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12

第12章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显赫,年少时便以行侠仗义闻名,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后刻苦攻读,学识极高,二十四岁举进士,官擢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敢于直言进谏。当时的武周王朝实行酷吏制度,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他多次上书劝谏,但始终没有效果,还因此遭到贬黜甚至入狱。曾两次随军征讨契丹,任军事参谋。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仕途坎坷,圣历元年(698)以照顾老父为由辞官归隐。居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陷害,含冤入狱,死于狱中。

春夜别友人

【原文】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1],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1]琴瑟: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用来比喻情谊深厚。

【译文】

明晃晃的蜡烛微吐青烟,高举金杯面对丰盛的晚宴。在饯别的厅堂追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分别后要跋山涉水,从此天涯相隔。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躲藏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破晓的曙光之中。洛阳道悠长漫延,不知大家何时才能再相会?

【鉴赏】

原诗一共两首,此为第一首,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是时诗人年约二十六岁,正准备离开家乡上京求取功名。在友人们送别他的晚宴上,诗人写下此诗,以感谢友人的送别之意,同时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诗人以对宴会的描写开篇,以优雅的笔触对席间烛光闪耀、觥筹交错的情景进行了描绘。首联“银烛”对“金樽”,“青烟”对“绮筵”,对仗工整,用词丰富,表达清晰,足见席中的热闹景象,同时也通过“吐青烟”隐隐表达诗人伤离别的心情。

颔联寓情于景,进一步表达离情别绪。为送别而设的宴席,越是热闹,诗人心中则越是伤感。以“琴瑟”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遥想漫漫“别路”,不禁心生慨叹,所传达的感情委婉悱恻。

接着诗人着眼于宴席之外的景色:窗外的明月隐没于挺拔的树木之间,即将破晓的阳光遮盖了璀璨银河的光芒。此处之景句句透着离别之情。浓浓不舍之情令大家迟迟不肯离去,直到天将破晓。诗人以宴会的时间之长,暗示与友人的情谊之深。

尾联诗人自问,何时能与友人重逢?此句言尽而意未穷,流露出的情感真切动人。

感遇(其二)

【原文】

兰若[1]生春夏,芊蔚[2]何青青[3]。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秋风生。岁华[4]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1]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赏的两种花。

[2]芊蔚: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

[3]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样子。

[4]岁华:草木一年一荣枯,故曰岁华。

【译文】

兰花和杜若均生长于春夏之交,它们花叶繁茂郁郁葱葱。独自在幽僻的林间绽放,红色的花朵正从紫色的花茎上冒出。渐渐到了秋季,白昼短暂起来,秋风也开始强劲。这一年的芬芳就要消逝,弥漫的芳香却始终无人欣赏。

【鉴赏】

《感遇》本是组诗,共三十八首,以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政治主张的表达为主要内容。此诗是其中第二首,诗中诗人以“兰若”自况,抒写自身际遇。

全诗描写连贯,一气呵成,主要写的是对兰若的感叹。兰指兰花,春季开花,长于山谷;若指杜若,为香草,夏季开花,长于水边。“芊蔚”与“青青”形容花叶的茂盛,表达“好花还须绿叶衬”之意。

颔联由茎及花,描写了兰若花朵的美。诗人赞美兰若艳压群芳,林中各种花草的缤纷色彩在它们面前黯然失色。红色的花朵微微下垂,花瓣隐隐遮盖住紫色的花茎。一句诗写尽兰若的芳姿。

全诗以颈联为转折,由赞美转为哀叹:夏季渐渐过去了,白天的时间逐渐变短,秋风也越来越频繁地吹起,再美的花草也终会随秋天到来而凋零。“迟迟”对“嫋嫋”,一表天色渐变,一表其后突变,工整生动。

尾联点明主旨,貌似评花,实为述己,写兰若虽艳冠群芳,但却生于山林,孤芳自赏而无人问津,岁末只能孤独凋落。诗句中流露出诗人仕途不得志,空有满腔抱负却难遇伯乐的苦楚心情。

登幽州台歌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前不见古代圣君豪杰,后不见当今明主贤人。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鉴赏】

此诗感情充沛,语言风格稳重有力,是公认的传世名篇。陈子昂素有宏图大志,且才学能力俱佳。此诗是诗人于蓟北楼上所写的七首诗中的一首,是诗人感时伤怀之作,意在抒发因仕途艰难而产生的挫败、不甘之感。

前两句横贯古今,气势宏大。“古人”专指古时能够选贤任能的帝王,例如战国时代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礼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但诗人又叹“后不见来者”,感叹从前的明主已成往事,而后世却难见可与其媲美的明君,足见心中苦闷。

后两句直抒胸臆,独自登高远眺,天地宽广,宇宙无限,对比之下,诗人自叹如此渺小孤独,不禁潸然泪下。

此诗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魏晋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一扫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在诗坛上具有拓疆开路的功劳。它营造出的艺术意境雄浑开阔,使得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活动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阔达的艺术画面。行文短小精悍,但情感深厚沉重,音律上多变又不显凌乱,是难得的千古名篇。

送魏大从军

【原文】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1]。

雁山横代北,狐塞[2]接云中。勿使燕然[3]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1]六郡雄:原意为地方豪强,这里特指西汉时的名将赵充国。

[2]狐塞:飞狐塞。关塞险峻,遥接云中郡,与其连成一片,成为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

[3]燕然:山名。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译文】

匈奴尚未消灭,你好比魏绛即将上路戍边。我们在三河道惆怅而别,还说起西汉名将赵充国。雁山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与云中郡遥遥相连。努力建功立业吧,不要让燕然山上只刻着汉将窦宪的大名。

【鉴赏】

此诗虽为送别诗,但不似其他作品抒发依依惜别之情,而是从大处着笔,激励出征之人建功沙场,用意深远,风格积极,气势磅礴。

首句“匈奴犹未灭”取自汉代名将霍去病的著名诗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以此为典,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魏绛是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大夫,主张晋国与周边少数民族联合,曾提出“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为消除边患有功而受金石之赏,诗人在这里把魏绛的“和”改成“从”,表明了自己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能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打败敌人,保卫边疆,建功立业。

颔联交代送别地点,借用典故,表达愿望。古人将河东、河内、河南统称为三河。“三河道”大致是指黄河流域中段的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曾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该诗中“三河道”指的应该是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包括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本是指上述地方的豪杰,在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曾有其“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的记载。诗人此处意在强调今日与友人在都城分别,明日就要像赵充国一样弛骋沙场、为国效力,气势豪迈。

颈联交代魏大从军所往何处:雁门山与飞狐塞。雁门山横亘于代州北面,飞狐塞则紧挨云中郡,二者均为咽喉要道。一个“横”字,写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个“接”字,生动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这里的景物并不在诗人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虚结合。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友人此去从戎的重要作用和责任,这也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尾联“汉将”指东汉窦宪将军。他曾在大胜敌军后,将自己的功勋刻在燕然山上。此句意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望其能在军中建功立业,不要让燕然山上只刻有窦宪的功绩。这在语意上,又呼应了开篇。

整体看来,全诗斗志昂扬,气势宏大,颇具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