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参照书(生活必备丛书)
58820200000002

第2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占呼吸道急性疾病半数以上。多数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还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少部分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1)普通感冒。为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鼻病毒引起。每人每年可患病数次,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多在冬季发病。

潜伏期短,起病急,一般为中、低度发热或无发热。有畏寒、头痛、身痛及纳差、腹胀、便秘或腹泻和鼻塞、喷嚏、流涕、咳嗽等症状,可有音哑,部分病人有口唇疮疹。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病毒的抗原易发生变异,人群对其缺乏免疫,从而引起流行。

潜伏期很短,多为数小时至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多有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佳,并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症状,病程2~3天,少数重者,可持续高热,可谵妄、昏迷,甚至休克、死亡。轻症者似普通感冒,有全身症状、上呼吸道症状,或有消化道症状,少数可导致肺炎,超出上呼吸道感染范畴。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开水。轻者不需药物治疗,身热头痛者可用复方阿司匹林,鼻塞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流涕、喷嚏者可用扑尔敏,咽痛者可用杜灭芬喉片或碘喉片。

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用吗啉呱,每次0.1~0.2克,每日3次。对细菌引起者或伴有细菌感染者,要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G等。

中医中药治疗常用的有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羚翘解毒丸(片)、银翘解毒丸(片)等。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以及过敏反应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寒冷季节,以老年、幼儿及体弱者患病较多。

病症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咽痒、声音嘶哑、头痛、周身不适或肌肉疼痛、轻度畏寒、发热等。开始时咳嗽不明显或轻度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痰,1~2天后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黏液转为黏液脓性痰,较重时呈阵发性咳嗽或终日咳嗽。如伴发支气管痉挛时可有气急和哮鸣。

本病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患感冒后及早治疗,多饮水,忌烟酒及辛辣之物。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咳必清25~50毫克,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兼喘者,茶碱控释片0.1克,每日2次;或舒喘灵2.4~4.8毫克,每日3次。

②抗感染治疗:口服阿莫仙胶囊0.5克,每日3次;或交沙霉素0.4克,每日3次;或希刻劳0.5克,每日3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或克林霉素600毫克,每日2次。

③发热者,给予APC或百服宁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药: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咽痛,痰黏色黄或黄白相间,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寒发热,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百部止咳冲剂。

③风燥伤肺:干咳少痰,连声作呛,喉痒咽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中成药:止咳橘红丸,二毋宁嗽丸。

④痰热蕴肺:咳嗽气急声粗,痰多色黄质黏,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肃肺止咳。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祛痰灵。

⑤肺热阴伤:干咳,痰少黏稠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纤维变化及萎缩变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晚期症状加重,可长年存在。疾病进展可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本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老年人多见,吸烟、寒冷地区及环境污染较重地区发病率高。

本病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为著,呈白色泡沫状黏液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呈白黏痰或黄脓痰;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和进展,终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剧,并发生喘息;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并除外由心、肺肿瘤、结核等其他可导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每次持续发展最少为3个月,并连续发病2年以上者;肺底可听诊到干、湿啰音,喘息型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忌辛辣肥甘饮食及烟酒。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气候变化时应预防受寒。怡情悦志,避免情志过极。于缓解期经常食用具有补肺益肾的药、食物,如红枣、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感染治疗:口服阿莫仙胶囊0.5克,每日3次;或希刻劳0.5克,每日3次;或安美汀375毫克,每日3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或丁胺卡那霉素0.2克,每日2次;或克林霉素600毫克,每日2次。静脉滴注青霉素320万单位,每日3~4次;或环丙沙星200毫克,每日2次;或西力欣150毫克,每日3次。

②解痉平喘:口服茶碱控释片0.1~0.2克,每日2次;或全特宁8毫克,每日2次;或复方氯喘1~2片,每日3次。喷雾吸入:喘康速、必可酮、爱喘乐气雾剂等。肌注喘定0.25~0.5克,喘甚时肌注1次。静脉注射或滴注氨茶碱0.25克入4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或氨茶碱0.5克,或喘定0.5克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每日1次。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200毫克,静滴,每日1~2次,喘息减轻后减量停药或改为强的松口服,维持治疗。

③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强力稀化黏素300毫克,每日3次。蒸馏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庆大霉素4万单位雾化吸入,每日2次。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或有气急喘息,咯痰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中成药: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风热犯肺:咳嗽声粗,气粗或咳声嘎哑,痰黏色黄,咽痛,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③表寒里热:咳嗽喘息,咯痰黏稠,恶寒发热,烦闷,身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滑数。治宜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

④痰热蕴肺:咳嗽喘息,气急粗促,痰黏色黄,胸胁胀满,烦热口渴,便秘尿赤,身热有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中成药:气管炎咳嗽痰喘丸。

⑤痰浊阻肺:咳嗽喘息,胸满窒息,痰多黏腻,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降气化痰。

中成药:二陈丸。

⑥肺虚咳喘:咳声低弱,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咯痰稀薄,自汗畏风,或呛咳痰少黏稠,烦热口干,颜面潮红,舌质淡红、苔少剥落,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定喘化痰止咳。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玉屏风颗粒。

⑦肾虚咳喘:咳喘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肾纳气。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和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发展而成。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也可逐渐演变为本病。

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者,症状多在冬季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气短、气促、胸闷,劳累后加重。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咳嗽、咯痰、气急明显迅速加重,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及肺动脉高压症。

肺气肿进展至后期,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喘息病史,伴见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等逐渐加重的体征。

患者胸廓呈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肝浊音界下降,呼吸音及语音减弱,呼气延长,双肺有时可闻及干、湿啰音。心浊音界变小,心音低钝遥远。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提高免疫功能:核酪口服液10毫升,每日2次;或转移因子1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胸腺肽5毫克肌注,每日1次。

②呼吸训练:每日做呼吸操、锻炼腹式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呼气时作吹口哨用口呼出,腹部内收。

③氧疗:低流量吸氧。

④平时用少量解痉祛痰药:茶碱控释片0.1克,每日2次;或酮替芬1毫克,每日3次;或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肺脾肾气阴两虚:喘促气短、动则加甚,气不得续,咳嗽,痰少黏稠,口干,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肺健脾滋肾、益气养阴。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生脉口服液。

(2)肺脾肾阳气虚损:喘促日久,呼长吸短,动则加重,咯痰清稀,畏寒神疲,腰酸膝软,面浮肢肿,唇面青灰,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肺健脾温肾、纳气平喘。

中成药:百令胶囊,金匮肾气丸。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排菌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由患者咳嗽排出结核菌经呼吸道传播,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容易感染本病。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老年人发病有增加趋势。

结核中毒症状有:长期低热,一日中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凌晨降至正常,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有:干咳无痰或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痰;为痰中带血或单纯咯血,呈鲜红色;部位不定的胸痛。疼痛固定,如随呼吸、咳嗽加重者,是胸膜受累的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紫绀。并发气胸及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急性呼吸困难。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化疗方法:常规化疗,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联用12~18个月。短程化疗,异烟肼、利福平等联用6~9个月。间歇用药,有规律地每周3次用药。两阶段用药,强化阶段每天用药,1~3个月。巩固阶段,即在强化阶段后每周3次用药。

②化疗初治方案:前2个月强化期用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异烟肼每日0.3克,利福平每天0.45~0.6克,吡嗪酰胺每日1.5~2克,每日1次;后4个月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每日1次。或全程间歇用药:前2个月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周3次用药;后4个月用利福平和异烟肼,每周3次用药。或用常规化疗方法:强化期1个月用异烟肼、链霉素,巩固期11个月,每周用药2次。

化疗复治方案:前2个月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日1次,后6个月异烟肼、利福平每日1次,痰菌仍未转阴者,巩固期延长2个月。

初治方案失败,可采用:前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药,后6个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药。

③对症治疗:毒性症状严重或胸腔积液不能很快吸收时,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强的松每日30毫克,分3次服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

咯血严重者可行纤维支气管镜下用肾上腺素海绵压迫,填塞于出血部位。

④手术治疗:适用于大于3厘米的结核球与肺癌鉴别困难者,复治的单侧纤维厚壁空洞,长期内科治疗痰菌未转阴,反复咯血或继发感染,单侧的毁损肺伴支气管扩张者。

(2)中医药治疗。

①肺阴亏损: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色鲜红,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胸痛,舌边尖红,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润肺。

②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咯血鲜红,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心烦口渴,胸胁掣痛,形体消瘦,舌红绛、苔黄剥落,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③气阴耗伤:咳嗽无力,气怯声低,痰中带血,色淡红,午后潮热,面色苍白,颧红,舌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咳嗽喘息,气短乏力,痰中带血,色暗淡,潮热盗汗,形寒自汗,大肉脱形,舌光红少津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宜滋阴补阳。

肺炎

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间质组织在内的急性肺实质感染性病变。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成人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厌氧菌、金葡球菌等,而肺炎支原体是年龄较大儿童和青年人的常见感染病因。婴儿和儿童的主要肺炎病原体是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细菌性肺炎发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骤,通常有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至39~40℃。胸部刺痛,随呼吸和咳嗽加剧。咳嗽,痰铁锈色或少量脓痰。常伴有恶心、呕吐、周身不适合肌肉酸痛等。

病毒性肺炎起病缓慢,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发热、咳嗽、干咳或少量黏痰等症状。流感病毒肺炎开始为典型的流感症状,12~36小时内,呼吸增快,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可发生呼吸衰竭及休克,两肺可闻及湿啰音或哮鸣音。

支原体肺炎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流感,有周身不适、咽喉疼痛和干咳,随着疾病进展,症状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咳嗽,且咳嗽时有黏液脓性或有血丝的痰液。本病发展缓慢。急性症状一般持续1~2周,随即逐渐恢复。但少数病人严重时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真菌性肺炎的症状类似急性肺炎,发热畏寒,咳白色黏液痰,有酵母臭味,亦可呈胶冻状,有时出现咯血、气促等症状。

吸入性肺炎为液体、颗粒性物质或分泌物进入下气道所致。多见于久病卧床的病人。如吸入量大,可引起急性肺损伤或阻塞远端的反复感染。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及心动过速或发热、咳嗽、咳痰等类似细菌性肺炎的症状。

预防肺炎应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居室清洁,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年老体弱者应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感染各种时行疾病。对老弱体衰和免疫机能减退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者,应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种类的选择应根据药敏试验制定。

肺炎球菌性肺炎:用青霉素G40~80万单位,每日2~4次,肌注;重症患者可用大剂量静滴,疗程一般7~10天,或于体温降至正常后3天停药。亦可选用红霉素每日1.2克,林可霉素每日1.2克,头孢唑啉每日4克,交沙霉素每日1.2克,以上药物分次注射或口服。

葡萄球菌性肺炎:使用苯唑青霉素(新青II)每日6~10克。亦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常用为头孢噻吩(先锋霉素I)或头孢孟多2克,静脉注射4~6小时1次,氯林可霉素600毫克静注,每6~8小时1次。

链球菌性肺炎:常用青霉素G50~10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红霉素及氯林可霉素。大量胸腔渗液可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治疗。

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一般选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如头孢类可选用头孢噻肟2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头孢拉定2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头孢曲松1~2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氨基甙类可选择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1.7毫克/千克,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或丁胺卡那霉素5毫克/千克,每8小时1次。

病毒性肺炎:金刚烷胺对治疗及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有一定效果,成人每日200毫克,分2次口服,儿童一般剂量为每日4毫克/千克,每日2次或3次口服。对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或水痘的肺部感染者,一般主张用无环鸟苷,成人5毫克/千克,每8小时1次,儿童250毫克/米2体表面积。金刚烷乙胺副作用较少。白细胞干扰素也有一定的疗效。

支原体肺炎:常用药物是红霉素,成人500毫克口服,每6小时1次;8岁以下儿童每日30~50毫克/千克。亦可选用罗红霉素。

真菌性肺炎:可选择二性霉素B、米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

(2)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气急或发绀时以鼻导管给氧。患者应卧床休息,增加饮水,进食易消化的食物或半流质饮食。

痰稠不易咳出时,可服氯化铵0.3~0.6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干咳无痰者可用复方甘草片3片,或咳必清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2)中医药治疗。

①风热犯肺:发热,恶寒,头痛,全身疼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②邪热壅肺:高热,咳嗽,咳痰色黄,气急,胸痛,咽干口渴,汗出,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

③热入营血:高热咳嗽,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面青肢冷,舌红绛、苔黄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清营透热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④余邪留恋:气阴两伤、余热不退或午后潮热,干咳少痰,口咽干渴,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舌干红少苔,脉细微数。治宜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升脉口服液。

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为栓子血栓;其余少见的栓子为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等。临床分急性和慢性肺栓塞两种,如受阻部位发生出血性实变称为肺梗塞。大多数肺栓塞不一定引起肺梗塞。形成栓子的病因有血栓形成、心脏病、肿瘤、妊娠和分娩期、长骨骨折、寄生虫及异物栓塞。

肺栓塞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胸痛,突然发生者提示肺梗塞,慢性肺梗塞可有咯血,病重者可迅速出现紫绀、心慌、血压下降和晕厥。常见体征为呼吸困难、紫绀、湿啰音或哮鸣音,肺血管杂音,心动过速,P?亢进,休克及急性肺心病体征。

本病应注意与胸膜炎、气胸、急性心肌梗塞等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吸氧、抗休克、解痉平喘,抗感染治疗。心力衰竭时给予快速的洋地黄制剂,心律失常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呼吸衰竭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通人工呼吸机。

②抗凝及溶栓治疗:

抗凝:肝素5000单位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滴,4小时1次。东菱克栓酸或速避宁亦可选用。口服药有抵克力得、华法林。

溶栓治疗:链激酶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30分钟内静脉滴毕,此后每小时10万单位持续滴注24小时,或尿激酶20万单位24小时内滴毕或每日2万单位,连用10~20日。

③手术治疗:适用于溶栓或血管加压素治疗仍持续休克者。

(2)中医药治疗。

①气滞血淤:胸闷喘促,胸痛,心悸,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淤、开胸理气。

方药:桃仁、红花、当归、柴胡、枳壳、广郁金、桔梗各10克,赤白芍、生地、牛膝各15克,生甘草6克。中成药:血府逐淤口服液。

②痰淤阻肺:咳嗽,咯痰,胸闷,喘息,胸痛,舌淡苔白腻,脉弦。治宜化痰活血、止咳定喘。

方药:陈皮、桔梗、郁金、柴胡、紫菀、款冬花、半夏、茯苓、炙苏子、白芥子各10克,生甘草6克,莱菔子、丹参各30克。中成药:活血通脉片,二毋宁漱丸。

③气阴两虚:胸闷胸痛,咳嗽,痰少带血,心悸气短,自汗乏力,烦热口干,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百合、丹参各30克,花粉、麦冬、生地、熟地、太子参、赤芍、白芍各15克,桔梗、百部、紫菀、杏仁各10克。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

④阳气暴脱:呼吸短促,面灰唇紫,汗多肢冷,心慌心烦,气短乏力,舌淡胖苔滑,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

方药:红参、熟附子、五味子各10克,麦冬30克,生黄芪60克。煎服。中成药:参麦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