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顿悟
5771500000027

第27章 这个世界没有圆满(3)

试想,如果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哪还有奋斗的动力。缺憾是人生必须的调味品,没有缺憾,那生活必然索然无味。人们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总是在生活中期许弥补缺憾。这种对缺憾弥补的追求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所以人生的缺憾是成功的入口。

当代有个著名作家史铁生。他发表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曾数次获得过好评和各种文学奖项。可是比起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经历更让人敬佩,他与病魔的顽强战斗、不屈服的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1972年他在陕北插队的时候,突然患病,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坐上了轮椅。刚开始的时候,他每天都一个人坐在轮椅上,不出门,也不和朋友沟通交流,对家里人也是脾气暴躁。其实,对于任何突然遭受这样的打击的成年人来说,他的行为是能够理解也应该被理解的。毕竟,十八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少,情窦初开。说不定他心里已经有了心爱的姑娘。可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把这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一个荒废的园子里,一个人冥思苦想,他想自己存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病痛日日夜夜折磨着他,让他不得安睡,他便日日夜夜地思考,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他的《我与地坛》便是这样苦苦思索得来的。在那篇散文中,他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刚刚坐上轮椅的那段时间的苦闷、母亲的忧心、自己整日在荒废园子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终于顿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然不是积极乐观的,但对于时刻游走在生死边涯上的人来说,是一种鼓励,是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活着就必须承受生活的重压。他曾几次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人。

史铁生曾经在记者采访中提起过,自己是在身体残疾、坐上轮椅之后,才走上写作之路的。刚开始,只是要为自己找个谋生的职业,因为身体残疾了,其他的体力活,要每天出门赶公车的工作是与自己无缘了。慢慢地就越写越多……

如果不是史铁生突然遭遇身体残疾这样的人生磨难,也很难说他会走上写作这条道路,但我们一定可以说,他的作品很难有他现在的那种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开阔,在他的作品中涉及到的生、死、爱情、苦难、写作、艺术等重大问题,以及“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正因为他的身体残疾了,没有了腿,他才会对苦难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对那种一心赴死的心绪描述得那样深刻。

他曾经这样说自己: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就写作。生命的巨大磨难与不公,却造就了他辉煌的写作生涯。他以作品、以他的苦难抗争史给无数的残疾人甚至身体健全者带来鼓励和生存的勇气,给他们带来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当然,我们之间也有这样的人:觉得自己没有缺憾,活得很好。在大学里,不乏那些心思不花在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专业知识,社交技能,兼职工作经验,什么也没有。只觉得能“混”出大学毕业就很幸运了,哪还有缺憾。这种在别人眼里完全荒废学业,而自己却丝毫不察觉的人最可怕。他们的人生态度是:糊里糊涂,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抱着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从学生时代又走上社会,是永远也找不到成功的路的。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和圆满,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闪光点。人们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总是在生活中期许弥补缺憾。这种对缺憾弥补的追求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不断修正人生航向,创造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

7.缺陷固然不幸,但并非绝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活太累,磨难太多,甚至上天会带给你一些缺陷,但是,如果因此而委靡不振、摇摇欲坠、意志不坚,那么你又如何能够享受独立的人格尊严呢?自带缺陷固然不幸,但这并非绝境,命运就在你的手里,路就在脚下,只要坚持着,努力着,自然会闯出一条光明大道,踏上属于自己的美丽征程。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是现实存在的,即使我们不愿意接受,也是无法逃避的。佛教史上的“丑僧俊道”,由于身体有缺陷,反而成就了一生的修道事业。所以,如果想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当命运不公时,学着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来战胜困难,将它踩在脚下,不给它一丝喘息的机会。唯有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弥补自己的缺陷,才能从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在逆境中奋起,到达幸福的彼岸。

身有缺陷,接受磨炼是上帝对人的一种爱,是为了创造一种先苦后甜的条件,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也是为了让我们不再受苦。佛告诉我们,当上帝想要成就一个人,必先去磨炼他;魔鬼想要毁灭一个人,必先去放纵他。所以,想要不再吃苦,就要配合上帝的磨炼,去战胜缺陷。

我们都知道,奥斯卡金像奖是全球影视界最权威的奖项,许多演员都把获得它作为毕生的追求。1987年3月30日晚上,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许多奖项被一一揭晓,但最受人关注的还是最佳演员奖。对于演员来说这是自身不断努力的最好证明。到了最佳女主角奖的揭晓时刻,每个女演员都屏息以待,颁奖人宣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是玛莉·马特琳。对于这个结果,演员们都很服气,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

玛莉·马特琳缓缓走向领奖台,她看着手中的奖杯,激动不已。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接着她又把手举了起来,并打起了手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全体剧组同事。

至此,人们才知道,这位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位聋哑人。玛莉·马特琳并不是天生就如此。出生时她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即便如此,这位聋哑女并未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时时抱怨,她还是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从小就喜欢表演的她8岁时加入伊利诺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虽然听不见说不了,但她可以学习手语,并且还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