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你一个公司,你能管好吗?
58569400000028

第28章 要“原则性”还是要“灵活性”

坚持与妥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种人,他们仿佛浑身上下都是“原则”,我们随便说一句话都可能会触动他们的“原则”,他们会马上摆出一张脸跟我们讲道理,俨然就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四处碰壁,常常撞得头破血流、自怨自艾,成天发牢骚、抱怨世道不公。

原则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太多的原则往往意味着灵活性的匮乏,这些“原则”就像一个枷锁把人拴得死死的,动弹不得。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可能每件事都满足你的原则,让你每天都舒舒服服、心情愉快地做事。

所以,不要有那么多的原则。一个人事事都讲原则,就等同于没有原则。而且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原则的人,虽说看起来好像非常“硬”,实际上极为脆弱,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易碎,这样的人极易受到伤害,从而表现出敏感而易怒的性格弱点。

有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管理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两个字——妥协。

这里的“妥协”不是不讲原则的乱妥协,而是在不妨碍最终“大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成最终目标而主动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原则”,实行“求大同、存小异”的一种有意义的妥协。只有这样,才是对那个最终目标负责任的态度。否则就是“固执”,而“固执”就会使人拘泥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原则”不能自拔,致使最终目标受到伤害。这就是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因此,对“小原则”的妥协,恰恰是对“大原则”更好地“坚持”,这才是“妥协”的真正意义所在。

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只讲“灵活”不讲“原则”失之滑头;反之,只讲“原则”不讲“灵活”则失之僵硬。

有原则的灵活

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要懂得变通之道。如果自己的主张与别人有分歧,要避免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兼顾灵活性和原则性,既办好了自己的事,又处理好了与别人的关系。而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则更要强调灵活性,要多从员工的角度考虑事情,未雨绸缪,把事情办得顺应人心。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实力的大臣。他一方面靠自己的忠心,消除了朝廷的顾忌,敢于向他放权。另一方面,他同时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权势,即使朝廷有顾忌,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清朝毕竟是满洲贵族的天下。为了防止曾国藩离心离德,朝廷在重用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同时,也安插了湖广总督官文、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满蒙贵族钳制他们。对此,曾国藩心知肚明。为了消除朝廷的疑忌,太平天国刚刚被镇压下去,他就下令将湘军大部分裁撤。

同治三年(1864年),正当曾国藩分期分批裁撤湘军之际,僧格林沁及其马队被捻军在湖北牵着鼻子走,接连损兵折将。清廷万般无奈,命令曾国藩率军增援湖北。朝廷的这次调遣对湘军非常不利,所以曾国藩的态度也十分消极。其一,攻陷天京以后,清廷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杀驴之势,曾国藩不得不避其锋芒,自翦羽翼,以释清廷之忌,为此曾国藩也满腹愁怨;其二,僧格林沁骄横刚愎、不谙韬略,向来轻视湘军。此时,曾国藩正处在十分无奈的两难之中,他只好采取拖延之法。

曾国藩十分清楚,僧格林沁大军在黄淮大地上穷追不舍,失败是注定的,只是早晚的事。因此,曾国藩按兵不动,静坐江宁,观其成败。

果然,高楼寨一战,僧格林沁全军覆没,这位皇亲国戚竟然被一个无名小辈杀死。捻军声势更加浩大,咄咄逼人。朝廷不得不再次请出曾国藩,命他办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务,所用三省八旗、绿营地方文武员弁均归其节制。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为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淮军筹办粮饷。这本是曾国藩预料之中的事,当接到再次让他披挂出征以解清廷于倒悬之急的命令时,他却十分惆怅。在这瞬息万变的政治生涯中,他很难预料此行的吉凶祸福。因此,还是采用拖延之法。

当曾国藩接到“赴山东剿捻”的旨令时,他明白清廷的着眼点是在于解救燃眉之急,确保京津安全。这是清廷的一厢情愿,而此时曾国藩所面临的出征困难却很大。湘军经过裁减后,曾国藩北上剿捻就不得不仰仗淮军。曾国藩心里也清楚,淮军出自李鸿章门下,要像湘军一样做到指挥上随心所欲,是很难的。另外,在匆忙之间难以将大队人马集结起来,而且军饷供应也不能迅速筹集。

曾国藩做事向来是未雨绸缪,对于清廷只顾解燃眉之急的做法,实在难以从命。况且,一个时期里朝廷处处防范,若继续带兵出征,不知还将惹出多少麻烦。因此,他向朝廷推辞缓行。

尽管他向清廷一一陈述了不能迅速启程的原因,但又无法无视捻军步步北进而不顾。正在其左右为难之际,李鸿章派潘鼎新率鼎军十营包括开花炮一营从海上开赴天津,然后转道赴景州、德州,堵住捻军北上之路,以护卫京师,给曾国藩的准备和出征创造了条件。这样,经过二十几天的拖延后,曾国藩才于六月十八日登舟启行,北上剿捻。

正是通过拖延的办法,曾国藩赢得了应付事态的时机,也避免了与朝廷的直接冲突,能够在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之际,促使或者等待事态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于万难之间做到了游刃有余。

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左右为难之境时,也要尽力灵活处之,可拖延的就拖延,能躲避的就躲避,需求助的就求助,该投靠的就投靠,就是不能傻乎乎地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