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13

第13章 贺知章

唐诗·盛唐

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725)升礼部侍郎,青云直上任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因此又被称为“贺秘监”。因难忍李林甫在朝中的专权而于天宝三年(744)辞官入道。晚年居住于自己修建的建千秋观内,卒时86岁。贺知章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或“吴中四友”。

咏柳

【原文】

碧玉[1]妆成一树[2]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翠绿晶莹,好似碧玉一般。柳枝低低垂下,仿佛有千万条,就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不知那细细的柳叶由谁裁剪出来,二月的春风恰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并不一定表示确数。

【鉴赏】

此诗为写景状物诗中的佳作,借对垂柳婀娜身姿的描绘,赞叹美丽的春色。

首句以“碧玉”比喻翠绿的柳叶,一个“妆”字传神地描绘出柳树色彩鲜艳、风姿绰约的形象。

古人常以柳树形容女子柔软的腰肢,而诗人在第二句中却违反常态地以女子形容垂柳,却也恰到好处。而垂下的柳条自然成了美人腰间的丝绸缎带,如此描写尽显垂柳的迷人姿态。

最后两句引出春风,赞美春天:试问这小巧可爱的柳叶是经谁之手裁出的呢?春风就是那剪刀。这样的比喻独具匠心,新颖活泼。春风不仅剪裁出柳叶,更裁出了整个春天。诗人由衷地赞叹这春满乾坤的美丽景色。

诗人对柳树的描写层层递进:乍看满眼翠绿,色彩悦人;再看身姿婷婷,柳枝披垂,温柔可人;细看片片柳叶,精致小巧,形态喜人。

整首诗层次分明,手法独特,清新美好。

回乡偶书二首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少小离开家乡老了才返回,乡音未改两鬓毛发已花白。孩子们看见个个都不相识,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近年来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都不改旧时的波浪。

【鉴赏】

贺知章在少年时便已离开家乡,在京为官几十年,等归家时已年逾古稀。掐指算来,竟已有五十多个春秋。诗人少年出门求取功名时满怀壮志、英姿勃发。而回乡时已发如银丝,垂垂老矣。面对多年未见的家乡,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两首诗便是诗人抒发感情,慨叹年华易逝、世事无常的作品。

第一首写自己的感受。首句交代诗的背景:“少小离家老大回”,可见时间跨度之长,诗人半生都漂泊在外。“无改”与“衰”对照,“乡音”虽未变,但“鬓毛”已经斑白。诗人多年始终未忘乡音,却不知如今的故乡是否仍有自己的印记。后两句更是借“儿童”之口,说明自己历尽沧桑终于归家但乡人不识,儿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令诗人感慨不已,回乡却如同身是客,暮年的诗人自然心里难以平静。

全诗并未直接抒情,看似平铺直叙的语言中却暗含着澎湃起伏的心绪。多年来的背井离乡,回家时却难有落叶归根之感。结尾处看似突兀,却是意境深远。诗人心中的苦涩难以言表,留给读者细细品味。

第二首是诗人回家后所见到的情景的写照。诗人从亲友口中得知家乡的巨大变化,不禁感叹时过境迁,数十年后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后两句笔锋一转,描写门前湖水,只有它仍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荡漾。通过它进一步深化物仍在、人已老的感慨。感情的表达含蓄深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