严重鼓肠、顽固性呕吐、肝臭、发热等;黄疸迅速加深,肝脏不再能触及(此时肝脏发生坏死、萎缩),可迅速出现腹水;有较广泛的出血倾向,如皮肤淤斑、鼻衄、消化道出血等;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往往为肝昏迷的前兆,如性格改变、嗜睡或失眠、定向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躁动等。

本病的防治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切断传播途径。

(2)管理传染源,对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应定期检查;对怀疑患肝炎者,不得从事或暂停从事饮食或保育员工作,进行医学观察40天。从事饮食或保育员工作的肝炎患者出院后,1年之内不得从事原职工作,1年后经检查确定痊愈者才可恢复工作。

(3)对已与肝炎接触的易感者,特别是幼儿,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作为被动免疫预防。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即指由于用药不慎而引起的对肝的损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约有11类200余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对肝脏有损害作用。临床症状可有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实验室检查,最早最常见的为血清转氨酶增高,亦可发生黄疸、血胆红素增高,其他尚有血碱性磷酸酶、Y——谷氨酸转肽酶增高。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如果不注意病人用药情况,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住入隔离病房者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病人在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肝炎征候,应考虑药物性肝炎的可能。如服用对肝有损伤作用的药物时,服药期间务必注意两点:

(1)用药剂量不宜过大,必须严格遵守医嘱,不要道听途说自行买药服用。

(2)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需长期服用,还应定期随访肝功能试验,以便及早发现肝损。早期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有关药物,绝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只有很少的药物性肝炎可演变为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复杂的内科或传染科的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脏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以及机体对其损伤而出现的生理、生化、临床等方面的一系列反映,一般明确诊断是医生在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情况后,还必须结合肝功能检查、病原学等方面的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才能确定。

病毒性肝炎的初起症状为发热、困倦、乏力,经休息不能缓解。病人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厌油腻,进一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及大便溏滑、肝区不适、胀痛等症状。

本病急性期早期卧床休息是重要的。一般急性肝炎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应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2年。

急性期患者饮食宜清淡,应多食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品。慢性期采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可适当进食高蛋白,避免过高热量饮食,也不宜进食过多的糖。可用一些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如维生素族类、促进解毒功能的药物(如肝泰乐等)、促进能量代谢药物(肌苷、辅酶A、ATP等)及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复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但不宜滥用。另外,还可适时选用阿糖胞苷、干扰素辅酶Q??、云芝等。重型肝炎应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使病人度过危险期,以便肝脏能有机会进行修补与再生。

慢性肝炎

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毫无症状状、有轻微不适直至严重肝功能衰竭。常见的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肝炎的病因最常见的是慢性病毒感染,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另外,药物和毒物及自身免疫因素均可引起肝炎,按病理学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小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前两者经适当休息可逐渐好转,预后一般良好,无需特殊治疗;慢活肝是较严重的一种类型,易发展为肝硬化以致肝癌。

本病的治疗,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酒类,妇女应避免妊娠。常用药物有干扰素隔日肌注(3~5)×10?单位,连续6个月、阿糖腺苷(每日10~15毫克/千克,7日后减至每日5~8毫克/千克,一般用3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阿甘洛韦以及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胸腺肽、左旋米唑。护肝药物有水飞蓟素,可口服3~6个月。中医药对改变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对病毒作用尚未肯定。

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过量脂肪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疾病,主要由酗酒、肥胖、糖尿病、妊娠、肝炎及药物(如皮质激素)或毒物损伤肝脏所致。

临床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区疼痛或不适,食欲减退,脘腹痞胀,溏便,少数可有轻度黄疸。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祛除病因,如酒精引起脂肪肝需戒酒,药物毒性引起脂肪肝停止使用毒性药物,同时注意原发疾病的治疗。

②抗脂肪肝药物:利肝能粉剂,每日0.2~3.6克,或1~3片每日口服,或1~3毫升肌注;阿卡明,每日0.2克,每日3次口服;甲硫氨基酸,每日1克口服;肌醇,每日0.5~1克口服。

(2)中医药治疗。

①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脘不舒,时欲太息,恶心纳呆,腹胀乏力,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白芍、山楂各12克,枳壳、香附、虎杖、陈皮、川楝子、郁金、莱菔子各10克,甘草6克。

②痰湿内阻:右胁隐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痰涎壅盛,头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腻,脉象弦滑。治宜化痰祛湿、理气和中。

方药:苍术、陈皮、皂角刺、胆南星、香附、草决明各10克,半夏、茯苓、柴胡、白芍枳实各12克。

③气虚血淤:胁下刺痛,腹部胀满,气短乏力,神疲肢倦,红缕血痣,舌质淡紫、边有淤斑,脉象细涩无力。治宜健脾益气、疏肝化淤。

方药:白术、党参、黄芪各15克,柴胡12克,三棱、赤芍、丹参、枳实、虎杖各10克,三七粉3克,山楂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