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10

第10章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3),又名少连,字延清。出身低微,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武则天当权时期,因才学出众而被任用。十五年间,由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武周时期,奉承武后媚臣外戚,逐渐沉溺堕落,并陷入政治漩涡之中。因张易之案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其后对当权者歌功颂德,再度受赏识,遂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其后又因政治斗争被贬为越州长史。自此,其作品风格逐渐变得平实清新。睿宗时被发配钦州(今广西)。玄宗即位后被赐死。

度大庾岭

【原文】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译文】

度过中原与边疆的分界大庾岭,就已经离开中原了。停下驿车,驻足回望家乡的方向。魂魄和思绪跟随着南来又北返的大雁回归,泪眼朦胧中,岭北绽放的花儿若隐若现。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略微放晴,江中云影即将变为彩霞。只盼望有生之年能够回去,不敢有丝毫怨恨。

【鉴赏】

诗人在武周政权结束后因张易之案被贬往泷州任参军,此诗正是诗人在去往泷州途中所作。诗歌叙述的是诗人经过大庾岭时的所见所感,基调凄凉,甚是感人。

大庾岭在当时被视为中原与边疆的分水岭,是由富庶之地进入艰苦的边疆之地的分界,所谓“度岭方辞国”就是这个意思。首联以叙事的手法描述了诗人度过大庾岭时特意停下车马,回望中原的情景。

颔联描写上文“望”的心情。诗人驻足回首,脚下是中原大地,却不能返回,只能附魂于北去的大雁以寄托思乡之情。身不由己的悲凉令诗人不禁落泪,泪眼朦胧中,北岭的梅花隐约可见。此处的“北枝花”反映出大庾岭的花期规律。据说由于岭南岭北的花期不同,南枝花谢北枝花开。诗人借以自况,身在岭北,梅花盛开,而一旦过岭就只见残花,正如诗人当时的境遇。

颈联以景写情,巧妙含蓄。蒙蒙山雨渐渐止歇,已显云开雾散之色;江上原本黯淡的云朵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出彩霞的斑斓色彩。这阴雨天后的阳光给了诗人一线希望,祈望自己能有回归故土的一天,如果愿望成真自然心满意足,对于被贬一事不敢心有不满。

整首诗生动质朴,跌宕曲折,结尾抒情内敛含蓄,颇令人回味。

渡汉江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在岭南与家人断了音讯,不知熬过了几度冬春。快到家乡了,心里却又害怕起来,不敢向乡人打听家里的情况,生怕有不好的消息。

【鉴赏】

这首小诗是诗人由被贬之地泷州逃回家乡的途中所作,当时诗人已到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临近家乡。此诗抒发了诗人念及家人,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

前两句概括描述了诗人在岭南的生活状况,也是诗人此次逃回的原因:岭南书信不通,几番冬去春来,诗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难以抑制。此句虽平铺直叙,但作用却不能忽视。从全诗看,它为下文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后两句情真意切,表达诗人心绪。据史料记载,诗人的家乡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无论是在其中的哪一个地方,都离“汉江”比较远。所以这里所谓的“近乡”,大约只是相较于岭南的边陲之地而言。诗人并没有像通常回乡的游子一样,离家乡越近而越感到喜悦,相反,诗人不仅“情更怯”,甚至“不敢问来人”。细细品味诗人的心情,原来长久没有得到家人的消息,在关切欣喜之余,诗人渴望团聚却又害怕听到不幸的消息,这样的矛盾心情真实感人。

后人喜欢用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来和这首诗作比较,其实两位诗人的情感从性质上来说具有本质的不同,但这也正好说明有些时候用类似的方式可以表达出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

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经常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系在一起。这首诗便是其中一例。读完这首诗,人们很容易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是因为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并没有运用和自己的特殊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素材,而是仅仅站在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的角度上,表达出一种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心态,具有着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能够得到读者们的共识。