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水宜经常饮用
蜂蜜水,又称蜂糖水、蜜水或蜜汁,即用蜂蜜加温开水冲调而成的饮料。
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二者占65%~80%,蔗糖占8%,还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苹果酸、酶等物质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等及各种矿物质,如健脑的磷质、强骨的钙质、补血的铁质,以及镁、硅、锰、铜、钾等,是一种营养全面而丰富的食品。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有清热、补气、润燥、解毒和止痛的功效。常饮蜜水,有利于贫血、肝炎、心血管疾病、胃酸过多、神经衰弱、气管炎、高血压、失眠、便秘等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不宜用热开水冲服蜂蜜
蜂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其中葡萄糖占30%~50%,果糖占40%左右,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蜂蜜中还含有多量的脂酶、淀粉酶、氧化酶等。这些维生素和酶参与人体的许多重要代谢过程,也与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食用蜂蜜的正确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冷开水冲服,这样做蜂蜜中的维生素C和氧化酶不会被破坏,夏天冲服还具有消暑解毒作用;二是用温开水冲服,这样做能起补中益气作用,也不会破坏各种营养素。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有不少人习惯于用温度较高或滚开水冲服蜂蜜,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样做,会使蜂蜜中的酶类物质和部分维生素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过量的羟甲基糖醛,便蜂蜜的营养成分大受破坏。另外,用热开水冲服蜂蜜,还会使蜂蜜的甜美味道被改变,产生出酸味。
因此,蜂蜜是不宜用热开水冲服的。
冒泡的蜂蜜忌久存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如存放不当,蜂蜜的含水量便会逐渐增多,当含水量超过20%时,酵母菌将会大量繁殖,从而分解蜂蜜中的营养成分,引起蜂蜜变质。因此,蜂蜜冒泡忌久存。
日常宜多喝茶水
喝茶有益身体健康,应养成平时喝茶的习惯。现代医学发现,茶叶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压和强心杀菌、利尿明目等一系列无与伦比的优点。
(1)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以绿茶为例,每100克含蛋白质33.7克,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3.8毫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38毫克,尼克酸7.1毫克,维生素E18毫克,还含有维生素P、维生素C。所以饮茶可以降低血脂和脂固醇,因而可降低高血压、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2)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收敛、杀菌作用,多喝茶对霍乱、痢疾、慢性肾炎和肺炎有一定的疗效。
(3)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能起提神活经络的作用。
(4)喝茶能使胃黏膜上皮收得更紧,并能镇静肠胃蠕动,起保护胃肠黏膜和助消化的作用。
(5)喝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脏中的烯醇和中性脂肪的积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对预防动脉硬化与脑溢血有一定作用。
(6)喝茶能促进心脏活动和微血管扩张,有降低血压和利尿的作用。
(7)茶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氟素,每人每日饮用6~9杯茶,就能防止牙龋病。
不宜饮用长时间泡的茶
茶叶中含有100多种化合物。一般说,这些化合物对人体无害,茶水泡后4~6分钟饮用较为合适。而沏好的茶放置几小时后,特别是放在暖水瓶式保温杯内的茶,不仅味道会变差,失去原有的香味,而且茶水呈褐色,并变得浑浊,此时,茶叶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都遭到破坏。
据研究,新沏的茶水对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可产生兴奋作用;而茶水泡得时间过长且浓,茶叶中的咖啡因积聚过多,则会对人体产生刺激作用。人们喝了这种茶就会感到不舒服。至于茶水冷后再泡的茶,由于鞣酸大量增加,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新泡的茶水内鞣质较少(因为鞣质较难溶于水)。所以,长时间或冷后再泡的茶,不宜饮用。
忌用茶水送服药物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等成分,能与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在服用鲁迷那、安定、眠尔通等镇静安眠药物时,不宜饮茶。因茶叶中含有具有兴奋作用的咖啡碱,能减弱药效。
服用碳酸氢钠时,不能用茶水送药。因茶水中含有鞣酸,能与碳酸氢钠互相作用,使其失效。
服用活番丁时切忌饮茶,因茶中咖啡因有对抗药物的作用。
痢特灵、优降灵等药物,不能与茶水同服。这些药物进入大脑内抑制儿茶酚胺的降解作用,促进脑内环磷腺苷代谢,两者的相互作用,使病人出现严重失眠或高血压。
另外,茶中鞣酸还会与黄连素、乳酶生、多酶片、胃蛋白酶、次碳酸铋、硫酸亚铁、土霉素、红霉素等药物作用,形成难溶解沉淀物,影响药物吸收。
茶叶忌嚼食
当前,空气和土壤受化肥和农药的污染非常严重,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也受到一定的污染而含多环芳香烃物质——苯并芘。这是一种难溶于水的致癌物。如果嚼食茶叶,致癌物质苯并芘就会在人体内留下并形成隐患。所以说饮茶之后,应将茶叶倒掉,不管茶叶多么好,也应记住,茶叶忌嚼食。
饮茶15忌
中国人习惯饮茶,正确饮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但是在饮茶中要禁忌以下几点:
(1)忌多饮新茶。新茶是指鲜茶叶加工成干茶后不足一个月的茶。新茶由于存放期短,茶叶中含有较高的未氧化的多酚类物质,醇类、醛类也较多,这些物质对人体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还会引起慢性胃炎、胃痛、腹胀。
(2)头遍茶不宜喝。茶叶在生产、贮存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霉菌的污染,即便是用滚开水冲的头遍茶,霉菌虽死,“尸体”犹存。实际上用滚开水冲茶并不妥,一般都以80℃水冲茶,而80℃的水会使霉菌生存下来。所以,头遍茶实际上是洗茶水,最好不喝,倒掉后冲二遍茶饮用最好。
(3)不要用沸水冲茶。沸水冲茶会加重茶的苦涩味,清香味受损,而且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容易被破坏。一般用沸水降温到70℃~80℃冲茶最好。同理,不宜煮着喝。
(4)忌用放置过久和受潮发霉的茶叶冲茶。茶叶放置过久,蛋白质会受损。茶叶受潮发霉会含有毒素和毒菌,对人体不利。
(5)茶叶忌与其他物品放在一起。茶叶的吸附力较强,容易串味,与其他物品放在一起,会产生异味,冲后失去茶香味。
(6)冲茶忌放佐料。有的人冲茶加糖,这样会使茶水失去清香味,破坏营养成分,降低茶的品质。
(7)忌睡前饮茶。茶叶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平时饮茶可提神,睡前饮茶会使大脑兴奋,导致失眠。
(8)患某些疾病的人忌饮茶。铁是制造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之一,茶可影响铁的吸收,患有缺铁性贫血者忌饮茶。脑动脉硬化者不宜饮茶,茶叶可以使大脑血管运动中枢在兴奋运动之后引起脑血管收缩,脑部小血管收缩可加重供血不足,使脑血流缓慢,有发生脑血栓的可能。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忌饮茶,因为饮茶可以使血压稍稍增高,心跳加快,对降血压、预防冠心病发作不利。尿路结石患者忌多饮茶,因为茶叶含草酸较多,与钙结合能加重尿路结石病情。便秘者忌饮茶,茶中含有鞣酸,有收敛作用,可使肠道蠕动减慢,加重便秘程度。胃溃疡患者忌饮茶,因为茶可以使胃酸分泌量显著升高,使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作用增强,且茶叶中的咖啡碱对胃溃疡也有刺激作用,饮茶可使胃溃疡面扩大。
(9)忌空腹饮茶。茶叶中含有咖啡碱成分,空腹饮茶肠道会过多地吸收咖啡碱,会产生一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症状,如尿频、心慌等。另外,茶水到空胃中,会冲淡唾液和胃酸使消化功能减弱,扰乱消化器官的功能,影响对维生素B的吸收。
(10)忌喝隔夜茶。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和维生素C,它们都是天然的致癌物质抑制剂。在温度较高的夏天或冬季温暖的室内,放置时间过长,容易变质,所含营养素会受损,茶水会被污染,其抑制致癌物质的作用受损。
(11)忌饮浓茶。浓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喝浓茶可使胃黏膜收缩、蛋白质凝固沉淀,从而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喝浓茶能够减弱胃肠对食物中铁的吸收,久而久之,会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症;患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炎及肝炎的病人,空腹饮浓茶会使病情加重;晚上饮浓茶,会使人兴奋,造成失眠;产妇哺乳期饮浓茶,由于茶有收敛作用,会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因此,喝茶宜清淡,不宜过浓。
(12)茶叶忌多次冲泡。冲泡茶叶以3~4次为好,如冲泡次数过多,会将茶叶中的无用物质冲泡出来,这些物质既对人体无益,又会使茶水的味道大为降低。
(13)忌喝冷茶。喝冷茶,特别是在炎夏季节暴饮数大碗,喝起来很痛快,实际上却无清热化痰之功,反而会有滞寒聚疾之弊。
(14)忌饭前、饭后立即饮茶。饭前饮茶,会使唾液变淡,造成饮食无味,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之,会造成营养不良。饭后立即饮茶,茶中鞣质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影响人体对其的吸收。
(15)忌煮茶叶喝。在我国农村,有些地方有煮茶叶喝的习惯。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因为茶叶在高温烧煮时,会过多地把鞣酸溶解出来,增加茶水的苦涩味道,同时,高温烧煮,会把茶叶的维生素破坏殆尽,使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献血后忌饮茶
人在献血后,应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物,且应少饮茶。因为茶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这种物质可以与蛋白质及铁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从而使献血者的血细胞恢复缓慢,影响健康。
泡茶忌水沸过久
泡茶用的开水,以沸滚起泡为度,这时水嫩,茶叶的水浸出物能够溶解充分,使茶汤浓厚,香气充分溢发。若开水煮沸过久,即为老水,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会全部蒸发散失,用其泡茶,茶的色香味就不那么好了。
不宜吃羊肉后马上喝茶
羊肉,肉香味美,营养丰富,御寒能力强,在冬春寒冷之季多吃些羊肉是有好处的。但是,吃羊肉后,却不宜马上喝茶,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
这是因为,在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比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羊肉后马上喝茶,会使茶叶的鞣酸与羊肉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导致排便不畅,甚至发生便秘。这样,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就会因为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被人体吸收。所以,吃完羊肉后不宜马上喝茶。
不要在酒后立即去洗澡
喝酒后人体内储存的葡萄糖会在洗澡时被体力活动消耗掉。因而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体温急剧下降。同时,酒精会抑制肝脏的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储存量的恢复。所以说酒后即去洗澡有损健康,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不要长期以酒代饭
适当少量地饮点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疲劳。但有些人常常以酒代饭,这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据分析,50克白酒约含有627.6千焦(15千卡)的热量;250克啤酒约含有418.4千焦(100千卡)的热量;两小杯果酒则含有418.4千焦(10千卡)以上的热量。因此,偶尔只喝酒不吃饭,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大,特别是饮酒时要吃入大量的菜肴,可以摄入较多的热量和营养素。但如果长期以酒代饭,就会损害人体的健康。首先是经常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中毒、肝硬化、动脉硬化,诱发食管癌、胃癌等疾病。其次,饮酒虽然可补充一些热量,但人体所需的许多营养素,如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是各种酒类均不能提供的。因此,不要长期以酒代饭,否则,会使机体得不到维持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从而损害人体健康。
忌用锡壶盛酒
锡壶实际上是用锡铅合金制成的。铅与酒中的乳酸、醋酸等酸性物质相遇后,就会很快地化合成乳酸铅、醋酸铅溶解在酒中。人若长期饮用锡壶盛的酒,就会发生铅蓄集性中毒,慢慢出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恶心、胸闷等症状。如果一次大量饮用含铅多的酒,还有可能酿成铅急性中毒,出现面色苍白,甚至昏迷症状。
忌用酒催眠
有些人认为,酒和安眠药一样,睡前喝点酒容易入睡,还能解乏。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会带来副作用。
因为,用酒催眠,酒精的作用过后,会提前醒来,而且更难以入睡。睡前喝酒,会扰乱睡眠中的呼吸,引起呼吸不规则。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睡前喝酒还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或心肌梗塞。因此,不要用酒来催眠。
忌酒后饮汽水
应该知道,酒后饮汽水,不但不能解酒,而且会更容易醉倒,这是因为汽水中的二氧化碳能加速人体对酒精的吸收。因此,忌酒后饮汽水。
科学饮酒法
1.首先应控制饮酒量。饮酒必须适量,不能每餐必饮,每饮必酩酊大醉。在聚会场合,不要勉强劝酒,更不能灌酒。饮酒量应各自掌握,适量而止,不要“显威风,逞英豪”。一般认为,每次饮酒,啤酒以半瓶为宜,不能超过1瓶;葡萄酒、绍兴黄酒以100克为宜,不能超过200克;白酒以25克为宜,不能超过50克。如果空腹一次饮下50克白酒,人便出现“醉意”。
2.尽量饮用酒度较低的葡萄酒、绍兴黄酒和啤酒,少喝或不喝烈性白酒。50~60度的白酒乙醇含量相当于葡萄酒或绍兴黄酒的4倍,即使喝得少,对胃肠的局部刺激也较强,容易损伤胃肠黏膜。而喝葡萄酒、绍兴黄酒和啤酒,还可得到较多的铁质和一些维生素。
3.空腹饮酒是大忌。空腹饮酒容易醉,是因为乙醇迅速被吸收,血液中乙醇浓度很快达到酒醉程度。空腹饮酒即使饮酒量不多,也对身体十分有害。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便会直接刺激胃壁,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吐血,时间长了还会引起溃疡病。因此,要在饮酒前吃些东西,或者慢慢地边吃边喝,而且不能过量,以免发生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
4.服药前后不要饮酒。因为酒可以加速药物的吸收,或使药性发生改变,达不到治疗目的。医生规定有些药物需用酒服下的例外。
5.饮用药酒,应请教医生。市面上药酒种类很多,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遵医嘱选用。但是饮用量也不能多,不能像普通酒那样开怀畅饮。药酒最好在饭前饮,使其发挥药效。
6.喷洒农药前不要饮酒。各种农药对人体都有一定的毒性。饮酒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皮肤表面血管通透性增高,农药更容易透过皮肤血管进入血液,引起中毒。接触其他有毒物质的作业人员,工作前后也不能饮酒,否则容易吸收更多的有害物质。
7.未成年儿童不能饮酒。儿童饮酒往往与父母有关,父母饮酒时,出于宠爱好玩,给孩子尝尝。这样潜移默化,孩子便容易养成饮酒的习惯。未成年人嗜酒,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不利于智力、体力的正常发育。
8.妇女不要经常大量饮酒。酒对女性健康的损害比男性严重,由于雌性激素的影响,妇女体内代谢乙醇的能力较低,速度较慢,所以乙醇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损害。
9.不要用饮酒来保暖。不少人认为“酒能御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喝酒以后,由于酒精成分的刺激,皮肤温度会升高,使人产生温暖感。但是,这种温暖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体表的血管越是舒张、松弛,体热的散发就越快,使体温急骤下降,人就产生了强烈的寒冷感觉。喝酒之后,反而比不喝酒更易产生寒颤,引起受凉或感冒。因此,不宜采用饮酒来保暖。
10.忌划拳饮酒。由于饮酒划拳是边喝、边吃、边高声喧哗乃至哄堂大笑,这样有可能使食物进入气管或鼻腔,而引起打喷嚏或流泪等现象。饮酒划拳输者罚饮酒,饮酒过多会出现头晕目眩、神智不清,更易输酒,结果造成饮酒超量,出现种种醉酒现象。因此,应避免划拳饮酒。
忌饮刚酿制的白酒
新蒸馏出的白酒,酒精度数一般都在60度以上,而且酒体中含有较多的甲醇、杂醇油、醛类和其他沉淀物。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和过滤勾对等处理,使酒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和氧化,降低和减少有害物质成分,使其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才能饮用。
新酿的白酒,除酒精浓度较高外,甲醇含量也较高,进入体内不易排出,长期积蓄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损害作用,尤其对视网膜神经的损害难以恢复。甲醇在人体内代谢产生的氧化物为甲酸和甲醛,这两种氯化物毒性都很大。甲酸比甲醇的毒性大6倍,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甲醇引起的中毒,轻则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和耳鸣,甚至双眼失明,重则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昏迷麻痹而死。饮含杂醇油和醛类含量较高的新白酒,对人体也有较多的毒害和麻醉作用。杂醇油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醛类作用能使蛋白质凝固。经常饮含游离状态醛类的新酒,嗓子发干,并易养成较严重的酒瘾。新酒中含的醛类,具有辛辣和燥辣味,饮时直接刺激喉、鼻、眼和面部,使面部皮肤过敏,受损伤,易感染。另外,未经过滤处理的新白酒,也极不卫生。因此,刚酿制的白酒不宜饮用。
啤酒白酒忌同饮
节日期间,亲朋相聚,不免要喝酒助兴。在餐桌上,有些人往往喝完烈性白酒后,同时又喝啤酒。这种喝法不科学。
大家知道,啤酒虽然是低酒精饮料,但其中含有二氧化碳和大量水分,与白酒混喝后,会加速酒精在全身的渗透作用,对肝脏、胃肠和肾脏等器官发生强烈的刺激和严重的危害,影响消化酶的产生,使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胃痉挛、急性胃肠炎、十二脂肠炎和出血等症,对心脑血管危害更大。因此,啤酒与白酒不宜同时饮用。
白酒忌凉饮
许多人在饮酒时,都是启封后马上就饮。实际上饮未加温的凉酒容易引起毒性反应和醉人。这是因为白酒除含有酒精外,还含有甲醇、甲醛、乙醛等杂质。甲醇在人体内分解较慢,且有积蓄作用,如果摄入4~8毫升便会引起中毒,其结果往往是损伤视神经,从而导致双目失明。甲醛、乙醛是醇类的氧化物。甲醛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辛辣味,饮后容易引起头痛,其毒性比乙醛高30倍。甲醇、甲醛、乙醛的沸点低,如果将酒加热时会全部挥发。因此,白酒忌凉饮,应加热后饮用。即使是在夏天,也应饮热酒或温酒。
冬季忌饮冷啤酒
冬季饮啤酒,虽然具有促进饮食的作用,但过凉的啤酒酒味淡薄,饮后身体发冷,同时不热的啤酒,酒味苦涩。所以说,冬季饮啤酒,以15℃为最佳,这样的啤酒口味纯正。另外,啤酒不应直接加热,饮用时可将酒瓶放进30℃左右的温水中加热即可。
“冒沫”的啤酒未必好
不少人认为,啤酒泡沫汹涌而出表示“气足”,是好啤酒,泡沫徐徐上升是“气不足”,啤酒质量不佳。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开启啤酒后,泡沫汹涌而出的“喷酒”现象是一种异常现象。据专家们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原料麦芽受某些微生物污染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些代谢物在制作过程中进入啤酒,使二氧化碳很容易“跑溢”而产生“喷酒”。二是厂家在装瓶时,二氧化碳充气过量,导致比例失调。三是啤酒的存放不当,开启动作过猛等。
老年人不宜经常饮啤酒
啤酒虽富有营养,但是老年人经常饮啤酒也是有碍健康的。
因为在啤酒酿造和运输过程中,金属容器中的铝极易混入啤酒中。铝是对人体有毒的元素。英国皇家南安普顿大学弗里医院,在24个城镇对700名40~60岁男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经常饮啤酒的人,血液中含铝量增加。丹麦学者也证实了这个调查结果。老年人代谢功能减低,排毒能力较差,铝易于在体内蓄积,引起慢性蓄积性中毒,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使人出现痴呆和精神异常。因此,老年人不宜经常饮啤酒。
饭前忌饮冰镇啤酒
如果在吃饭前饮冰镇啤酒,容易使人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血管迅速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生理功能失调,影响正常的进餐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还会使人体内的胃酸、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脂肪酶的分泌减少,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胃肠道受到过冷刺激,变得蠕动加快,运动失调,久之,易诱发腹痛、腹泻及营养缺乏症。
剧烈运动后忌饮啤酒
有人剧烈运动后口渴难忍时,觉得饮用一杯清凉美味的啤酒,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其实这是有害健康的。
科学家研究证明:剧烈运动后饮酒,会造成血液中尿酸急剧增加,导致痛风病。尿酸是人体内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被酶分解的产物。当血液中尿酸值异常高时,就会聚集于关节处,使关节受到很大的刺激,引起炎症,造成痛风病。
研究人员曾对千名成年男性进行了试验,让他们跑15分钟后,饮用啤酒633毫升,再行测定血液中尿酸和次黄嘌呤的浓度,测定结果表明,尿酸含量比运动前提高2.1倍,而次黄嘌呤的数量则提高500倍以上。所以说剧烈运动后不宜饮啤酒。
不宜用旅行水壶装酒
热水瓶或旅行用的铝合金水壶,如果经常装开水,内壁上或壶底会积上一层水垢。水垢原是混在水中的重金属、钙盐、灰尘、病菌、虫卵等的沉淀物,这些都有碍人体健康。据实验测定,每100克水垢中含有铅12微克、砷21微克、汞44微克、钠3.4微克、铁24微克。除了前面列举的有毒的重金属物质外,水垢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如果用这种热水瓶或旅行水壶装酒,酒精能使水垢溶解,有毒重金属也会溶于酒中。饮用这种酒,对人体健康不利,时间久了发生慢性中毒。用塑料壶装酒也不好,因为酒精也可将塑料中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溶出。所以,不宜用旅行水壶装酒,最好是用干净的玻璃瓶装酒。
饮用啤酒的11个不宜
不宜饮用冷冻的啤酒
啤酒最适宜的贮存温度,夏秋季为5~10℃,春冬季为9~12℃,总之10℃左右为佳。有些人喜欢将啤酒存放冰箱内,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啤酒温度不得低于0℃以下,长时间存放在低温下会结冰。受冻后的啤酒不但泡沫减少,而且酒中的蛋白质可与铵质结合,生成沉淀物,使啤酒出现“冷混浊”,即使溶化后,其味道也会大减。
不宜饮用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啤酒
啤酒中含有多种硫化物,如胱氨酸、胱甘肽等,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光化作用”,生成奇奥的硫醇,严重地破坏啤酒品质。阳光还能破坏酒中的营养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为保证贮存啤酒的质量,专家们建议,灌装瓶装啤酒最好采用棕色啤酒瓶,贮存啤酒最好装入纸箱或木箱中,置于阴凉通风处。
不宜用热水瓶装啤酒
有的人喜欢用热水瓶装啤酒,这种做法既不科学又有损于健康。一般来说,装过开水的热水瓶内有一层水垢,再装鲜啤酒后,水垢中的有毒物质将溶解于呈弱酸性的啤酒内,其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砷、铅等元素。饮用这种啤酒,久而久之,会产生慢性中毒。
不宜饮用超期久贮的啤酒
啤酒是越新鲜越好。其原因是:生产啤酒的大麦和酒花,均是活性较强的多酚物质,极易与蛋白质化合,并易于氧化聚合,造成啤酒混浊;生产啤酒所用的水,若处理不好,存在超过标准的铁、铜、锡等金属离子,能催化多酚物质氧化而混浊;在生产灌装时与空气接触,若灭菌温度、时间不足,也会因微生物污染,加速氧化而混浊,甚至造成发酵、发黏,出现馊味。故啤酒不宜久贮。
不宜与烈性酒同饮
饮用啤酒时,最好不要再同时饮用白酒,尤其是高度白酒,其原因是:二氧化碳可加速酒精的吸收,促使人易醉,造成酒精慢性中毒。若经常这样喝,将对健康造成莫大影响。
身体过于肥胖者不宜饮啤酒
啤酒营养丰富,含热量相当高,同时,啤酒可帮助消化,增强食欲。若原本是个肥胖者,如经常性大量饮用啤酒,会造成体内的热量和脂肪堆积,使人大腹便便。另外,若长期大量饮啤酒,可使血液中液体增多,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如此,将会造成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而收缩功能又会减弱。这种体积大、力量小的心脏,被医学界称为“啤酒心”。
患有肝硬化等疾病者不宜饮啤酒
凡患有肝硬化、慢性胃炎、胰腺炎、肺炎、泌尿系统结石症和较为严重的气管炎疾病者,均不要饮啤酒。原因是:喝啤酒后,酒精的气化作用主要靠心脏完成,当酒精进入肝脏,首先氧化成乙醛,再氧化成乙酸。原来就患有肝病者,因饮啤酒将会加重肝脏负胆引起酒精中毒,长久下去,甚至会危及生命。
大汗之后不宜饮用啤酒
大汗淋漓时毛孔扩大,此时饮用啤酒,将导致汗毛孔因骤然遇冷而迅速关闭,从而暂时中止出汗,造成体温散发受阻,易诱发感冒等疾病。
不宜用啤酒服药
啤酒与药混合将产生不良作用,会增加胃中的酸度,使药物在胃中迅速溶解并影响其被吸收而降低药品疗效。对各种抗生素、降压药、镇静剂、抗凝剂、抗糖尿病药物等的影响尤为明显。
不宜同时吃腌熏食品
腌熏食品中含有机胺,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出烹调不当而产生的多环芳香烃类苯并芘、氨甲基衍生物。当吃腌熏食品又饮啤酒时,上述物质与其结合,可诱发消化道疾病。
食海鲜不宜饮啤酒
国外有关专家研究指出,食海鲜时饮啤酒,将会引发痛风症。
葡萄酒忌久存
一般的酒存放时间越长就越香醇,而葡萄酒则不然,它是在脱装后仍继续变化的唯一的酒。这是它与白兰地等蒸馏酒的最大区别之处。葡萄酒在装瓶后,酒中的原料微粒以及酵母还会发生变化,使酒逐渐成熟、老化,继而变质。因此,葡萄酒装瓶后即可饮用,愈新鲜味愈美,不宜久存。短期存放葡萄酒应放在通风、阴凉、清洁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忌饮冷黄酒
黄酒,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精浓度较低的大众化酒类。虽然一般黄酒的酿制过程都严格按卫生标准进行,但黄酒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醇、醛、醚类物质。如果冷饮黄酒,这些对人体有一定害处的有机化合物,就会全部进入人体。因此,黄酒必须烫热了再喝。黄酒中这些有害物质的沸点都不高,一般多在25~35℃之间(即使是甲醇也只在64℃时),这些有害物质就可随温度的升高而挥发掉。另外,在加热过程中,黄酒中的脂类、芳香物质也会随浊度的升高而蒸腾,从而使酒味更加芬芳浓郁。
不宜食用瓜果皮
这是因为瓜果受到病虫害时,常用农药喷杀,大多数水果表皮都会被农药渗透,雨淋水洗是冲不掉的。如果长期连皮一起吃瓜果,农药残毒在人体内会逐渐积累,从而引起农药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损坏肝功能,造成生理障碍,从而影响人的生殖与遗传。尤其是儿童应忌食瓜果皮。
不宜吃皮色鲜艳的水果皮
科学研究表明,颜色鲜艳夺目的水果含有的类黄酮,为这类水果提供了植物色素。这种化学物质,在人体肠内经细菌分解就会转化成二羟苯甲酸和阿魏酸,具有很强的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肿。因此,吃果皮鲜艳的水果时应去皮后再吃。
忌吃未成熟的水果
一般瓜果均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氨基酸、有机酸、无机盐和糖类。
成熟的水果色、香、味均佳,但市场上出售的水果往往未成熟,有人喜欢吃酸的就买这些水果吃。殊不知,吃这种未成熟的水果,对身体是不利的。未成熟的梅子、李子、杏子等水果中,含有草酸、安息香酸等成分,在人体中很难被氧化,结果经代谢作用后形成的产物仍然是酸性的。这对人体的生理是有影响的。有些水果未成熟时含有毒素,人吃了是危险的。至于有些成熟水果也有少许酸味,则吃后无妨。
平时宜多吃些花生
花生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植物性高营养食品,被称为“长生果”、“植物肉”、“绿色牛奶”。花生每100克含蛋白质27.6克,脂肪50克左右,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钾674毫克,另含维生素C以外的多种维生素、亚油酸、卵磷脂、脑磷脂以及多种矿物质等,钙含量高,是猪肉的11倍,铁比牛奶高25%。
花生因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心脏病。花生衣含有止血素,有凝血止血的作用,所以吃花生不要弃花生衣。花生含有大量油脂、维生素,浆汁多,对口唇干裂、口角炎有防治作用。花生含有白藜芦醇化合物,有助于降低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中医认为,花生有醒脾开胃、理气补血、润肺利水和健脑抗衰老等作用。所以,平时宜多吃些花生。
忌食长芽花生
在温度高、湿度大、氧化充足的环境中保存花生米,容易使花生长芽,也是霉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食用长芽的花生是有后患的。花生长芽后,破坏了外皮,容易生黄曲霉等。这些霉菌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属致癌物。因此,不要食用长芽的花生。
忌吃还未红的西红柿
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C,尤其是维生素PP的含量居蔬菜之首。每人每天吃3~4个西红柿,便可满足1天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
然而,青色未熟的西红柿却不宜食。经紫外线分光测定,未熟的西红柿和土豆芽根或绿色麦的毒性完全相同,都含有一种生物碱甙,即龙葵素。吃了这种青色西红柿常会感到不适,特别是口腔会感到苦涩,严重者还会出现口干、发麻、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当西红柿成熟后,生物碱甙被西红柿自身所增多的酸水解,生成西红柿次碱和糖,也就无毒了,吃起来变得又酸又甜。
山楂不宜多食
山楂酸甜适口,是老人、儿童、孕妇及胃口不好的病人最喜爱的水果之一。但食用过多只能有害无益。
因为山楂食用过多会伤人中气。山楂是破气去积滞之品,平时脾胃虚弱或正服用人参等补气药的人不应食用,否则山楂的破气作用会有损人参等药的补气作用。儿童正处在换牙时期,如经常食用,对牙齿的生长极为不利,而且直接影响食欲。因此,山楂忌过多食用。
忌多吃甘蔗
甘蔗含糖量高达12%~17%。如果食用过多,等于大量糖分进入人体,因一时难以消化、吸收和代谢,便会使大量糖分在胃肠道积存,使局部渗透压增高,结果血液内的液体成分和机体细胞间的体液渗入胃肠道内,造成机体高渗性脱水,因而出现头昏、烦躁、呕吐、四肢麻木、神志朦胧等症状。此病称“高渗性昏迷”。因此,甘蔗忌食用过多。
忌吃荔枝过量
荔枝为我国著名果品,产于中国东南部和西南部,果肉含蔗糖、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以及叶酸和柠檬酸等。
过量食荔枝,会患一种荔枝病,其原因是荔枝所含的单糖绝大部分是果糖,果糖比葡萄糖难消化吸收,再加上荔枝所含的大量水分可以稀释胃液等消化液,人如果过多吃荔枝,会使正常饮食量大为减少,以致完全不进食。于是,血糖比正常大大降低。果糖被机体吸收后还不能直接被组织细胞氧化,而要经一系列酶的催化,才能够转变为葡萄糖供能或转变为糖原贮存。因此荔枝病是一种由低血糖引起的急性疾病。表现多为清晨发病,常以肢冷、出汗、腹痛、乏力、轻泻等为前期症状,然后突然昏迷、抽搐。如果不救治,可于数小时内死亡。
忌吃有苦味的柑橘
每100克柑橘果肉中约含水分83.1克以上,热量为180~268千焦,含蛋白质0.65克,脂肪0.15克,膳食纤维0.5克,碳水合化物12.6克,灰分0.4克,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0.13~0.96毫克,维生素B10.01~0.09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烟酸0.35毫克,维生素C30毫克以下,钙32毫克,磷20毫克,铁0.02毫克,钠1.3毫克,钾23~169毫克,硒的含量为0.3微克。
大量食用有苦味的柑橘对人体有害。柑橘果实中含有各种糖甙,其中柚皮甙和新橙皮甙等苦味物使人活动能力下降,疲劳不易恢复,进而产生疲乏无力感。尤其在盛夏,外界气温较高,人在大量出汗的同时,也损失了许多钾、钠、氯等电解质。而高气温又降低了人的食欲,使上述电解质摄入也减少,致使在机体中处于较低水平。这些物质的缺乏,可使人感觉疲劳无力、肌肉酸痛。此时,如果又饮入过多的酸性饮料,则会加重上述症状。所以,盛夏既不能多饮淡水,又不宜过多摄入酸味饮料,如柠檬汁、杨梅汁、杨梅露等,可以适当饮些含盐饮料。
橘子不宜与牛奶同时食用
牛奶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食品。对慢性疾病又具有补充和治疗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在饮牛奶后,吃一些橘子。科学证明,这种饮食方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牛奶进入胃和十二指肠后,其中的蛋白质与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结合,然后进入小肠。如果吃橘子,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与果酸及维生素C凝固成块,反而影响消化吸收。二者同食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等。因此,饮牛奶时千万不要吃橘子。
忌吃橘子过多
橘子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分、粗纤维,是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但其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大量吃入,每天500克左右连吃2个月,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其表现为手、足掌皮肤黄染,渐染全身,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有时易与肝炎混淆。胡萝卜素在肝脏中转变成维生素A,而大量的胡萝卜素在小儿肝脏中不能及时转化,就随血液遍及周身各处沉积,对身体产生不良反应。有些儿童吃橘子过多还会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表现,如舌炎、牙周炎、咽喉炎等。因此,儿童不要多吃橘子。
吃橘子忌去橘络
我们在吃橘子时,往往把皮剥光后,再把每个橘瓣上附着的橘络一丝一丝地去掉,单吃橘瓣的果肉部分。实际上,吃橘子时将橘络一块吃更好。
中医认为,橘络性味苦平,具有清热化痰、畅通人体经络、调理人体气机的作用。可治疗久咳胸闷、胸痛、咯痰带血,还能防治高血压等病症。另外,橘络还含有大量维生素。所以,吃橘子时宜连橘络一起吃。
不宜过量吃杏
现代营养学研究认为,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1,而维生素B11是极有效的抗癌物质,并且只对癌细胞有杀灭作用,对正常细胞的健康组织无毒性。
吃杏过多,有害无益。民间说的“桃养人,杏伤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杏具有强烈的酸性,能够分解人体内的钙、磷以及蛋白质等物质。同时,胃内的酸液增多了,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和溃疡。此外,杏的酸性还能腐蚀牙齿的珐琅质。特别是儿童,吃杏多了,容易发生龋齿。
忌吃生银杏
银杏味香可口,每年入秋果熟,常炒熟上市,但食之中毒者常有发生。经药理实验证明,银杏外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醇等。主要毒理是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生食和多食银杏会引起中毒。其潜伏期最长者达14小时,最短者仅1小时。初为呕吐、腹痛泄泻、头昏头痛,继而发热,危重者可见神志昏迷、口吐白沫、呼吸困难、气急唇紫,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不要生食银杏。入药、炒食,也要注意防止中毒。
不宜吃杏仁过多
杏仁是杏的果核,它既是一味良药,又是一种食品。分为苦、甜两种。
在药用上,它有止咳、平喘、防疾、润肠、通便的功效。在食用上,它也是美味食品,可以制作酱菜、果糖、罐头食品,如杏仁茶、杏仁露、杏仁酪、杏仁霜、杏仁粉、杏仁饼等。但杏仁有一定的毒性,不可多食。据测定,小儿一次吃20粒左右,成人一次吃50粒左右,即可引起中毒。中毒原因是多量苦杏仁甙进入人体后,在苦杏仁甙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过量的氢氰酸,使红细胞失去功能,并损害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中毒的轻重和症状出现的早晚,与食入量的多少及年龄有关。中毒症状可在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后出现,先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后来随着缺氧加重,可出现昏睡、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因缺氧、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吃杏仁要注意,千万不可多食。
不宜吃黑枣和柿饼过多
黑枣和柿饼由于味甜好吃,又易于保存,因此成为山区农村儿童冬季食用的主要果品。但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黑枣和柿饼是不宜多吃的,尤其是不可在空腹时多吃。这是因为黑枣和柿饼里含有较多的鞣酸和果胶,大量食用黑枣和柿饼后,这些鞣酸和果胶会与胃液结合并凝固、沉淀,从而结成硬块——即形成结石,使人既消化不了,又排泄不出,往往产生恶心、呕吐、上腹部持续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轻者,结石块小的,可用中药排出;重者,则必须手术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所以,黑枣、柿饼是不可多吃的,更不可空腹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