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11

第11章 沈期

沈佺期(约656~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中进士。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复职后任给事中。武则天当政时期依附于张易之。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到州,召回后先后任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常侍宫中。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夜宿七盘岭[1]

【原文】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2]啼。浮客空留听,褒城[3]闻曙鸡。

【注释】

[1]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又名五盘岭,有石磴七盘而上,上有七盘关。

[2]子规:代表离愁别绪的鸟,又叫杜鹃。

[3]褒城:地名,今陕西汉中附近。

【译文】

我孤单一人漂泊在千里之外,今天夜宿在巍峨的七盘岭。月亮好似就在窗边,银河低得像要流进房门。正值芳春,银杏翠绿,宁静的夜晚杜鹃声声悲啼。我沉浸在那啼声中,直到清晨听见从褒城传来的鸡叫声,仿佛在催促自己上路。

【鉴赏】

此诗是一首抒发愁思的五言律诗,作于诗人青年时期游历蜀地经过七盘岭之时。通过对风景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

开篇叙述作诗背景,点明诗人独自出游远地,夜晚留宿七盘岭。用词上,“独游”突显孤独寂寞,“高卧”则暗含高处不胜寒之意。

颔联描写夜宿的情景和诗人的感受:山中的明月似乎就悬挂于窗前,天上的银河则仿佛就要倾泻入房间一样。这样清幽的环境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颈联描写山间景色。平仲即银杏,因古时有“平仲之实,其白如银”之说,因此诗人借以表达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山间郁郁葱葱的银杏树,静夜凄凉的杜鹃啼鸣,无不勾起诗人独自云游在外的思乡之情。

尾联照应前文,自己还沉溺于杜鹃的鸣叫声中,却突闻雄鸡报晓,催促自己上路,这样的无奈更衬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此诗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对偶整齐,堪称名作。

独不见

【原文】

卢家少妇[1]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2]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1]卢家少妇:南朝民歌中的人物,原名莫愁,后人逐渐将其作为少妇的代称。

[2]玳瑁:一种海龟,也指以这种海龟龟壳做成的装饰品。

【译文】

卢家少妇住在华美的郁金堂,海燕成双成对栖息在画梁上。九月里寒砧声声将树叶催落,思念戍边亲人十年远望辽阳。白狼河北征人已经杳无音信,长安城南思妇埋怨秋夜漫长。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偏偏让那月光空照流黄帷帐。

【鉴赏】

“独不见”是旧乐府题名,这里是诗人借用,此诗又名《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为借古讽今的作品,被众多诗评家赞为表意含蓄、情操高尚的名篇。此诗作为沈佺期的代表作,内容是描写少妇对久久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委婉感人,遣词造句富有音律美。

文章以情景描绘开篇,以精练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女子华美的闺房:墙壁涂以金色装饰,四周挂满郁金香,头顶的房梁也以玳瑁作为饰品,甚至都能使海燕误以为是海岸而试图来此地栖息。诗中的一个“双”字反衬出香软闺房中少妇独自一人居住,孤独寂寞的心情不言自明。

颔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随着秋天的到来,人们开始忙于准备过冬的衣物,纷纷掉下的落叶似乎是被起伏不断的捣衣声催下的。一个“催”字诉尽满心苦痛。少妇不禁想到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心绪如同飘下的落叶,十分凄楚哀怨。

颈联层层深入,刻画主题。丈夫一去,十年未还,音信全无。独居长安的妇人不仅哀怨、祈盼,更是牵挂、伤神。在这样的心绪下少妇难免夜夜难寐,更觉长夜漫漫。

诗末点明主旨,以月写情,直接抒发愁思。窗外明月照人,令妇人更加难以入眠,月色越美,愁思越盛。这种托物言情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委婉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