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顿悟
5771500000028

第28章 这个世界没有圆满(4)

让玛莉真正走向银幕的是她在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只是一个次要角色。当时,她只有19岁。与此同时,女导演兰达·海恩丝有意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为了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兰达·海恩丝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在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时,她发现玛莉的演技十分高超,是很适合的人选,于是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其实这是最难得的。她必须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凭借顽强的努力,玛莉·马特琳成功了,并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位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从玛莉的身上我们看到,身体有缺陷是上天的安排,对于人类来说这确实是不幸之事,但玛莉并未因此抱怨放弃。她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绝境,也许还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的坚持和努力成就了她,她做到了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生活,会有伤痛,但是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伤口,再痛彻心扉,也总会有痊愈的那一天;人生,没有绝境,仅仅只需要一步,你就能跨过去。但是,如果你只是封闭自己,暗自垂怜,只能蹉跎了岁月,熬白了头发,唯有想办法跨越绝境,才是明智之举。人生,没有永远的“坎儿”,一切总会过去,该结束的总要结束,关键是那个“跨越”的过程,你将如何把握。

哪个人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长大的?弱者在打击中败落,强者在打击中愈加坚强,既然这样,何不做个强者?世上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不要被眼前这个坎儿吓倒。抬起头,前方就是灿烂的美景;迈过去,只需要一步,你就能看到陌上花开的妖娆景致了。

8.这个世界只有圆滑,没有圆满

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保持着原样一直不变。世界上的事情就没有完全圆满的,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去灵活地面对,不能一味地固执己见,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事情的发展会比想象中好。

佛教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博大精深,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这段话就向世人传送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在世,总是会有一些看上去解决不了的事,有些规矩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变通。学着做个心态成熟而处世灵活的人。当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的时候要善于变化和选择,不能拘泥和墨守陈规。甚至逢大事而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我们都明白,世事总是变化无常的,没有人总能一帆风顺地过上一辈子,所以,善变通,会变通,学会灵活处世,可以帮助我们更大可能地取得成功。那些固执己见,不肯作出一点改变的人,注定是要比别的人多走更多弯路的。

人活在世上,无非就是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很多人一生都纠结在如何为人处世的痛苦中。人生在世烦恼无量,人生没有笔直路,坎坎坷坷过一生。在佛家看来,世界上的事情不存在完全的圆满,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社会中活得逍遥自在,就要在面对实际情况的时候,做出适当地改变,才能让事情朝着比较圆满的方向发展。很久以前,中国古代铜钱的“内外方圆”就被用到为人处世领域,古人谆谆教导我们要“方圆处世”,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在我们的为人处世过程中,谨记古人的教诲,有圆有方,处世灵活,学会变通。

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受人尊崇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孔圣人,但我们眼中的这位圣人事实上就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他在传授儒家学说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当没有办法改变眼前的事实的时候,孔子就改变自己的思维,从而使自己的传学之路更加顺利。

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来到了郑地云游讲学,正在他们刚刚讲了一半的时候,突然来了很多官兵把他和弟子团团围住。众弟子都很慌乱,孔子却保持着镇定,等着官兵中的头目说话。原来,当地的一个权贵听闻孔子到自己的地盘上讲授儒学,担心人们听信了孔子的教化而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和自己的谋士商量好要把孔子赶出郑地去。

带头的官兵走到孔子面前,把孔子的书扔了一地,并且拿着刀威胁孔子和他的弟子道:“带着你的书和人滚出这里,以后再也不能去其他的地方传授你的狗屁学说,要不然我就杀了你!”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孔子的弟子们都做好了和老师一起为了他们的信念而付出生命的准备,但是另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孔子一点都没有反驳,反而毫不含糊地向官兵头目保证道:“是,是,小的遵命,我们这就收拾东西,离开,再也不传学了。”

当孔子和弟子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收拾好书籍狼狈离开郑地之后,这帮官兵才回去复命。经过了一整天,孔子才带着弟子们找到了一个安全点的地方。等稍微安顿下来之后,孔子吩咐弟子们去准备各项讲学的事宜。这下让弟子们更摸不着头脑了。孔子看着弟子们的表情就猜到了他们的心思,于是他把所有人叫到了一起,有个胆大一点的弟子问道:“老师,您不是教我们要讲诚信吗?我们刚才在郑地的时候已经跟别人保证了不再讲学,可是您现在又让我们准备讲学,这不和您教给我们的所矛盾了吗?”

孔子把这个弟子叫到自己的跟前,很严肃地问弟子:“那你告诉为师,你觉得我们传授儒学是对是错?”弟子回答:“儒学所传授的都是对世人好的学问,所以是对的。”孔子听到弟子的回答,哑然一笑,接着说:“既然我们没有错,那么郑地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了,我们在面对无理之人的时候就该用无理的办法,当然,对于无理之人的约定也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弟子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才恍然大悟,倘若不是老师当时的办法,他们现在可能性命都不保了,更不用说继续传播儒学了。

通过孔子和他弟子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面对危险时都懂得用变通来自保,等危险过去了,他就可以继续传播他的儒学了。如果当时孔子没有变通自己的思想的话,那么我们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了。所以,在环境变化或者是形式变化的时候,我们的处世方式也应该学会变化,用更灵活一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么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从古至今,很多的事实都证明,许多的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懂得处世灵活、适时变通的道理。只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作出改变,不固执坚持不变的规则,那么距离成功就会更近,我们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变得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